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臺灣「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出席臺師大14日舉辦「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劉宗龍攝)
中新網11月19日電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克提日前在臺灣發表演講,與談人士大多認同:「教育」是臺灣地區追趕歐美的關鍵。臺灣《中國時報 》19日刊文責稱,當年「教改派」叫出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打倒升學主義、消滅明星高中」,無一不是反其道而行,刻意把臺灣的教育搞成扁平式的「均質化」。教改頭頭幾乎完全不懂教育,他們卻能夠搬出一堆動人心弦口號,席捲出一股「民粹狂潮」,大學學歷迅速貶值。
文章摘編如下:
令人遺憾的是:皮氏著作中並沒有臺灣資料,他更不知道:數日之前,當年擔任臺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近日表示:「教改會」是臨時編制,僅提供意見,既沒經費、也沒權力執行政策,「過錯不應全指向我」。兩相對比,我們不禁要問:什麼樣的教育改革才是「追英趕美」的良方?
李遠哲說得一點不錯,教改的過錯確實不應全指向他。當年因為反對廣設四年制大學而退出「教改會」的劉源俊教授,便曾經公開指出:今天的「教改災難」是「二魔四妖」集體造成的「歷史共業」。李前院長只不過是教改頭頭拱出來的領頭羊而已,怎麼可以把教改的過錯全部指向他?
我們的教育要想「追英趕美」,必然要全力追求「優質化」的教育。不幸的是,當年教改派叫出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打倒升學主義、消滅明星高中」,無一不是反其道而行,刻意把臺灣的教育搞成扁平式的「均質化」。教改頭頭幾乎完全不懂教育,他們卻能夠搬出一堆動人心弦口號,席捲出一股「民粹狂潮」。
李遠哲認為:教改災難的原因是「教育部長換得太快,很多政策還沒準備好就上路」,這話也不能算錯。問題是:教改啟動後,有多少「教育部長」的任命,必須先徵詢李前院長的同意?這些「教育部長」又有幾個是真正學教育出身?臺灣缺乏天然資源,唯一最可貴的資源就是人才。可是,20年前教改啟動之後,「教改派」恣意推出的政策卻是「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在摧殘人才。大學學歷迅速貶值,高等教育被稀釋;而專科競相升格為大學,技職教育被蒸發,許多傳統產業也面臨了「無人可用」的困境。
李前院長說得一點不錯,「我們面對的將來非常暗淡」。教改啟動後的翌年,我出版過一本書《民粹亡臺論》。今天回頭再看,將來造成臺灣沉淪的主要核心因素,其實是教改頭頭當年席捲出來的那股「民粹狂潮」!
民粹主義的特點,在於「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流淚」。民粹主義的可怕,在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今天教育主管當局若是不能痛定思痛,改弦易轍,全力追求臺灣教育的「優質化」,將來「教改災難」如潮水般的湧現,不要說李遠哲的否認發生不了作用,屆時面對教育界的一團混亂,被民粹主義迷惑的社會大眾大概只能「無語問蒼天」吧?(黃光國,作者為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