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老師真的就是一棵長滿生活和人生哲理的蘋果樹。」在學位論文後記中,學生寫道:「每當困惑無比的時候,他會裝作漫不經心地掉下一顆蘋果砸在我的頭上……」14日下午,作為上海市教育科研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紀明澤在上海書展上也「掉下一顆蘋果」,「砸」在特級教師、特級校長和青年教師的頭上。
面對上海市實驗學校校長徐紅關於如何智慧育人的提問,這位上海市教委教學研究室總支書記、副主任說,教育孩子要「像親娘一樣,真心疼愛」;「像後娘一樣,狠心要求」;「像乾娘一樣,細心包容」;「像丈母娘一樣,全心欣賞」。從親娘、後娘、乾娘到丈母娘,這番話引得加入《靜待花開——百位特級談育人智慧》首發的老師們會心一笑。
事實上,在這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09位「特級」筆談新書中,紀明澤還留下了之前與學生對話的種種「紀氏金句」。他坦陳,「我有很多的學生,有的已經畢業近20年,但他們都願意經常到辦公室來看看我,也願意通過各種方式經常跟我聊聊。」
比如,學生工作上不順心了,紀明澤跟他說「風風雨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風雨兼程是狀態」;學生專業發展上遇到瓶頸了,他就說「邁開步、走穩步、不停步,天天有進步」;學生取得成績時,他又說「得意失意,切莫在意,順境逆境,切莫止境」;學生走上領導崗位,紀明澤還說「團結能人做大事,團結好人做好事,團結『壞人』不壞事」……
說到教育孩子到底該像什麼樣的「娘」?身為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建平實驗中學校長李百豔也主張「用父母心辦教育」,這成為她為《靜待花開》撰文的主題。對於全校4300多名在讀生,「我們也為人父母,情同此理,人同此心,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怎樣的待遇,我們就要努力為『別人家的孩子』提供怎樣的教育。」
「用父母心辦教育,這是我們辦學的原點,」她直言,這強調的是教育的公平和教育者的仁愛,並不是要混淆教師與父母的責任區別,也並不是要模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差異。「校長和教師都是專業工作者,與父母相比,他們少了一些感性之愛,更多的是理性之愛,因此,也會因著教育智慧的不斷提升而避免某些父母的狹愛與錯愛,不斷地走向更加成熟的智愛與大愛……」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從1978年至今,上海已先後評出900多位特級教師、200多位特級校長。從《師道匠心》「特級教師的60堂公開課」,到《修煉》「百位特級談教師專業發展」,以及去年《成長解碼——特級教師開課啦》實錄27場「特級教師開課啦」公益講座內容,這一「特級」系列的新作《靜待花開》由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編寫。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上海教育叢書」主編尹後慶表示,百餘位特級教師及校長,從學科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等視角,講述出自己親歷的育人故事。
有的「特級」也以自身經歷,鼓勵更多青年教師修煉學業和事業。譬如,「從普通師範畢業的中師生到博士後」的張蕊。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家庭原因,學習成績名列年級前茅的張蕊兩次與高校學習的機會擦肩而過。從原上海市松江師範學校畢業後,她開啟了一邊在小學工作、一邊利用業餘時間參加華東師範大學大專及本科的自學考試之路,從一線老師成長為上海市骨幹教師培養對象。30歲當校長,35歲獲得德育特級教師稱號,40歲從北京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博士後出站,如今擔任閔行區浦江第一小學校長的她不斷求索。
「從古至今,真正的教育是一種智慧點燃另一種智慧。」為全書作序的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說,「這個過程中,作為教師,需要愛,需要智慧,需要時間,宛如靜待花開。」他認為,教師就像靜待花開的園丁,而靜待花開也正是對教育內在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理解與尊重。
作為「雙特」教育工作者,徐紅援引了全書「編後語」作者孫鴻寫下的一對數字:1000和100。因為有人算過,一個教師一生大概會教1000多位學生,一個學生一生大概會碰到100多位教師,「1000」與「100」就這樣教學相長、相互成就。這是「千」與「百」的師生緣分,「靜待花開,師生慢慢共同成長。」孫鴻說。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圖片編輯:徐佳敏
圖片來源:上海教育出版社
來源:作者:徐瑞哲 許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