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一個新聞讓人看了蠻生氣的……
某個公司的銷售部門因為業績不達標,領導便懲罰7名員工吃一種叫「死神辣條」的零食。
吃完後,有的員工當即胃痛到坐倒在地上,其中一名反應強烈的員工甚至疼到全身冒冷汗、抽搐,最後幾乎昏死過去,被送進急診搶救了近2個小時。
(圖片來源:現代快報)
這位領導一開始還要求員工每個人必須吃兩包,嘲諷他們身為四川人不能吃辣,直到員工辣到幾乎暈倒,領導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第一反應竟然是讓大家把吃辣條的視頻刪了。
(圖片來源:當事人自述截圖)
從員工提供的辣條照片和員工的自述來看,領導早就知道這款「死神辣條」並不是普通的辣條零食,產品包裝上明明白白寫著這是一款「整蠱玩具」, 還特意標註了:禁止吞食。
真不知道這位領導是故意的還是不知道,辣椒這種東西雖然很常見,但辣狠了也是會出事的!
不少人應該都知道,辣味和酸、甜、苦、鹹這些味道不太一樣,其他味道不管多強烈,都是控制在生理能忍受的範圍內的,而辣味一旦認真起來,很可能會辣到人類完全hold不住的程度。
這是為什麼呢?核心原因就在於辣從根本上來說其實是一種「痛覺」,而不是味覺。
味覺的產生依靠味蕾,是通過食物刺激人的味覺器官產生的一種感覺,而辣味則是通過刺激神經,再傳導到大腦,等大腦慘叫一聲:「嗷~有點痛!」我們就感受到了辣。
味覺人人都能接受,只是喜歡程度不一,而辣帶來的痛覺,主要看個人的「耐受程度」如何。
(來源:soogif)
另外,辣味的主要來源是辣椒素和二氫辣椒素[1]。
辣椒素能與我們皮膚和黏膜(注意,不是味蕾)的一種感受受體結合,從而產生一種「灼熱感」[2],所以英語也把辣的感覺直接稱作「熱(hot)」。
正如前面所說,辣既是一種痛覺,又能在任何有皮膚和黏膜之處與受體結合,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其他的味覺都止步於味蕾,而辣卻能順著口舌一直火辣辣地燒到胃腸。
(來源:soogif)
辣味帶來的痛覺刺激如果是在適度的範圍內,基本就不會造成損傷。但是一旦這種刺激已經明顯超過機體能接受的範圍,就必然會對胃腸黏膜產生極強烈的刺激[3]——這就會以急性炎症的反應表現出來,尤其是對平時胃腸道功能已經受損的人群顯得尤為嚴重。
所以辣不僅刺激口腔,是真的能讓胃腸道也接連受累。
之所以火鍋店裡會讓你挑「微辣」「中辣」和「重辣」,是因為辣椒和辣椒之間,因為辣度不同也是存在「鄙視鏈」的。
如同醫學上的痛分為十級,最高級的就是女性分娩的疼痛,辣也是有分級制度的,它的衡量單位就是「史高維爾辣度單位」[4]。這是一位由化學家制定出來的制度,它的測量原理很簡單:就是辣椒以水稀釋到多少倍,才能使舌尖感受不到辣味來定量。
我們來看看日常的辣度分級,像甜椒這樣生吃都幾乎沒有辣味的食物,辣度在0~5之間……
陝西線椒的辣度有1.5萬,已經初步擁有了作為辣椒的尊嚴。
而川菜、湘菜裡經常出現的小米辣和朝天椒,辣度在3萬~10萬之間,它們基本上算是大多數吃辣選手的頂配,再辣也就受不了了。
鳥眼辣椒(bird’s eye chilli)是日常市場上能購買到最辣的品種之一,它的辣度介於10萬~22.5萬之間。
民用催淚瓦斯的辣度大約為200萬,當然這還不是最辣的……
有些辣椒的辣度是可以超過「民用催淚瓦斯」的,也就是說當辣椒辣到一定程度,是真的能當武器使用,這絕非兒戲。
看到了嗎?實際上,我們日常能吃到且普遍能接受的辣,基本都在3萬上下,就算是對辣耐受度高的川湘地區,也基本不會超過5萬。
合理推測一下,新聞裡那款「死神辣條」大概率超過了10萬級別,這種程度的辣,已經遠遠超過了大多數人能接受的辣度上限。
不僅四川人吃不了,弗蘭人吃不了,死神本人它可能都吃不了!
如果愛吃辣並且耐受辣其實是件好事,畢竟能因此拓寬我國美食地圖的半壁江山,但吃辣也需要把握好尺度,以吃完第二天屁股不痛不明顯刺激口腔和食管為界限。
切記,千萬不要吃到胃痛的程度!
(圖片來源:網絡)
另外再送大家一個小Tips,牛奶、豆奶之類飲料其實是比快樂肥宅水更好用的解辣神器。
辣椒素是一種脂溶性的有機物,全脂牛奶、豆奶裡的脂肪可以迅速把辣椒素溶解,蛋白質則能進一步進入胃裡保護胃黏膜避免直接受到辣的刺激。
如果是冰鎮的就更好了,可以大大緩解灼熱的痛感。
最後還是要提醒各位,不管是「死神辣椒」還是普通辣椒,請不要強迫任何人吃辣。
吃辣能力跟基因關係很大——它是一種與生俱來尋求刺激的傾向,與膽量沒有關係,也很難鍛鍊出來。
審稿專家:李園園| 註冊營養師
參考文獻
[1]夏延斌,王燕,等.辣椒及辣椒製品的「辣度」標準化研究[J].辣椒雜誌.2008,4:9-11,25.
[2]Szallasi, A., & Blumberg, P. M. (1999). Vanilloid (capsaicin) receptors and mechanisms. Pharmacological reviews, 51(2), 159-212.
[3]Hammer, J., & Vogelsang, H. (2007). Characterization of sensations induced by capsaicin in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 19(4), 279-287.
[4]Govindarajan, V. S., Shanthi, N., & Dhanaraj, S. (1977). Evaluation of spices and oleoresins. II. Pungency of Capsicum by Scoville heat units-a standardized procedure.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1), 28-34.
[5]Byrnes, N. K., & Hayes, J. E. (2013). Personality factors predict spicy food liking and intake.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28(1), 213-221.
主創團隊
編輯:吳維、趙亞楠 | 校對:胡磊
運營:陳韻伊 | 排版:李永敏
統籌:葉正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