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22名在編在職的特級校園長、51名特級教師,都來了!
在第36個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三十而立的浦東新區首次舉辦「雙特」論壇,以智慧激蕩的特別方式,呈現了一場浦東教育如何在時代浪潮中奮進擔當的思想饕餮盛宴,同時也為浦東4.8萬名教師送上節日的祝福和問候。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教師是立德樹人的根本。特級校長、特級教師的「特」,不僅是榮譽,更是一種使命與責任,是辦學治校的前瞻思考、特色培育,是立德樹人的深入實踐、知行合一,是對教育同行的示範輻射、帶動引領。在這場長達4個小時的論壇上,4位特級校長、特級教師走上講臺,聚焦「勇立潮頭從心出發」發表主旨演講。在上海市特級教師李百豔的主持下,4位特級校長和名校園長培養項目學員在微論壇上熱烈互動, 暢談「立德樹人奮進擔當」的切身感受。「雙特」的智慧分享,乾貨滿滿,金句迭出,既有深度又有溫度,小布為你呈現「精華版」!
「學校要放棄一些『權力』,要讓學生的『膽子』更大一點。」
趙國弟(上海市特級校長) 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
作為學校,為什麼要聚焦學生創新?以前,知識就是力量,我們學習知識,為工業化、標準化時代提供了強大的力量。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教育重新進行了定義,認為它是「信息、理解以及認知、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如果比較一下的話,前者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後者是一個動態的知識。當然,靜態的知識並非沒有價值,但動態的知識可能更有價值。
人工智慧的發展,催生了教師的創新轉型。人工智慧教師必然會出現,這類教師有很多優點,就是誨人不倦、情緒友好、有問必答,永遠不要休息。但它一般教靜態化的知識。如果碰到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以及數據整合,它就無能為力了,而這一點恰恰是實體學校去做的,我們教師就要聚焦這一塊。
為什麼要構建育人新生態?因為我們現有的學校本身,就是為了工業化時代的標準化而建設的。在學校建設的過程中,對於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的考量是不夠的,是以標準化的思維去推動學校建設的。所以校園失去了活性,學生的學習不自主,個性發展不充分,學生自由思想被束縛,由於我們的標化考試,有七成以上的高中學生會在校外補課,學生沒有了閒暇的時間,他創新的思維就會受到限制。
如何去構建學校新的生態?首先,作為育人新生態基礎的學校形態需要設計。要讓這所學校更好地培養學生,就要把辦學理念以及精神追求融入到學校當中,在保證陽光充分、空氣和協調色彩的情況下,學校有神秘感、探索性以及空間可變性。第二,要建設自由平等的文化環境。一個學校如果不能使學生自由平等地陳述觀點,學生有想法而不能讓他實施,創新是很難談的。我們的學校要放棄一些「權力」,要讓學生的「膽子」更大一點。創新不是管出來的,創新是放出來的。第三,將網絡的學習與學校融合。讓學生選擇的自由度增大,只有在選擇和自由情況下,創新力才有充足的養分。第四,開創多元思維的實踐空間。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確實很重要的,但有它僅僅不夠,要注意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在創新課程上的一體化培養。
「特色教師為教育之水注入原動力」
金衛東(上海市特級校長) 上海市進才北校校長、書記
一個學校的後續發展,最關鍵的還是在教師隊伍身上。如何破解當下對教師的評價難題,我們開始思考特色教師的培養。無論從學校的長遠發展需要,還是教師個性化的發展需要,還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來看,都需要特色教師。立足於校本的特色教師培育,有利於挖掘教師專業發展內生性的東西,克服倦怠的思想,有創造熱情和創新思維,為教育工作帶來源頭活水,打破原有經驗的束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進才北校推出了「一本二分三自」的培養模式,根據教師發展的不同階段,確立了入格、升格、風格、品格培養路徑,致力於打造特色教師,推動教師的成長。特色教師具有四個特徵:第一是獨立自主,意志堅定,樂觀真誠,仁愛揚善。第二是要有專業水平。第三是形成教學風格,無論是理智型、自然型,還是情感型、幽默型、技巧型,特色教師要在遵循模仿、選擇的基礎上定向、創新。第四是要讓特色能夠穩定下來,這取決於教師的價值追求。
「教師的工作,就是在理想和現實間不斷徘徊。」
王珏(上海市特級教師) 上海市川沙中學校長
對教師而言,教學智慧是實踐性的智慧。面對新教材、新課程,有時教學經驗未必能轉化為教學優勢,教師的專業發展常常有兩種情況,有的老師工作了二十年,獲得了二十年的教學經驗,但有的老師工作了二十年,卻只是將一年的工作經驗重複了二十次。
為什麼熟能生巧這個轉變過程變得困難重重?是什麼阻礙了我們向經驗學習?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並不能由另外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直接賦予,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由他的行為和環境所決定。有的老師悟性很高,很可能快速的突破原有的思維方式,快速的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而大部分的老師或許沒有這樣的悟性,只能在原地打轉。因此,把「我從課堂中看到什麼」作為課堂研究的邏輯起點,而不是「我認為這堂課如何」作為邏輯起點時,教師的思維方式就慢慢的發生了變化。
有人說教學很難,難在啟迪心靈;也有人說教學很美,美在每一節課。教師的工作就是在理想和現實間的不斷徘徊。隨著新教材的推進,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新老教師站在新起跑線上,我們每一位老師對教學和對學生的研究從未停止。
「直面教師教育痛點作出努力」
