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關注」孩子做家務,到底需不需要金錢來獎勵?

2020-09-03 齊魯晚報德州資訊

「媽,我把衣服收好了,快給錢吧!」

「媽,我把地拖了,給我發工資......」

浩浩媽最近很鬱悶,因為浩浩一做家務就跟她討價還價,伸手要錢。

浩浩以前可不這樣,雖然不怎麼主動做家務,但每次讓他幫手,他還是很樂意的。直到有一天他說,班裡好多同學都憑做家務跟爸爸媽媽「領工資」了,不同的家務有不同的酬勞。

「只要你以後更勤快些,媽媽也給工資。」浩浩媽當時隨口一說,沒想到孩子卻當真了,而且執行得十分「徹底」,不依不饒的。


原本是想以獎勵作為激勵,最終卻讓好習慣的養成變了味,讓良好行為成了一種交易。



讓孩子愛上勞動

是很多家長都頭疼的事吧

想要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卻不知道需不需要給孩子獎勵

那麼,孩子做家務到底該不該給錢

這是關乎孩子金錢觀念的重要一課


「正方」媽媽


孩子做家務要給錢呀,如果我不做家務,請個阿姨來做要不要給錢,那孩子做家務為什麼不可以給錢?

「反方」爸爸

孩子做家務是做為家庭成員的義務,連這個都要給錢,難不成要把孩子訓練成白眼狼?

正方反方,你站哪一方?


對於讓孩子通過勞動來換取零用錢這件事,大部分家長都是持反對態度的,他們認為這會導致孩子勢利。久而久之,家長還會發現孩子會變得「斤斤計較」,沒有零花錢的話,連醬油瓶倒了都不去扶。但也有小部分家長表示可以接受給孩子零花錢作為孩子做家務的獎勵,他們認為這樣做可以培養孩子的金錢觀,許多西方國家的孩子也是從小用自己的勞動力來賺取零花錢。


那麼說到這兒

我們也想問問您

您家的孩子會主動做家務嗎

您有要求孩子做家務並給他獎勵嗎

您對於用金錢獎勵孩子做家務這件事

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您給我們互動留言


對於這件事,我們也採訪到了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副教授楊鵬。家長想要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到底該採取什麼樣的激勵辦法呢?我們一起聽聽專家的建議。


家庭教育或家務勞動中,如果外部激勵運用不當的話,可能確實會弱化孩子的內部動機。不當的獎勵方式把孩子本來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變成了一種為物質而做家務這樣一種東西。一旦家長給的金錢的力度與孩子的期望存在差距的話,那可能孩子做家務的動力會急劇的下降。我建議外部激勵的力度最好別超過內部動機的強度,確保孩子做家務的內部動機還是佔據主導地位。如果要讓孩子在家務勞動中,能產生足夠的興趣的話,我覺得父母最好也要參與進來,就跟家裡的一個活動或遊戲一樣,一塊跟孩子做,而不是只讓孩子自己做。總之,家庭教育是著眼於長遠的事情,不要片面追求短期的效果。

