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家務就給錢?家長得警惕:你的獎勵或許在慢慢摧毀孩子

2021-01-11 HandyKid

給孩子獎勵到底有沒有用?

有粉絲留言說,「我起初為了鼓勵孩子做家務,她每次幫我做了事,我就給她記一個小紅花,十個小紅花可以換一個小蛋糕。」

結果後來讓孩子收拾玩具、整理衣服時,孩子卻說,「媽,你要是不給獎勵,我就不幫你做家務了。」

家長聽了特別難過,覺得不應該這樣給孩子獎勵。

但另外有粉絲說,獎勵挺好用。

她家孩子想買一個洋娃娃,於是她跟孩子約定,表現好的那一天可以給一朵小紅花,集齊30朵小紅花就可以換個洋娃娃。結果她孩子每天都表現挺好的,後來也真的就得到了洋娃娃。

很多家長和老師都會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給以獎勵或者懲罰,但效果卻不盡相同,那到底應該怎麼給孩子獎勵呢?多大的孩子適合呢?

心理學專家怎麼說?

心理學上的行為主義,就是專門討論外在的刺激,也就是獎勵或懲罰,對行為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發明了一種箱子,箱內有一個操縱杆,連接著一個供應食物的裝置。

實驗時,把飢餓的小白鼠放在箱子裡面,它會在箱子裡面亂蹦亂跳,偶然觸到了槓桿,供應食物的裝置就會自動落下食物。白鼠經過幾次嘗試之後,就「學會」去碰那個槓桿,不斷按壓直到吃飽為止。

就是依據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原理。聽起來挺簡單的,像前面我們提到的給孩子小紅花做獎勵,為什麼效果不一定好呢?

在孩子做任務之前,就告訴他完成後能得到什麼,其實這叫「賄賂」;而在孩子完成任務後才及時給出的獎勵,這才能叫「強化」。

而用獎勵來強化的使用非常複雜,要考慮很多因素,稍不留神就可能強化到錯誤行為上,或者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那我們來看看獎勵的正確打開方式到底是什麼樣。

獎勵,是不是真正孩子所需要的?

斯金納的小白鼠,之所以能夠被食物強化,有一個基本前提:它們當時很餓。這是行為的最基本的動力來源。

所以,當我們去強化孩子的某個學習行為時,不要忘記了,孩子究竟有沒有對強化物產生需要。

正如小白鼠吃飽的狀態下,即使知道槓桿按下去有食物,它也不會特意去按。

很多家長發現給物質獎勵不好使了,究其原因,就是孩子平時的物質需要,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滿足,他們並沒有產生這方面的需要,這時候用物質去獎勵的效果就不太好。

比獎勵更重要的,是內驅力

強化也是分等級的。

在孩子0~3歲階段,我們家長用糖果獎勵,或許能收穫一枚超級聽話的「天使寶寶」。但這樣做並不持久,要逐漸從物質強化提升到口頭強化,到孩子自己內心自我強化。

在斯金納之後,另一位心理學家德西,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讓兩組孩子分別去做題,第一階段先是都無償做題;第二階段,一組孩子在做完題之後會得到獎勵,而另一組則繼續無償做題。

第三階段,他又讓這兩組孩子自己選擇無償做題,之前有償做題的孩子不願意無償做題,而另一組本來就無償做題的孩子,則更樂意選擇解題。

結果發現,獎勵組的學生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但第三階段由於獎勵取消,繼續解題的人數就很少了,興趣和努力程度都在減弱。

而無獎勵組的學生,在第三階段卻仍有更多人繼續解題,興趣和努力程度都在增強。

「德西效應」表明,適度的獎勵有利於鞏固個體的內在動機,但過多的獎勵卻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降低其內在動機。

正確引導,發揮孩子內在驅動力

正如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那個孩子,起初獎勵政策還奏效,後來變得功利至極,對於家務完全不想承擔一點責任。

所以,比起給孩子提前許諾物質獎勵,還有一種更好的獎勵方式,那就是去獎勵孩子的內部動機。

從小多讓孩子做做簡單的家務,帶孩子去超市時,讓他幫著一起採購食材等,從一件件日常小事中讓孩子獲得成功的經驗,讓孩子的勝任感逐漸增強。

同時家長要學會讚美和鼓勵的技巧,例如「你可以做到的」「肯定能行」。而當孩子做成一件事時,給到孩子行為本身的表揚和認可,讓孩子明白自己哪裡做得好,激勵他的後續行為。

通過出色地完成一件件難度適當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提升,勝任感就會得到滿足。這些才是高級的獎勵和回報。

你們家的家務是怎麼分派呢,小朋友幾歲開始參與呢?歡迎來評論區一起分享吧!