朱一軍(上海市特級教師) 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教師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
教育要強,首先要強教師,這是我從一個教師培訓師的視角,對浦東新區要變成教育強區所作的判斷。我們必須在支持教師變強這件事情上,作出我們的努力。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件複雜的事情,複雜系統的多因素是相互關聯的,要取得效果,需要多種條件綜合發力。
浦東新區教師教育的痛點,一是教師培訓課程和教師的真實需求之間有差距,二是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為此,我們構建了問診式教師培訓課程開發模型,研發了課程開發者的自檢工具、課程問診工具、專家診療反饋工具、以及分級診斷的標準。我們還構建了層次豐富的教師學習共同體,創建以學科帶頭人領先的學科團隊群,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真實問題。組建學科工作坊群,解決教育教學的難點重點問題。建設以特級教師領銜的教師培訓基地群,解決優秀教師的個性化指導問題。此外,還要應因突發需求,隨時組建各種專項學習共同體。我們逐漸把滿足教師個性化發展需求的目標,轉化為構建各種學習共同體交織的新模式,關注每一個學習者在真實情境中,不斷和領銜人及其他成員進行互動,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
「為孩子點亮他們今後前行的燈塔」
胡瑞峰(上海市特級校長) 上海市進才中學校長
不久前,任正非先生在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著名高校走訪時曾說到,如果有人擰滅了燈塔,你要怎樣前行?他的意思是,未來技術世界的不可知,就如同在黑暗中航行,那是需要燈塔,而點燃燈塔教育責無旁貸。我非常認同任先生的這個觀點。從長遠來看,只有辦好教育,才能解決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的問題,只有清楚的回答好「教育為誰培養」,「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靈魂拷問,才能不斷的迎接挑戰,與時俱進。
我們每一位校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站在中華民族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歷史定位上來重新審視我們的使命。因為29年後,坐在我們今天教室裡的這些孩子,他們將是承擔起國家、民族興旺的中流砥柱,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綜合素養,在我們今天的課堂裡得到奠基。因此,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每一個學生得到適合的發展,就是在為這些孩子點亮他們今後前行的燈塔。
「喚醒孩子的內心,讓他們遇見美好」
朱國花(上海市特級校長) 上海市澧溪中學校長、書記
立德樹人,德育的過程是心靈的觸動,更是心靈和行動一起融入的過程。教育的本質是喚醒,如何在新君子文化引領下培養面向未來的學生,如何真正喚醒孩子的內心?澧溪中學首先從教育的根本去精準定位,那就是育人之本在於立德鑄魂,我們培養的新君子內在的品性是德。德是中華傳統文化君子之道的濃縮,是起點,又是歸宿,也是我們所要塑造的新君子人格的核心。
君子外在的行為表現應該是有禮。我們經常會說謙謙君子,所以有禮也是我們塑造新君子人格的關鍵。君子懷德而心繫天下,無疑這是美好的。這種美好當然要遇見,這個「遇見」一詞表達兩層意思,一個是希望孩子能夠以新君子人格為訓,不斷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建設更美好的自己。同時也希望孩子能夠擁有感受美好的能力,從而創造美好的生活,向美而行,美美與共。
「當老師開口說『我們』」
婁華英(上海市特級校長) 上海市浦東新區唐鎮小學校長、書記
這兩年,我從張江高科實驗小學主動流動到唐鎮小學擔任校長。鄉村學校要發展,要啃下一塊硬骨頭,就是教師隊伍的發展。上個月,唐鎮小學青年教師陸燕華獲得了浦東新區青年教師探究型課程比賽的特等獎、第一名,將代表浦東赴市裡參賽。她跑到我辦公室來告訴我這個消息的場景,我永遠難忘。那天,我正好站著泡茶,她走了進來,她眼睛「漲潮」了,抱住了我告訴我:「校長我們是特等獎。」我想,比這個特等獎更讓我高興的是,她說了「我們」。她知道了一個人的背後是「我們」,所有學校的事情,都是從一件事開始,一群人、一條心,大家一起拼,一起贏,當然可能也會一起輸。教師隊伍建設,其實都是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就會有一方非常美好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天空。
鄉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樣:「想說愛你不容易」,但作為校長,我愛了就愛了。
「孩子推動著我們對教育行為的改善」
沈冠華(上海市特級園長) 上海市浦東新區蒲公英幼兒園園長、書記
學前教育提倡的是快樂的啟蒙教育,我們要為幼兒創設快樂的學習環境和廣闊的成長空間,讓孩子的學習在獲得各種能力增長的同時,體驗到學習過程的愉悅。所以我們主張孩子的學習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應該滲透到德智體美勞當中,但是又要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根據他們的發展需求,多途徑、多形式展開生動的遊戲學習和活動。
蒲公英幼兒園提倡公平教育,讓每個孩子成為主角,讓每個孩子親歷探究,讓每個孩子獲得成長。我們真心真愛每一個孩子,相信他們是有能力的學習者。我們發現,這些有能力的學習者,就是天生的熱忱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停地追問,他們永遠保持著興趣,保存著那種期待,等待著下一個研究任務的到來。所以,孩子也在推動我們對教育行為的改善。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發言為論壇現場實錄摘錄,經本人確認
文字:符佳
編輯:鄒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