來源:德州教育發布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

相關焦點

  • 孩子做家務父母給孩子金錢獎勵,錢給還是不給,這是一個大問題!
    但是,家長動不動就給予孩子獎勵,尤其是金錢獎勵,特別是大額的金錢獎勵,到底是好是壞呢?肯定會有人站起來說,當然好了,怎麼不好了,給孩子金錢獎勵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鼓勵孩子做更多的事情,哪裡不好了呢!對於一件事情,從來都不會只有一種聲音,有贊成者,自然也有反對者。
  • 孩子做家務獎勵零花錢,有償家務,到底可不可取?
    現在的家長面對孩子要零花錢時總是很苦惱,不給孩子零花錢擔心孩子和其他人比較會自卑,甚至做出不好的事情,要是給孩子零花錢又擔心孩子從小太注重金錢易被物質迷失。因此有些家長便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讓孩子通過做家務賺取零花錢。
  • 想讓孩子主動做家務,用金錢獎勵真的好嗎?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很多家長為了鼓勵孩子主動做家務,就拋出金錢的誘餌,讓孩子用做家務的方式來換取錢財,那麼,孩子做家務到底應不應該給錢呢? 有些家長認為:應該給錢!
  • 勞動價值≠金錢!不是嗎?當孩子家務勞動時,你會用金錢獎勵嗎?
    剛開始,家長只是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期末考試能達「優」便允諾獎勵一些玩具什麼的。後來,家長又想讓孩子鍛鍊鍛鍊家務勞動,於是乎就提出有償家務勞動,即孩子家務勞動後可以再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比如掃地一元錢;刷鍋碗二元錢;收拾房間三元錢等等。於是長此以往父母和孩子似乎也達成一種默契,也形成了一種習慣,只要孩子幹家務勞動,父母就得出錢,不然,這活就得父母自己幹。
  • 孩子做家務就給錢?家長得警惕:你的獎勵或許在慢慢摧毀孩子
    給孩子獎勵到底有沒有用?有粉絲留言說,「我起初為了鼓勵孩子做家務,她每次幫我做了事,我就給她記一個小紅花,十個小紅花可以換一個小蛋糕。」結果後來讓孩子收拾玩具、整理衣服時,孩子卻說,「媽,你要是不給獎勵,我就不幫你做家務了。」家長聽了特別難過,覺得不應該這樣給孩子獎勵。
  • 孩子做家務就給錢?家長得警惕:你的獎勵或許在慢慢摧毀孩子
    給孩子獎勵到底有沒有用?有粉絲留言說,「我起初為了鼓勵孩子做家務,她每次幫我做了事,我就給她記一個小紅花,十個小紅花可以換一個小蛋糕。」結果後來讓孩子收拾玩具、整理衣服時,孩子卻說,「媽,你要是不給獎勵,我就不幫你做家務了。」家長聽了特別難過,覺得不應該這樣給孩子獎勵。但另外有粉絲說,獎勵挺好用。
  • 孩子做家務,家長該不該給錢獎勵?
    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務活也由簡單逐漸向複雜過渡,先學會收拾自己的房間,自己鋪床,整理自己的衣櫥,到打掃全家人共用客廳,飯廳,以及飯前擇菜,洗菜,飲後洗碗,擦桌子,最後在十二歲之前能做一些簡單的飯菜。這些都不需要物質獎勵,都是在孩子三歲的時候開始,父母便開始發指令,先是帶著他們一步一步教,從生疏到熟練,最後到放手自己獨立完成。
  • 孩子的任務不只有學習,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十年後差距立顯
    不知道大家對孩子做家務這件事,到底是怎麼看的?有一期《少年說》小男孩付軒昂,當著同學們的面說「媽媽以實踐為藉口逼我做家務,我只是十幾歲的小孩啊!媽媽,別再逼我做家務了!」由此可見,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做家務的能力,和他以後認知發展以及責任心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孩子做不做家務,現在看著可能不明顯,但十年後,差距很大。所以,讓孩子做家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那麼,做家務要不要獎勵孩子呢?
  • 還在讓孩子做家務換取零花錢?千萬不要再這麼做了
    家庭財政平臺DoughMain.com曾針對美國家庭進行了一項「關於家務活和零花錢」的調查,其中89%的家庭都表示會給孩子分配家務。其中21%的家庭表示分配家務給零花錢,另有26%的父母表示會為孩子做家務提供非金錢的獎勵,比如額外的看電視或玩電腦時間,還有33%的家庭表示分配家務不給獎勵。
  • 用錢獎勵孩子做家務的家長,是聰明還是偷懶?專家給出了答案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孩子們所需要的東西家長也都能滿足,與其用金錢來獎勵,倒不妨用孩子真正喜歡的,感興趣的東西來獎勵,激發其勞動意識,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果總是用金錢獎勵孩子做家務,孩子就會把勞動與金錢掛鈎,久而久之孩子的勞動意識就不好培養了。
  • 孩子做家務,該不該用錢獎勵?是否獎勵越多,效率越高?
    老人再出來,這次他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點。15美分也還過得去,孩子仍然高興地走了。第三天,孩子們再來,老人卻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再也不會到他家門前玩耍了。老人的目的達到了。
  • 怎樣正確獎勵孩子?
