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崩壞的臺灣 該如何救呢

2020-12-12 中國臺灣網

臺灣教育改革超過20多年,幾乎臺灣40歲出頭世代包含其自身在學的子女,仍舊是臺灣教育改革下成長的一代。這跨越兩代人的臺灣教育改革,為何不斷試驗且一試就是20多年?這就得從1994年說起,當時臺灣學生走上街頭,對於高中和大學聯考制度一試定終生發出抗議,迫使臺行政部門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並由時任「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擔任召集,並且得到時任臺當局領導人李登輝大力支持。這一改歷經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整整25載。教改這四分之一世紀以來,從以下這幾件事就知道臺灣教改是成功還是失敗。

首先,廢除聯考制度改多元入學制度且廣設大學,造就臺灣人人都有大學讀的「窘境」。伴隨著臺灣少子化的危機,近十年來入學人數逐年降低,凡是有參加大學學測和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就可以上大學,以至於出現指定科目五科滿分五百卻僅需七分就可上大學的笑話。如今大學高中化,學生素質逐年下降。許多大學招不到學生面臨倒閉狀況,透過蔡英文「新南向政策」違法招收東南亞學生以擴充生源,但孰知這些東南亞學生滿懷期待來臺求學卻淪為工廠的黑工。

其次,是兩岸同胞最關注的「去中國化教育」,這導致臺灣青壯年甚至兒童世代「國族認同」的大錯亂。自1997年「認識臺灣」篇在中學推行以來,臺灣歷史和地理以往包含在本國史和本國地理中,卻要先從學習臺灣、中國到世界逐一像個同心圓往外擴張,這就是著名的「同心圓理論」「臺獨史觀」。經過近二十載至2016年時蔡英文上臺後,更進一步將我們中國歷史和地理納入東亞史和地理中。臺灣教改在歷史和地理方面,受到「去中國化教育」影響,越走越極端,導致臺灣青壯年世代在兩岸關係和認同上、認知上出現極大的謬誤。

其三,教改為了減輕中小學生課業壓力,以往的菁英班被改為常態分班,以往校園裡最具權威的老師管教權在教改中變得一文不值,零體罰學生、搗亂管不得使得校園尊師重道的倫理崩解。特別是自2005年解除髮禁和零體罰政策出臺以來,校園裡學生成為真正的霸主。如今一般公立高中裡,一班五十人裡,專心上課的不到十人,學生無不在玩手機,亂鬨鬨吵鬧,老師想管也管不動,因為管教學生還有可能會被家長告上法院,最終導致想讀書的學生無法專心讀書。每逢大考(大學學測和指定科目)前一個月只好向學校告假一個月,遠離校園專心去圖書館自習衝刺。學校原本是育作英才的地方,如今卻是學生佔山為王的地盤。

從以上三個案例中就可以觀察到,臺灣教育改革25年是失敗的,受影響超過千萬臺灣同胞,從小學到大學養成階段、「國族認同」到校園的尊師重道,每一個環節的養成教育都是非常的重要。但如今臺灣教改仍舊是伴隨著政治鬥爭繼續改下去,要如何翻轉這樣錯誤的教改,最終也有待2359萬臺灣同胞好好思考了。再持續下去,臺灣不僅教育崩盤,同時也對整個社會影響甚巨。(作者:羅鼎鈞,瀋陽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副秘書長)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相關焦點

