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教師博雅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每個生命體都有各自獨特的精彩,需要老師和家長傾注汗水與心力,用不疾不徐、尊重天性的態度靜候花蕾自然綻放。特級教師對育人有怎樣的思考與感悟?老師和家長們又可以借鑑些什麼育人理念?一起來看↓↓↓
黃榮華
1984年參加教育工作。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兼任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語文教師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雙名工程「高峰計劃」語文基地主持人。榮獲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等稱號。著有《詩自遠方來》《詩自四季來》《高中語文閱讀試題解密》《高中課堂過程寫作解密》等,主編《中華傳統文化優秀基因現代傳譯課程》等。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是不帶私心的
黃榮華
好多年了,中國人普遍處在焦慮中。今年春天因「新冠」疫情的控制,焦慮就更加厲害了。
除特殊情況的家庭,普遍情況下,高三的家長是最為焦慮的,不僅時時牽掛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且一直憂心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狀態,加上人到中年,社會反饋的多種壓力又轉變成對孩子未來前途的憂慮。而今春的「宅家」抗疫教學模式,又極度強化了焦慮,使得一些家長如坐針氈,食不甘,寢不安。
作為工作了近40年的教師,我真的很能理解這群家長。近些天,我也同一些家長做了一些交流,知道許多家長都在積極採用各種方式化解焦慮。我對此也做了一些思考,與高三家長對話,希望能夠為焦慮中的高三家長解憂。
我想,您焦慮的,可能在下面的某一點或某幾點上:
孩子成績不理想;
孩子學習不夠努力;
孩子不與您交流;
孩子害怕見到您;
孩子在戀愛中;
孩子不願意學習;
孩子整天胡思亂想;
孩子總是憂慮,擔心一些天下大事;
孩子與同學相處困難;
孩子與老師相處困難;
孩子對未來沒有信心;
孩子對世界沒有信心;
孩子在恐懼中;
……
是的,這些都是值得焦慮的。這些都是應當焦慮的。
但我想,焦慮本身是沒有積極意義的。可能您也知道,焦慮本身只會加劇焦慮,不能緩解焦慮。那該怎麼辦呢?
我的回答是四個字:積極面對!
您在問:怎樣是積極面對?下面是我的想法。
第一,承認事實的存在,並盡最大努力,接受事實的存在。
但承認是不容易的,因為這與您的期待相距很遠,您的意識一直在抗拒它。接受更不容易,因為您的心裡還沒有預訂這樣一個小小的空間,來存放這種存在。
怎樣才能承認這個事實?
要承認它的存在,我們先要弄清楚自己下意識裡抗拒它存在的原因是什麼。比如孩子不理想的成績,是您的一種什麼意識在抗拒它的存在?您會覺得我這是廢話。這個還不明白嗎?當然是理想的成績。
那我就進一步問您:什麼樣的成績是理想的成績?
我知道這是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我做了幾十年老師,當面問過無數的家長,很少有家長能直接、簡潔、真實地給出答案。因為「理想的成績」這幾個字裡面有許多陷阱。無數的家長陷進去後再也出不來,或者雙眼被遮住後再也看不清實際情況。
我們知道,「理想的成績」由「理想的學習基礎」「理想的學習習慣」「理想的學習智慧」「理想的學習引導(誘導)」「理想的身體條件」「理想的學習意志」「理想的學習信念」「理想的學習時間」等多種條件綜合構成,缺一不可。並且,這些條件,沒有輕重之分,任何一個條件不充分而成為「短板」,就可能沒有「理想的成績」。那麼,就要細細想一想,您心中的「理想的成績」是什麼?
我以為,它不應當只是看得見的考試結果——分數,而更是看不太見的、難以量化的前述各項「理想的」條件。
這樣想來,就可能慢慢明白了,您抗拒孩子不理想的成績,其實是在抗拒造成孩子不理想成績的某種或某幾種生成條件。那麼,具體到您的孩子身上,是哪種條件不理想?還是有幾種條件不理想?是學習習慣不理想,還是學習智慧不理想,還是學習時間不理想?