    ,這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不是我自己想做的事」。>無論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都一味誇讚、獎勵孩子,這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我無論做了什麼,都應該受到獎勵。」第一組孩子會獲得「產出獎勵」,即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第二組孩子會獲得「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 那些從小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只認錢不認人
    ,不做家務扣三元媽媽身體不舒服,主動關心獎勵一元錢,行動關心獎勵兩元,沒關心扣除三元……蔣姐就是在家中利用金錢獎勵來幫孩子養成好習慣,並堅稱現如今已收穫「奇效」,雖然有些費錢,但孩子也進步很快。這樣在物質獎勵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呢?那些從小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只認錢不認人大姑家的表姐就是屬於從小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孩子,大姑的養育方式和蔣姐的「勞動獎懲方式」如出一轍。
  • "金錢激勵法"對孩子到底管不管用?德西效應:越獎勵越消極
    文章/曉歡編輯/曉歡鄰居家的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勸說,怎麼都不願意做家務,後來鄰居用金錢作為獎勵孩子才願意幫忙做家務,每一次孩子做家務家長就會往孩子的存錢罐裡面存錢,但是孩子對家務的分工並不是那麼明確,做自己房間的衛生孩子也去跟父母討要獎勵,並且振振有詞的說之前都是媽媽幫忙自己打掃房間,所以現在自己動手是在幫助媽媽做事。
  • 今日話題:家務活「明碼標價」 該不該「付酬」讓孩子做家務?
    小學生在成年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需要通過付出勞動換取報酬不少家長認為:在樹立孩子正確金錢觀的前提下,對孩子勞動給予適當的金錢獎勵未嘗不可。但也有家長認為:付錢讓孩子做家務,往往容易削弱做家務給孩子帶來的責任和義務感,還容易讓孩子養成不給錢就不做家務的壞習慣。
  • 如何訓練孩子做家務?時機、步驟、方法一次搞懂
    的優越感,進而提高做家務的意願。建議爸媽可以故意製造一些髒亂讓孩子多多練習;例如將瓜子殼丟到地上說:「哎喲,這裡好髒,有誰可以幫忙掃乾淨?」提醒孩子拿他專屬的小掃把來掃地,等孩子做完再稱讚:「哇,小寶掃的好乾淨喔!」孩子從中得到成就感,未來就會更願意主動做家務。
  • 原來做家務好處這麼多?好的家庭教育,從捨得讓孩子做家務開始
    談及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時,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做家務是父母的事,孩子是不需要參與的。他們的說詞通常是「做家務是大人的事,孩子好好學習就行了。」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長達二十多年的跟蹤研究,結論驚人: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
  • 做家務給零花錢?家長引以為傲的物質獎勵,正在使孩子喪失行動力
    西西撅著嘴,一臉的不服氣。原來,西西媽媽平時使用物質獎勵法,每當西西幫著媽媽做了什麼,都可以得到物質上的獎勵。今天媽媽買菜回家,電動車上帶著西西,又載著很多菜,西西媽媽狼狽的推著車,想讓西西下來幫著拿點菜,減輕一點負擔。可是西西要求必須先給她十塊錢,她才願意幫媽媽拿菜。西西媽媽氣的不行,這麼大的孩子,一點不知道體諒媽媽,張口閉口都是錢,還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
  • 哈佛大學研究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人生截然不同
    網絡上廣為流傳一個說法: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比 1,犯罪率是1 比 10。說到「鼓勵孩子做家務」這種直覺式的教養觀念,幾乎所有的父母聽到之後,都覺得理所當然並點頭稱是,卻常常忽略了背後的科學依據。
  • 那些「坑孩子」的父母,從來不讓孩子做家務
    此外,哈佛大學一項研究還發現: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做家務必須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責任感,讓孩子從兒時就有幫忙做家務這種意識,但是很多孩子是不喜歡做家務的1.別總是以獎勵的方式很多家長喜歡用金錢作為獎勵,鼓勵孩子幫忙做家務,這種方法其實是不可取的,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如果家長用金錢作為獎勵,不但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還會導致孩子對金錢的依賴。為了零錢而做家務,而且隨孩子的年齡增長,金錢的誘惑力會減弱,家長只能不斷增加獎勵金額,惡性循環,也會使孩子做事變得功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