  • 臺灣「教改」風雨20年 「去中國化」致臺灣不安寧
    一些問題  「減負」失敗,「野雞大學」遍地開花  雖然「教改」有成績,但在臺灣多數人眼中,這場持續20年的改革總體是失敗的。林金泰表示,「教改」的一大初衷是「減負」,但「教改」後,學生們的課業負擔似乎更重了。他舉例說,「教改」後,臺灣升學管道實現多元化,不過家長對制度越來越搞不清楚,就乾脆把孩子交給補習班。據統計,截至去年,島內光註冊備案的各類補習班就有近2萬家,成為另類「臺灣奇蹟」。  在「教改」中,「廣設高中大學」這一點是最有爭議的。
  • 備受質疑的臺灣「教改」
    事件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的演播室請到了兩位嘉賓是全國臺聯研究室副主任楊毅周先生和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綜合室劉紅主任。  20世紀90年代,臺灣教育部門就開始準備著手對中小學教育進行以升學方式改革和課程統合為主軸的「教改」,先後推出了「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等措施。
  • 臺灣教改20年的得與失
    不過到了1996年,才正式確定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等5大方向,並將中小學教科書由「一綱一本」改為「一綱多本」。由此開始,臺灣社會教育改革的大幕開啟。此後近20年中,臺灣當局又推出了一系列教改措施,涉及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雖然,臺灣社會各界對於教改頗多微詞,但持平而論,教改至少功過參半。
  • 臺灣教改20年反思
    臺灣的教育改革運動以1994年的「四一〇大遊行」為起點,今年正好是20年,兩岸都有一些紀念。主要理念是通過對教師、家長、學生的賦權,實現教育鬆綁和教育民主化。「教育現代化」的目標,表述為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國際化。這與民間的教改訴求是大致一致的。隨後教改進入由教育部實施的過程,一系列教改項目的撥款執行,臺灣教育開始進入了「重建」的階段。
  • 臺灣教改20年:收穫與反思
    對臺灣教改成敗的評價,《重建臺灣教育》的作者、臺灣民間教改運動的發起人黃武雄認為:有成有敗,成多於敗。雖然臺灣教改有一些失敗之處,但它對內地教育改革還是有很大啟示作用。啟示一:臺灣教改是自下而上的改革臺灣教育改革跟中國大陸的教改有一個非常本質性的區別,它基本上是自下而上的改革,是由基層的公民社會運動來推動政府改革,這個改革的動力是來自民間,然後政府響應,政府推動整個改革。
  • 楊東平:臺灣教育的重建 ——臺灣教改20年的反思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讀書會,研讀了「四一〇」教改運動的主要推動者黃武雄所著《臺灣教育的重建》,是對臺灣教改運動的記錄和解讀,其中《希望的火花來自民間》,是「四一〇」教改運動的宣言,其餘是對各項教改訴求的方案論證,以及十年之後對這一運動的評價反思。4月下旬,我隨北京教育NGO的代表團實地考察,對臺灣教育重建的進程和成效有了更為真切的實感。
  • 臺灣教改20年:當局不負責,學生不快樂
    就在這一年,臺灣當局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簡稱教改會),著手推動教育改革。不過到了1996年,才正式確定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等5大方向,並將中小學教科書由「一綱一本」改為「一綱多本」。由此開始,臺灣社會教育改革的大幕開啟。
  • 臺灣教改20年 一塌糊塗
    (陳怡誠攝 臺灣《中國時報》) (鄭任南攝 臺灣《今日新聞網》)     臺灣教育問題昨天在臺「中研院」院士會議引發熱烈討論,「中研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座教授張懋中指出,現今臺灣學生遇到問題,不肯自我嘗試、挑戰,而是打電話問學長姐後,直接告訴他「學長說這做不出來」,缺乏追尋知識和真理的動力,只想早點拿到學位。
  • 民進黨幹的事,讓龍應臺直呼「臺灣已崩壞」
    臺前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臺從當天晚間至28日上午在個人臉書上連續發帖痛批,民進黨當局拒絕任命臺大獨立選出的校長,是臺灣載入史冊的一天,標誌著包容開放的臺灣正式進入崩壞。國民黨發言人鍾沛君批評說,蔡英文當局對吳茂昆種種貪財行為裝聾作啞,卻好意思自詡拿著高道德標準放大鏡看管中閔,這個荒謬的政府「插管」也救不了。管中閔的義務律師團27日晚間也發表聲明稱,教育部門的決定無法無天,僅能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8個字予以形容。
  • 「零體罰」與臺灣教改
    但凡合度,不僅維繫了團體該有的秩序,對於小孩的人格成長與學習要求,也是利多於弊;不僅無損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反倒增加了心靈容受度。有此容受,便不易養成自我中心思想,更不易導致性情乖戾。……   臺灣教育部門,一向禁止體罰;近幾年,卻才真正雷厲風行,徹徹底底嚴禁。從此,教育大壞。