相關焦點

  • 孩子做家務就給錢?家長得警惕:你的獎勵或許在慢慢摧毀孩子
    給孩子獎勵到底有沒有用?有粉絲留言說,「我起初為了鼓勵孩子做家務,她每次幫我做了事,我就給她記一個小紅花,十個小紅花可以換一個小蛋糕。」結果後來讓孩子收拾玩具、整理衣服時,孩子卻說,「媽,你要是不給獎勵,我就不幫你做家務了。」家長聽了特別難過,覺得不應該這樣給孩子獎勵。
  • 孩子做家務,家長該不該給錢獎勵?
    以前的父母對孩子勞動的培養都很重視​,並沒有拿錢出來獎勵,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對孩子勞動技能的培養。在嬰幼兒時期,家長就開始試著交待一些簡單的事讓孩子做了,剛開始是試著拿匙子自己吃飲,再到會走路了,家長讓他們做一些比如扔垃圾,拿取東西,使用馬桶,澆花,刷牙等等簡單的活兒。
  • 孩子做家務要給錢?聰明的家長可不這樣做,樹袋寶寶來支招
    那麼,讓孩子做家務應不應該給錢呢?今天小編,就來大家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事實上,讓孩子做家務要分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屬於孩子自己職責範圍內的家務,不能用錢獎勵。這些都是家庭成員共同的家務,是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讓孩子有意識地參與進來,能培養主人翁意識,還能學會關心、照顧、幫助別人。   第三種: 幫助家人做的家務,可以用金錢獎勵。比如,幫爸爸洗車等。不過,對於這一類家務,也有嚴格標準,避免孩子養成以拿獎勵為目的的習慣,但做事情卻不上心。因此,在做這一類事情前一定要約定好,必須把事情做滿意了,才能拿到獎勵。
  • 「德州關注」孩子做家務,到底需不需要金錢來獎勵?
    直到有一天他說,班裡好多同學都憑做家務跟爸爸媽媽「領工資」了,不同的家務有不同的酬勞。「只要你以後更勤快些,媽媽也給工資。」浩浩媽當時隨口一說,沒想到孩子卻當真了,而且執行得十分「徹底」,不依不饒的。原本是想以獎勵作為激勵,最終卻讓好習慣的養成變了味,讓良好行為成了一種交易。
  • 用錢獎勵孩子做家務的家長,是聰明還是偷懶?專家給出了答案
    用錢鼓勵孩子做家務,是很多家長都會採用的一種方式,但隨著教育觀的變化,有一部分對這種物慾過強的教育方式表示反對如果總是用金錢獎勵孩子做家務,孩子就會把勞動與金錢掛鈎,久而久之孩子的勞動意識就不好培養了。
  • 孩子做家務真的應該給錢嗎?其實會害了了孩子
    很多孩子的零花錢其實都是從各種家務中掙來的,家長們選擇讓勞動價值化從而達到教育孩子要珍惜的目的。但是這樣會讓孩子認為責任都可以用錢來衡量的,如果沒有錢,孩子們會認為我沒有必要去做那些應該做的事情,這樣對孩子來說其實是非常不好的。很多家長認為,用金錢獎勵孩子做事,可以讓他們知道勞動的價值,每個人都必須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來獲得報酬。
  • 孩子做家務,父母是否需要給錢?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培養孩子金錢意識的重要性,開始注重孩子的財商教育。那麼財商教育要從給錢做家務開始嗎? 微博上的觀點大致分為三類,支持,中立,反對三種態度。說他哥哥的女兒,從小開始就訓練給錢家務。現在已經上小學的孩子,能夠獨立地發傳單,幫父母幹其他工作上的事情了。聽得我也非常羨慕,也想嘗試一下。但是正如上文一位家長提到的,這樣做會不會培養出一個只是認錢的孩子呢?原本做家務就是家庭成員都應該共同努力的,為什麼孩子做家務要給錢?
  • 孩子的任務不只有學習,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十年後差距立顯
    由此可見,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做家務的能力,和他以後認知發展以及責任心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孩子做不做家務,現在看著可能不明顯,但十年後,差距很大。所以,讓孩子做家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那麼,做家務要不要獎勵孩子呢?
  • 想讓孩子主動做家務,用金錢獎勵真的好嗎?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很多家長為了鼓勵孩子主動做家務,就拋出金錢的誘餌,讓孩子用做家務的方式來換取錢財,那麼,孩子做家務到底應不應該給錢呢? 有些家長認為:應該給錢!
  • 孩子做家務獎勵零花錢,有償家務,到底可不可取?
    現在的家長面對孩子要零花錢時總是很苦惱,不給孩子零花錢擔心孩子和其他人比較會自卑,甚至做出不好的事情,要是給孩子零花錢又擔心孩子從小太注重金錢易被物質迷失。因此有些家長便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讓孩子通過做家務賺取零花錢。
  • 讓孩子通過做家務來賺零花錢,你贊成嗎?
