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把衣服收好了,快給錢吧!」
「媽,我把地拖了,給我發工資......」
浩浩媽最近很鬱悶,因為浩浩一做家務就跟她討價還價,伸手要錢。
浩浩以前可不這樣,雖然不怎麼主動做家務,但每次讓他幫手,他還是很樂意的。直到有一天他說,班裡好多同學都憑做家務跟爸爸媽媽「領工資」了,不同的家務有不同的酬勞。
「只要你以後更勤快些,媽媽也給工資。」浩浩媽當時隨口一說,沒想到孩子卻當真了,而且執行得十分「徹底」,不依不饒的。
原本是想以獎勵作為激勵,最終卻讓好習慣的養成變了味,讓良好行為成了一種交易。
讓孩子愛上勞動
是很多家長都頭疼的事吧
想要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卻不知道需不需要給孩子獎勵
那麼,孩子做家務到底該不該給錢
這是關乎孩子金錢觀念的重要一課
「正方」媽媽
孩子做家務要給錢呀,如果我不做家務,請個阿姨來做要不要給錢,那孩子做家務為什麼不可以給錢?
「反方」爸爸
孩子做家務是做為家庭成員的義務,連這個都要給錢,難不成要把孩子訓練成白眼狼?
正方反方,你站哪一方?
對於讓孩子通過勞動來換取零用錢這件事,大部分家長都是持反對態度的,他們認為這會導致孩子勢利。久而久之,家長還會發現孩子會變得「斤斤計較」,沒有零花錢的話,連醬油瓶倒了都不去扶。但也有小部分家長表示可以接受給孩子零花錢作為孩子做家務的獎勵,他們認為這樣做可以培養孩子的金錢觀,許多西方國家的孩子也是從小用自己的勞動力來賺取零花錢。
那麼說到這兒
我們也想問問您
您家的孩子會主動做家務嗎
您有要求孩子做家務並給他獎勵嗎
您對於用金錢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
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您給我們互動留言
對於這件事,我們也採訪到了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副教授楊鵬。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到底該採取什麼樣的激勵辦法呢?我們一起聽聽專家的建議。
家庭教育或家務勞動中,如果外部激勵運用不當的話,可能確實會弱化孩子的內部動機。不當的獎勵方式把孩子本來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變成了一種為物質而做家務這樣一種東西。一旦家長給的金錢的力度與孩子的期望存在差距的話,那可能孩子做家務的動力會急劇的下降。我建議外部激勵的力度最好別超過內部動機的強度,確保孩子做家務的內部動機還是佔據主導地位。如果要讓孩子在家務勞動中,能產生足夠的興趣的話,我覺得父母最好也要參與進來,就跟家裡的一個活動或遊戲一樣,一塊跟孩子做,而不是只讓孩子自己做。總之,家庭教育是著眼於長遠的事情,不要片面追求短期的效果。
來源:德州教育發布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