  • 臺灣教改論壇:島內學術造假大吹哀風
    華夏經緯網12月1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今年發生2起重大學術倫理事件,成為國際醜聞,臺灣教改論壇今天召開記者會,要求教育單位徹底檢討臺灣地區高等教育窄化、功利化、造假化的問題今年12月,臺灣交通大學教授黃國華一篇論文遭《自然奈米》期刊撤下,原因是部分實驗條件不符科學原理,實驗結果過於完美,有造假的嫌疑。黃國華等人也遭臺「科技部」學術倫理項目小組決議停權數年。
  • 島內學者:「去中教改」是臺灣由盛轉衰的關鍵
    當年,他邀請李遠哲回臺,利用他頭上頂著的「諾貝爾獎光環」,配合臺灣大學和「中研院」的一班「自由派」學者,喊出「廣設高中大學、消滅明星高中、打倒升學主義」之類的民粹式口號,把學生當小白鼠,推出一個又一個的「教改」方案,徹底改變了臺灣的教育結構,也摧毀了臺灣的品德教育。
  • 深度:臺灣教改20年的得與失
    1994年4月10號,臺灣200多個民間團體、3萬多民眾走向街頭,表達教育改革的訴求。他們提出了四項目標: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就在這一年,臺灣當局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簡稱教改會),著手推動教育改革。
  • 崩壞3:對於崩壞3評分下降看法,崩壞3如何發展,玩家該怎麼辦?
    各位艦長好我是牧瀨紅,最近上班助手也沒那麼高的頻率更新文章,想發一些mod卻因為各種原因沒tong,guo,前兩天助手上taptap想找幾款遊戲,看到崩壞3的評分從之前的8.6到7點多,大家都知道taptap是手機玩家的天堂,算是影視中的豆瓣,在taptap中的評分還是能說明遊戲的一些東西,而對於這兩天崩壞3評分的下降我也看了一些,確實也在意料之中把,就評分下降想和大家聊一聊其中的問題,畢竟助手還是非常喜歡崩
  • 教改20年,臺灣教育步入正軌
    教改20年,臺灣教育步入正軌 2014-05-27 09:57:01作者:責任編輯:朱峰   20年前,1994年4月10日,社會各界要求教育改革的大遊行,被視為臺灣教改的起點
  • 臺學者:臺灣教改大搞民粹 學歷貶值資源稀釋
    14日舉辦「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  文章摘編如下:  令人遺憾的是:皮氏著作中並沒有臺灣資料,他更不知道:數日之前,當年擔任臺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近日表示:「教改會」是臨時編制,僅提供意見,既沒經費、也沒權力執行政策,「過錯不應全指向我」。兩相對比,我們不禁要問:什麼樣的教育改革才是「追英趕美」的良方?  李遠哲說得一點不錯,教改的過錯確實不應全指向他。
  • 臺胞投書:臺灣高等教育真的被「教改」害慘了
    再來談談臺灣的高考,臺灣今年的考試方式跟20年前大學聯考差不多,學生可以一次考全部九科內容,也可以依照自身的文組和理組專業進行選科考試,也被稱為「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 說到臺灣高考的變遷,就得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臺灣教育改革」談起。凡是四十歲以下的臺灣青年人,可以說清一色都是臺灣「教改」實驗下的「白老鼠」,這一實驗的總策劃人和執行者就是臺灣前 「中研院院長」李遠哲。
  • 臺媒:大學退場、學歷貶值 臺灣教改為何失敗?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灣《聯合報》24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近年臺灣每到4、5月招生季,教育現場就烏煙瘴氣,用腥風血雨來形容亦不為過。早年只是互相打聽誰超額、誰離開,現在變成哪些學系或學校要整個收掉、退場!所以,周日一早傳出苗慄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恐將成為本年度第一個全面停招的學校,大家並不意外,而是上網搜集資料找危險名單,想把自己處境清楚評估。
  • 周祝瑛:臺灣教改20年反思
    十幾年前臺灣有一家牛奶的廣告打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宣傳語。當時很多家長很緊張地把孩子早早的送到幼兒園來學習,但是事實證明那是一個錯誤。人生不是跑百米,人生是跑馬拉松,前面超前不意味著以後先到終點。每個孩子的發展歷程是不一樣的,太早強壓之後他反而會厭學的,從此對學習再也不感興趣。
  • 28周 出生的早產寶寶,救還是不救?如果是你們該如何選擇呢?
    面對這樣一個小生命,寶寶的家人該如何決定呢?救還是不救?醫生說,寶寶太小了,抵抗力非常弱,需要過五關斬六將,萬裡長徵,不是簡簡單單的住保溫箱就能養活了,住院的時間會非常長,費用也會比較多,寶寶如果能挺過去,後期仍可能會出現餵養困難、生長發育落後甚至腦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