日前,中國臺灣「內政部 」公布歸化高級專業人才審查會審查結果,
美國籍的曹敏通過審查,歸化成為臺灣人,這受到各界矚目。據報導,曹敏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電子工程學系,之後赴美留學,取得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臺灣方面的報導指出 ,美國籍的
曹敏專長是半導體研發設計,曾帶領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團隊,
開發20納米及10納米製程技術。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帶領臺積電1400人團隊,進行跨部門合作,歷經3年的堅持努力,突破高介電材料/金屬閘技術,並創新採用雙重曝光技術,成功開發20納米製程技術。
20納米能順利投產的另一個關鍵技術是雙重曝光(double patterning)技術,這也是臺積電首次採用這項技術。曹敏團隊開發出智能圖案拆解技術及創新的多層蝕刻保護膜,能克服光罩對準問題的限制,使雙曝雙蝕刻製程達到可控制量產的要求。曹敏強調,「在雙重曝光領域,臺積電有大量創新,業界只有我們能成功運用,遙遙領先競爭對手。」 這項成果讓臺積電的晶圓密度能夠超越全球晶片巨擘英特爾(Intel),技術大幅領先國際,增強臺積電的競爭力,確保在晶圓代工領域的領先地位,並於2013年獲得經濟部產業創新獎的年度創新突破獎肯定。據臺積電官網介紹,曹敏博士於2018年2月起擔任臺積公司技術發展Pathfinding副總經理。在此之前,曹敏博士自2016年起擔任Pathfinding處資深處長。曹敏博士於2002年加入臺積公司,成功協助開發多項先進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製程技術,包括90納米、65納米、40納米、28納米、20納米以及10納米。自2006年至2008年,曹敏博士帶領了40納米泛用型製程技術的開發,此項技術也是臺積公司首款利用超密度微縮的納米製程。2009年,首次利用高介電常數金屬閘極(HKMG)技術,成功帶領了28納米高效能製程的開發。曹敏博士其後亦帶領研發團隊開發20納米及10納米製程技術。在加入臺積公司之前,曹敏博士自1994年至1999年任職於惠普實驗室(Hewlett-Packard Laboratories),1999年至2000年任職於PDF解決方案公司(PDF Solutions),2000年至2002年任職於百利通半導體公司(Pericom Semiconductor)。曹敏博士在集成電路技術領域共擁有36項專利。曹博士曾在許多委員會擔任重要職務,包括國際電子元件會議(IEDM)和國際VLSI技術和電路專題研討會。曹敏博士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於舊金山州立大學物理學系取得碩士學位,並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學系取得博士學位。現在,曹敏擔任研究發展/技術發展/Pathfinding副總經理。接下來,臺積電在3納米後,技術藍圖要如何發展,是否要用新方法提高價值,就要靠他研究。
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
聲明:本文版權屬於作者,轉載為傳播,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第一時間刪除!文中內容不代表《科技先鋒》觀點和立場。
小編微信:quanlutongli
投稿郵箱:8569101@163.com
喜歡記得設置星標喲
往期推薦:
劍橋大學突破鋰空氣電池瓶頸,一次充電可開650公裡
走進特斯拉工廠
震驚:肢解特斯拉Model S
kejixianfeng2015
了解科技界最新消息,
學習最深度科技知識。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
刀爾登是一個筆名。有人評價,魯迅之後,王小波之後,雜文寫得最好的,就是他了。張鳴、劉瑜、劉蘇裡、李零、張立憲、黃章晉等文化名家,都願意給他背書。
劉瑜:優美的文字有音樂感,刀爾登的文字就有這種難得的音樂感:有節奏,不徐不疾,完全沒有時下「憤青」的燥熱感,更沒有當今文人們紛紛引以為豪的市井氣,好像他所置身的環境對他的文風與思維方式毫無影響,似乎他不是「紅旗下的蛋」。
這本《亦搖亦點頭》,可以說是刀爾登讀書經驗的集中披露。刀爾登在本書中從西方經典談到中國古書,再談到自己對天南海北、人性與自我、思想與自由等等等的反思與分析,觀點睿智獨到,屬讀過不能忘記那種。
長按下圖掃碼獲取:
(更多難尋好書點擊閱讀原文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