這裡我想特別強調的是,任何一種不理想都不是一日之間形成的,都可能是自孩子出生起就在形成進程中的。它們都有一個漫長的「進行時態」,至今依然在這個「進行時態」中。並且,這都與您自己的學習習慣、學習智慧、學習時間……緊緊相連!
如果您不否認這些,那麼就可以說,您抗拒孩子的「不理想」,從很大程度上說,其實就是在抗拒自己的「不理想」。
至此,就可以說,承認事實的存在,接受它的存在,之所以不容易,甚至極艱難,是因為它本質上是對您自己的否定。而在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對自我的否定!
但為了緩解焦慮,甚至不焦慮,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承認這個「不理想」的事實,並接受這個事實。
我以為,這是緩解焦慮的極重要的第一步。因為人的焦慮主因之一就是「心空」。而這種承認,這種確認,可以讓您的心放在實處了,也就是說,這可使您心裡「踏實」。
第二,用不帶私心的愛,也就是用真正的父愛、母愛,去愛自己的孩子。
承認孩子的某種不理想,並接受孩子的某種不理想,或者某幾種不理想,這其實也是您真愛孩子的又一次開始。
由此,您可以向前邁出更堅實的愛的步伐。
首先是反思。孩子學習一直不專注,總是走神,與您自己有多少關係?孩子一直不笑,從不開懷大笑,與您自己有多少關係?孩子一直冷漠,一直不與您交流,與您自己有多少關係?孩子害怕見到您,甚至不願回到家裡,與您自己有多少關係?孩子現在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宅家」,但一句話不想與您說,這又與您自己有多少關係?
仔細想一想,您認為的孩子所有的「不理想」,與您自己有多少關係?
我想說,您先不要推脫,不要說沒有多大關係。比如,您就是一個很有學習智慧的人,就是一個有很好學習習慣的人,就是一個有很崇高學習信仰的人,您就是一個「學霸」,孩子卻一點也沒有學到您。那孩子為什麼沒有學到呢?當您這樣追問下去後,您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某種缺席,甚至許多缺席。
這裡我談一種普遍存在的缺席。
進入復旦附中後,我都是「三年一屆」地帶學生。正是這個「三年一屆」,讓我非常清楚地看到,「三年」時間所帶來的每屆學生之間的差異,真的是越來越大。同樣一篇課文,同一個學習時段(如高一第一學期第一周),我三年前的所思所想,與三年後學生的適切度在不斷「縮水」,所以我必須針對當下學生的實際,更深更細地備課,才可能在更大程度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正是這樣,我設計作文題時,也要去細細琢麿,如何儘可能緊貼他們當下思慮困惑的實際,與他們所思所想有深度的契合。就是這樣,我也越來越感覺到,學生離我的(語文)教育越來越遠。
但是,我們的家長們,最普遍的情況是:一直在用自己當年的學習模式指導孩子的學習。在與家長交流時,不少家長都與我說起過,他們的老師當年是怎麼教的,他們當年是怎樣喜歡語文的。還有家長向我求證,對孩子所寫作文的理解,是孩子的對,還是她自己的對。
應當說,教育確實有不變的規律,有代代相承不迭的教育大法,但在具體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上,針對不同的、活生生的個體,也確實是千差萬別的,尤其是當下所處的「風起雲湧」「雲譎波詭」的「全球化」時代,「時代風雲」早已不是家長們當年學習的那個模樣了!如果您細看一眼,您一定會發現它甚至全變樣了!
