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進入高中之後,家長們都會在學生的學習上付出更多的精力。首先針對是否讓學生住校這個問題,很多家長和學生都要糾結很久。一般從中學開始,學校就有統一宿舍,家離學校比較遠的學生就可以在學校宿舍住,離學校比較近的學生可以走讀。進入高中之後,大多數同學距離學校都比較遠,如果根據家和學校的距離在走讀和住校之間選擇的話,那大多數學生的條件都比較適合住校。
但是,關乎到高考這一人生大考,很多家庭都不能僅僅考慮距離的問題。考慮到住校的一些劣勢,一些家長會在高中附近租學區房,讓學生走讀,甚至有一些家長辭去工作,在家一心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讓學生無後顧之憂。先不說這些做法是否可取,筆者先跟大家剖析一下走讀與住校的優劣對比,看完之後,讀者們再做決定。
一、住校學生有更多的睡眠時間,走讀學生有更高的睡眠質量
進入高中之後,學生的休息時間比初中時期的休息時間更少,早上不到五點半就要起床,晚上的十點多才能回宿舍。學生每天的學習時間非常緊張,如果學生住校的話,從教室到宿舍花費的時間比較短,學生可以早點洗漱完畢,上床睡覺。如果學生走讀的話,學生從學校到家裡花費的時間肯定要比從學校到宿舍的時間長。因此,學生早上起床的時間也要比住校生早,這樣一看,住校生比起走讀學生來說,會有更多的睡眠時間。
如果學生選擇住校的話,在學校屬於集體生活,一般一個宿舍至少六個人,一個宿舍的同學睡覺的時候或多或少地會受到其他同學的影響,有的學生睡覺可能會有一些不良習慣,如果學生睡眠比較淺的話,就比較容易受影響。如果學生選擇走讀,家長肯定會為學生營造一個比較優異的環境,學生睡覺的時候不會擔心會被別的事情打擾。因此,學生走讀的話,睡眠質量會比住校生的睡眠質量好,但是這個只是針對一些睡眠比較淺的學生,如果同學們睡覺比較沉的話,就不用過多擔心這個事情。
二、走讀生無「後顧之憂」,住校生能夠鍛鍊自己的獨立能力
初中時期住校生放假周期為一個星期一次,但是進入高中之後,考慮到家裡離學校普遍較遠以及學生學習比較緊張的原因,學校放假周期會延長,不同學校規定不同,有學校是三個周放假兩天,有的學校是一個月放假兩天。這個較長的時間就意味著學生要在學校處理好自己的生活,能夠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如果學生選擇走讀的話,這些事情父母都可以幫自己解決,不會有「後顧之憂」。
如果學生住校,自己的基本生活都要靠自己完成,像洗衣服這種事情都需要自己做。筆者前兩天看綜藝,裡面有一個女生今年讀高二但是還怎麼會用筷子,初中的時候才學會自己穿衣服,如果再不學會獨立的話,完全有可能向「巨嬰」的方向發展。而讓學生參與集體生活就是鍛鍊學生自理能力的一種方式,現在很多父母都非常寶貝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讓孩子吃太多的苦,覺得在學校學習就已經很辛苦了,不希望學生在為生活上的事情煩惱,殊不知父母的這種溺愛是學生成長路上的一大「絆腳石」。
三、學生走讀能夠保證身體所需的營養,學生住校會有更多的學習時間
很多家長不惜重金租學區房讓學生走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讓學生在家裡吃飯,以保證學生有比較好的飲食。上高中的學生年齡基本上在15到18歲之間,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需要的營養也比較多,但是學生的飲食肯定比不上家裡,學生如果走讀在家吃飯的話,營養肯定會比在學校好。但是筆者有一點需要強調,就是高中時期學生吃飯的時間並不多,如果學生經常在家吃飯的話,可能時間會比較趕,如果吃飯過急過快,對身體也不是特別好。
很多學校給住校生和走讀生規定的吃飯時間是不同的,儘管學校的課程表會有一個小時的時間,但是每個班級的老師都不會給學生這麼多的吃飯時間,一般在校生是二十分鐘,走讀生就是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之間。因此,住校生在吃完飯之後,可以利用飯後到課間的這部分時間來背書或者做題,在校生就擁有了比走讀生更多的學習時間。
四、走讀生整體生活條件比較好,住校生能更好地融入班級生活
筆者在上文中也提到走讀學生的身體能夠接受到比較好的營養,除此之外,走讀生總體的生活條件也是比較好的。就拿洗頭洗澡這個事情來說,筆者在上高中的時候是住校,經常用涼水洗頭,宿舍沒有獨衛,夏天洗澡只能湊合,每天洗漱也都要跟同學們「搶」。如果走讀的話,這些事情都是可以避免的,學生在家裡無論是休息還是生活都有比學校優越很多的條件。
走讀生由於在家吃住,少了很多跟同學相處的時間,與住校生相比,不太好融入班級生活。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同學之間的影響力,如果一個宿舍有一個學生學習比較刻苦、學習成績比較好的話,對同宿舍的其他學生也會有正面的影響。筆者在上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就是走讀生,再加上性格比較內向,在班裡一直沒有特別好的朋友。因此,住校生與走讀生相比能夠更好地融入班級生活。
其實,不同的學生有適合自己的方式,有的學生想要選擇走讀,是因為自己想在晚上放學之後再學一會兒習;也有一部分學生是因為自己不適應集體生活,所以才想走讀。家長們也是考慮到學生的身體狀況和休息環境,想給學生營造一個比較好的條件,進而選擇走讀。不管因為什麼,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效果會因人而異。因此筆者建議家長和同學權衡利弊之後再做決定,如果您有更好的建議,可以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