    這些事情,在大人看來是做家務、是幹活,但在小孩子看來,那可能是有趣的事。他們非常樂意參與其中,多數時候,也是真心的想給大人幫忙的。孩子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是覺得很開心的、有樂趣的。這種時候,家長一定要歡迎或者鼓勵孩子參與其中,不要嫌孩子做不好,就拒絕孩子來幫忙。
  • 教育最大的禁忌:孩子愛要錢,家長願給錢!
    不管孩子有多難管,只要家長輕輕拿出紅票票,孩子立馬就乖得像天使。用錢哄孩子縱然好使,可時間長了,卻會把孩子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或是犯罪道路。下面說的4種情況,家長一定要注意避免!01 孩子一哭就給錢以前看過一則視頻:有個哭鬧不止的孩子,爸爸媽媽怎麼哄都哄不好,結果奶奶拿出一張紅色的100元,沒想到孩子看到錢立馬就停止了哭。
  • 今日話題:家務活「明碼標價」 該不該「付酬」讓孩子做家務?
    /////家長我覺得在小朋友已經樹立正確金錢觀的前提下,是可以通過勞動換取零花錢的。但也有家長認為:付錢讓孩子做家務,往往容易削弱做家務給孩子帶來的責任和義務感,還容易讓孩子養成不給錢就不做家務的壞習慣。
  • 霍啟剛:「做家務,給錢」,這麼做對嗎?
    小兄妹兩人配合得天衣無縫,十分默契。如此良苦用心引來無數網友點讚的同時,霍啟剛也很疑慮:用做家務的方式來給孩子錢,到底對不對?父母讓孩子做家務,不僅是為了給自己分擔,也是想儘早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簡單地誇幾句,好像動力不太夠;但是物質獎勵過分了,又會讓孩子為了掙錢才做家務,獎勵就變了味兒,如何科學合理地給孩子激勵呢?
  • 做家務給零花錢?家長引以為傲的物質獎勵,正在使孩子喪失行動力
    2.物質獎勵,孩子配合度高跟孩子說,抓緊做作業,孩子大多會繼續磨磨蹭蹭,但是跟孩子說,做完作業給你買炸雞,,孩子們大多會迅速完成作業。在物質獎勵面前配合度超高的孩子,會讓家長有一種,物質獎勵可以解決家庭教育中絕大多數問題的錯覺。
  • 讓孩子愛上家務的軟體|做家務|家長_網易財經
    但現在有一些應用程式可以幫助家長們鼓勵孩子多做家務。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達拉斯的布魯克·懷斯(Brooke Wise)說,一款售價為3.99美元的叫做「家務,你說了算」(You Rule Chores)的智慧型手機軟體真的讓她的三個孩子——12歲的賈斯廷(Justin)、9歲的拉斐拉(Rafaela)和4歲的威爾(Will)——開始比賽誰可以做更多家務了。
  • 那些「坑孩子」的父母,從來不讓孩子做家務
    能把家務做得很好、能獨立料理好自己生活的孩子,通常學習能力、工作能力也會更強,做事更有條理,更關鍵的,工作責任心和主動性都會好很多。1.別總是以獎勵的方式很多家長喜歡用金錢作為獎勵,鼓勵孩子幫忙做家務,這種方法其實是不可取的,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如果家長用金錢作為獎勵,不但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還會導致孩子對金錢的依賴。為了零錢而做家務,而且隨孩子的年齡增長,金錢的誘惑力會減弱,家長只能不斷增加獎勵金額,惡性循環,也會使孩子做事變得功利化。
  • 孩子做家務要獎勵,家長:這是義務VS高興就好
    早上把二寶哄睡後,就忙著做家務,適逢周末,大寶也在家,看著我忙的團團轉,一會擦桌子,一會兒掃地的,大寶也跑過去從水盆裡拿了抹布過來幫忙,結果力氣太小,水沒擰乾,一串小水珠隨著大寶行走的軌跡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看著大寶興致勃勃,我也不能駁了孩子的好意呀,可這,寶貝呀,你確定你不是想要玩水,是要幫忙嗎?
  •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這或許是很棒的答案「孩子太小,做什麼家務!」「孩子做不好,還不如自己做。」「做家務是大人的事,孩子好好讀書就行了!」說起做家務,很多父母往往認為離孩子很遠,家務活當然是家長的事情,孩子只要成績好就行了。但是,這樣真的好嗎?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不會做家務,將來他如何獨立生活?
  • 孩子做家務父母給孩子金錢獎勵,錢給還是不給,這是一個大問題!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喜歡給予孩子獎勵,而獎品多以金錢為主,少則幾塊多則幾十,孩子考試成績進步了,獎!孩子好好完成作業了,獎!孩子完成了一項家務,獎!讓孩子的生活處處充滿了獎勵。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很多家長是不願意孩子去碰家務的,覺得孩子太小根本做不好,與其讓他浪費時間,還不如自己做呢。但是,有的家長會在孩子小時候,就有意無意地培養孩子動手做事的能力,會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刷碗,洗自己的襪子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