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擁有
透視眼、精準腦和穩定手
的機器人嗎?
還記得這個智慧機器人助手
和醫生一起做的
全國、全省首例的手術嗎?
如今
它已經被廣泛應用於
省醫創傷骨科,
又一例全省首例誕生了。
11月5日,河南省人民醫院骨科二病區主任劉濤及其團隊完成——
我省首例
「天璣」機器人引導下
合併骶骨骨折骨盆骨折手術。
這意味著我省人工智慧在醫學臨床領域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將為更多患者提供精準醫療。
患者張女士今年49歲,一周前不慎從3米高處墜落。
劉濤主任及其團隊接診後,為張女士進行了詳細的傷情評估。
CT顯示,張女士骨盆多發骨折並骶骨骨折,這在創傷骨科中,是十分棘手的情況。
劉濤主任介紹:
骨盆及骶骨骨折一直是臨床治療的難點和重點。
其解剖位置深,周圍毗鄰血管、神經走向複雜,較差的手術視野也很容易造成周圍重要組織被誤傷。
此外,傳統治療採取內固定技術,需要廣泛切開剝離軟組織,手術切口長達20釐米以上,出血量達3000ml甚至10000ml,手術時長要8-10個小時。
大切口:
不僅增加了周圍血管神經損傷及感染的風險;
還會影響後期患者的康復時間。
不僅如此,為了確保置釘位置的準確,患者還需要反覆C臂透視查看置釘位置,X線暴露次數較多,也會對患者身體造成一定損害。
正因為這種種原因
骨盆及骶骨骨折
被業界公認為是
創傷骨科中難度很高的手術,
很多醫生望而卻步。
劉濤主任團隊經過討論,
決定大膽創新,
採用最新技術——
在目前骨科領域較為先進的機器人「天璣」的導航下,為患者施行骨盆骨折復位通道螺釘聯合鋼板內固定手術。
這也是我省首次應用「天璣」機器人完成的骨盆B型骨折S1、S2骶髂螺釘及前柱微創內固定手術。
術中,骨科機器人機械臂完美解決了傳統骨科手術「看不見、打不準、拿不穩」三大難題,讓骨科手術更快更完美。
本次手術耗時僅30分鐘。
劉濤主任通過精準定位及機器人機械臂精確運動,規劃螺釘方向及長度,避開髖臼關節面及盆腔內重要臟器、大血管,復位骶髂關節後,準確地將兩枚長度85毫米的空心螺釘置入骶髂關節,然後又利用機器人導航,成功快速固定了其他骨折部位,順利完成骨盆骨折微創內固定手術。
手術切口約1釐米、出血量僅有50毫升,這對於骨盆及骶骨骨折的患者來說,創傷如此微小,令人驚嘆。
小創傷也將極大減輕患者痛苦,加速康復。
能大膽創新,
拓展手術領域,
挑戰手術難度,
離不開劉濤主任團隊
成熟的手術技術和成功經驗。
劉濤主任從醫20餘年,在骨科創傷治療方面經驗豐富。
在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下,劉濤主任又大膽將機器人「請」進手術室,經驗與科技相結合,為患者提供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多次開展「天璣」機器人引導下的骨科手術,讓高科技成為醫生的得力助手,突破人類邊界,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精準的治療。
其間,
誕生了一例全國首例和
兩例全省首例。
劉濤主任介紹,骨科手術機器人是推動精準、微創手術發展的核心智能裝備,能夠從視覺、觸覺上為醫生的決策和操作提供充分支持。
它的廣泛應用成功,打開了創傷治療的新局面,將不斷提高我省精準診療能力,為更多患者帶來健康和希望。
文:崔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