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實習記者 胡語彤 通訊員 陳鑫)西部心切,東部情深。自2019年11月開展 「張翼文特級教師工作站成立暨浙派名師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展示」第一次活動以來,貴州丹寨的教育一直是張翼文特級教師心頭無盡的牽掛。為不負重託,推進濱江丹寨兩地的教育幫扶力度,再次發揮傳、幫、帶的作用,懷揣著一份不變教育初心的張翼文特級教師早早開始籌備, 從送教「真教師」資源的最優化選擇,到參訓「假學生」人員的人數確定;從活動方案的無縫對接,到活動現場特色的確定,無不傾注了工作站領頭雁張特及相關團隊的心力與汗水。
2020年8月9日,隨著火車發出的那強勁有力的鳴笛聲,張翼文帶領著其他三位特級教師及4位浙江省名師走進黔東南,走進丹寨。首尾為期4天的「丹寨工作站第二次活動」在「四特組團式」的高配中,在「回望西部教育、共享教學智慧」裡續寫著東西部教育扶貧協作新篇章。
本著探索與研討的出發點,為提高培訓效果,本次活動主要特色鮮明:
特色一:名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以多種課型為切入口,建立「尊重經驗,立足發展」的新課堂,通過課堂展示、要素分析、理論詮釋,提升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
特色二:特級教師觀點報告。活動圍繞「如何改造學生已有經驗,促進孩子發展」這一觀點作學術報告,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修養和實踐能力。
特色三:主題式互動交流。活動每半天進行觀點交流,通過課堂教學和專家點評、報告,使教師聽有所獲、觀有所思、研有所長。
8月10日早上,丹寨縣教育和科技局會議廳座無虛席,以張翼文特級教師為首的4位特級教師和4位名師,在局領導及相關工作人員的精心籌備下,開幕式簡樸而又莊重。在相關領導的殷殷囑託和諄諄教誨中, 2天12課內容的培訓活動拉開帷幕。
「無生課堂」無疑成了此次培訓的頭號亮點。張翼文校長說:「教師的主陣地是課堂,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此次培訓就是想讓老師們重新當一回學生,重新體驗一下課堂,學會換位思考,這樣對備課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在本次活動中,以張翼文老師為核心的四名特級教師,給現場的參訓老師帶來的是一場教育研訓的饕餮大餐。四大特級教師,教學風格各有千秋,在現場揮灑自如,盡情發揮各自的課堂教學魅力,讓現場的老師意猶未盡。
杭州市濱江實驗小學校長、浙江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張翼文老師執教《三角形的認識》和《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複習》兩節課。張特這次「丹寨行」,甚至還吸引了遠在四川成都的徒弟黃黎黎老師特意前來觀摩。黃老師用 「巧、宜、深、善」4個字總結了兩節課的感受,「巧」在利用三角形的高這個難點引入和探索,不斷豐富對三角形的認知,還「巧」在完全利用學生素材進行複習教學的一種創新又高效的設計理念;「宜」在學習過程形式多樣,由淺入深,課堂動靜結合,相得益彰;「深」在突出數學本質,如三角形的高即是點到直線的距離,孕伏數學思想,如轉化、分類、合情推理等,深刻哲學思想,一即是多,一生多,多歸一,大道至簡;「善」是張特一直在發揮著引領、示範作用,既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感悟數學真諦,也讓在場老師感受特級教師教書育人的教育情懷。
浙江省義烏市繡湖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浙江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朱向陽老師給大家帶來的是《三角形分類》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兩節課。第一節課利用豐富的學具不斷積累學生對三角形認識,進而會從不同角度分類,體會到分類既是知識也是方法,既是過程也是結果;第二節課大膽地引出了平行四邊形「推拉」成長方形這個錯誤方案,思考到底是什麼在幹擾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從難點中探尋正確途徑。課後,朱特還介紹了其團隊對這節課的另外四種設計,不僅開闊了老師們的眼界,也對課有更深的思考。
杭州市富陽區第二小學校長、浙江省特級教師呂立峰老師執教《三角形內角和》和《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整組教學》兩節課,有大刀闊斧的整合,也有細緻入微的探索,為丹寨老師們透析「教材·教學·認知」序,深挖教學本質,對比新舊課標,詳細闡述並且呈現課程目標從「二基」升「四基」後,教師應如何定位和設計數學課堂,如何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獲得基本活動經驗和基本思想的重要性,力求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來自杭州市濱江實驗小學的特級教師王國才老師給大家帶來的兩堂課,讓大家受益匪淺。第一堂是《分數的意義》,王特首先用紙片度量數學書長和寬的活動引入,課中設疑衝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溝通部分與整體間的聯繫,讓學生在分數的變化中體會分數的絕對性和相對性,主動建構起分數的意義。另一節是《100以內數的認識》,數是數出來的,王特設計了豐富的數學活動來培養數感,在猜與估的推理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規範的語言中提高數學素養,用具體半抽象抽象多元表徵促進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在四大特級的引領示範下,來自杭州市的四位名師也跟著特級導師們一起,走上講臺,與現場的30位「假學生」們一起,開啟了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的研訓活動。
首先給我們帶來課堂全新感受的老師是杭州市教壇新秀、來自杭州市錢塘實驗小學的周潔敏老師。她在本次活動中執教《分數的意義和性質複習課》,圍繞四分之一激活學生思維,在合作中加深理解,在練習中求聯求通,把零散的知識點逐層梳理串聯成線,讓學生復有所通,習有所得。
王力明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注重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及時追問激發矛盾,引起認知衝突,突破教學難點,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力和反思力,讓學習更有生長力。
趙錦麗老師執教《倍的認識》,從實物到圖形再到線段圖,層層遞進、形象直觀地建立倍的模型,在變與不變的探討中逐漸加深對倍的意義理解,立足概念本質,滲透數學思想。
徐頻紅老師執教《找規律》,讓學生在快樂的遊戲活動中發現規律,理解規律並創造規律,利用數形結合感受生活中處處蘊含著數學。整節課老師教的簡單,學生學的輕鬆,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習的樂園。
特級有特級的風格,名師有名師的風採。在「無生課堂」這樣一種全新的教研模式中,丹寨縣30位「假學生」從一開始的緊張、拘謹,到最後的踴躍發言,慢慢地大家都在上課老師的課堂裡變回了「小學生」,踴躍舉手,發言積極,甚至敢於到黑板上去解題……
課中談感受環節,「學生」們的討論也是精彩紛呈,金句頻出,感觸頗深:原來學生坐著上課也是很累的,我們應該讓我們的課堂更有趣;原來課堂流程設計合理的安排學生才更加聽得懂;原來我以前的課堂語言表達的都不夠精準,所以學生聽不明白;原來好的教師就是不斷的等待學生,給學生臺階下,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原來一節好課不一定花樣繁多,扎紮實實反而留給孩子更多探究的空間……
課後,張翼文名師工作室丹寨縣的6位愛徒也紛紛圍住了這位遠道而來的師傅,聽評課隨筆如何寫,教學小論文如何寫,數學教學要怎樣去做研究……張校長就像打開了百寶箱,傾囊相授,讓6位愛徒受益匪淺。
山海情深,教育相連。兩年以來,東西部協作教育組團式幫扶工作在濱江丹寨兩地教育局的支持和帶動下,成效顯著。張翼文特級教師丹寨工作站也將繼續夯實兩地教育之基,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發揮「組團式教育幫扶模式」的優勢,與丹寨教育一起,同心同向,共鑄教育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