但我們多數家長,竟然一直在用自己心中早已「定型」(有的在孩子出生前就已制定)的方案(包括實現目標與達成方法),指導並要求孩子的學習,而全然不顧已然全變的時代。前面我以「三年一屆」為例說變化,其實,現在一年之間都有極大的變化。真的是風雲開闔,變幻倏忽。而我們確實沒有注意到這樣的變化與孩子成長的緊密關聯。
這就有了一種極大的缺失:對孩子成長個性特徵的研究與滿足這些個性特徵條件的準備。而我認為,這種缺失是導致孩子現狀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其次是以最平靜的方式與孩子相處。找到自己的缺席後,您的內心可能更多的是充滿內疚,之前的責怪、抱怨、無休止的嘮叨、只要有機會就一定要進行的說教,可能就慢慢被您的內疚消解了,就慢慢被您從心底走出的另一個自己控制了,就慢慢被您的平靜替代了。
於是,您說話的語氣就變得真的有了父愛的寬厚與容納,有了母愛的哺育與融化。
再次是要放下自己,或者說要「無我」。您的「強勢」,您的「強大存在感」,包括您的事業、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為父為母的「尊嚴感」等,在孩子那裡,都要放下。特別那種非父親、非母親的種種角色意識,那種以同社會競爭的角色來同孩子競高下的潛意識,是尤其要放下的。
我們老家有一句罵人的話:「您痴長啦!」放在這裡,不是罵您,而是提醒您。身為父母,如果您在一個未成年的孩子面前「擺架子」「耍威風」,是沒有意思的,是極有害的。
第三,如果您覺得您的孩子特別不懂事,特別自私,特別「小皇帝」,尤其不懂您對他的愛,您千萬不要與孩子計較。不僅不計較,而且要把自己當作各種「開關」,最好是聲控開關,隨孩子聲音起落亮燈、關燈,隨孩子需要打掃衛生,隨孩子意願製作可口美味的餐食……
這一點,我覺得對同孩子關係特緊張的家長尤其重要。
孩子「已然」如此,您一下子也改變不了什麼,何必一定要在馬上就要高考的這個關鍵時期同孩子計較呢?
您想一想,您比孩子大幾十歲,您做父母都已18年了,也許您可以同任何人去計較,就是沒有必要同一個還未成年(儘管孩子馬上18歲,其實他們真正成人還早呢)的孩子去計較,對吧?
何況孩子的「已然」,真的基本上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我們教育的整體問題,是我們整個教化體系的問題,是我們成人們「合作」構建成的這樣的社會「化育」出來的問題,您當然也參與其中了。
不計較,不爭執,不生氣,也不急著化解。所以,請您繼續看下面的文字。
第四,守望與靜待。孩子當然有問題,現在的孩子存在許多問題,但孩子存在的問題,基本上不能怪孩子自己。這已不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以後可以慢慢談。
這裡要談的是,也許作為家長,從今以後,您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守望與靜待。我們不知道孩子何時能成為您「理想」中的樣子,也許很快,也許很慢,也許根本不可能。
但有一點我們必須相信:未來是孩子的!未來的天下是孩子的天下!
我們看,在這次抗疫中,「80後」「90後」是英雄的主力軍!無論他們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他們都是真正的英雄!「由仁義行」與「行仁義」確實是有差別的,但能「行仁義」就很了不起!
您的孩子,也許高考不理想,但這百分百不等於他未來的不理想。
幾年後,他們將成為父母,將是比您更出色的父母;二三十年後,他們陪伴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您的孫輩高考,他們將是比您優秀得多的父母。
10年後,20年後,30年後,您看到他們意氣風發的身影,回想起自己今天的焦慮甚至沮喪,將會是一種怎樣的「百感交集」呢?
守望扶持立,世事正宜靜待。古往今來暫時間,世事長將靜好!
希望以上的雜談能夠解您的憂。
本文節選自《靜待花開——百位特級談育人智慧》一書。
本書是繼教師專業成長類暢銷圖書《修煉》後的又一力作,和百位特級教師、特級校長一起分享教育智慧。
編輯:趙旭華
【來源:上海教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