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學者:臺灣教改大搞民粹 學歷貶值資源稀釋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臺學者:臺灣教改大搞民粹 學歷貶值資源稀釋

2014-11-19 15:27:0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吳合琴

    前臺灣「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出席臺師大14日舉辦「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劉宗龍攝)

  中新網11月19日電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克提日前在臺灣發表演講,與談人士大多認同:「教育」是臺灣地區追趕歐美的關鍵。臺灣《中國時報 》19日刊文責稱,當年「教改派」叫出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打倒升學主義、消滅明星高中」,無一不是反其道而行,刻意把臺灣的教育搞成扁平式的「均質化」。教改頭頭幾乎完全不懂教育,他們卻能夠搬出一堆動人心弦口號,席捲出一股「民粹狂潮」,大學學歷迅速貶值。

  文章摘編如下:

  令人遺憾的是:皮氏著作中並沒有臺灣資料,他更不知道:數日之前,當年擔任臺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近日表示:「教改會」是臨時編制,僅提供意見,既沒經費、也沒權力執行政策,「過錯不應全指向我」。兩相對比,我們不禁要問:什麼樣的教育改革才是「追英趕美」的良方?

  李遠哲說得一點不錯,教改的過錯確實不應全指向他。當年因為反對廣設四年制大學而退出「教改會」的劉源俊教授,便曾經公開指出:今天的「教改災難」是「二魔四妖」集體造成的「歷史共業」。李前院長只不過是教改頭頭拱出來的領頭羊而已,怎麼可以把教改的過錯全部指向他?

  我們的教育要想「追英趕美」,必然要全力追求「優質化」的教育。不幸的是,當年教改派叫出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打倒升學主義、消滅明星高中」,無一不是反其道而行,刻意把臺灣的教育搞成扁平式的「均質化」。教改頭頭幾乎完全不懂教育,他們卻能夠搬出一堆動人心弦口號,席捲出一股「民粹狂潮」。

  李遠哲認為:教改災難的原因是「教育部長換得太快,很多政策還沒準備好就上路」,這話也不能算錯。問題是:教改啟動後,有多少「教育部長」的任命,必須先徵詢李前院長的同意?這些「教育部長」又有幾個是真正學教育出身?臺灣缺乏天然資源,唯一最可貴的資源就是人才。可是,20年前教改啟動之後,「教改派」恣意推出的政策卻是「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在摧殘人才。大學學歷迅速貶值,高等教育被稀釋;而專科競相升格為大學,技職教育被蒸發,許多傳統產業也面臨了「無人可用」的困境。

  李前院長說得一點不錯,「我們面對的將來非常暗淡」。教改啟動後的翌年,我出版過一本書《民粹亡臺論》。今天回頭再看,將來造成臺灣沉淪的主要核心因素,其實是教改頭頭當年席捲出來的那股「民粹狂潮」!

  民粹主義的特點,在於「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流淚」。民粹主義的可怕,在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今天教育主管當局若是不能痛定思痛,改弦易轍,全力追求臺灣教育的「優質化」,將來「教改災難」如潮水般的湧現,不要說李遠哲的否認發生不了作用,屆時面對教育界的一團混亂,被民粹主義迷惑的社會大眾大概只能「無語問蒼天」吧?(黃光國,作者為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相關焦點

  • 臺媒:大學退場、學歷貶值 臺灣教改為何失敗?
    臺灣這陣子從私立大學大規模解聘兼任教授、到大學考招方式又更改,很多人尚未理解來勢洶洶的教育亂象到底意義為何。嘉義最近新開了間教法文的咖啡廳,老闆就是被無預警解聘的私立大學教授。除因聘書不保而增加的失業者外,以學生觀點看,亞太學院停招關鍵乃臺當局「教育部」認為師資沒到位,難道師資到位再被退場、失業會比較理想?此種教育質量如何保障,恐怕僅是官方的陳腔濫調。
  • 島內學者:「去中教改」是臺灣由盛轉衰的關鍵
    臺灣「中時電子報」10日發表臺灣大學心理系名譽教授黃光國的評論文章說,上周六民進黨舉辦了臺當局領導人初選民調前唯一的一場電視政見發表會,蔡英文和賴清德兩人之間進行了對話。但是,對於大陸公安部從西班牙押解94名臺灣詐騙集團到北京受審,他們兩人有什麼對策?
  • 臺灣教改20年反思
    基於後現代主義的價值,黃武雄對通過知識獲得解放、非學校化教育,「自主分權主義」、去中心化,離散化、分眾化,本土化與世界化等價值的倡導,使得學校社區化成為正式的教育方針。遍布臺灣城鄉的「社區大學」(簡稱「社大」),也是在教改運動中由黃武雄所倡導推動的,它與我們所理解的成人學歷教育和老年大學不同,旨在通過「知識解放」促進公民社會建設和社區營造。
  • 臺灣教改20年 一塌糊塗
    (陳怡誠攝 臺灣《中國時報》) (鄭任南攝 臺灣《今日新聞網》)     臺灣教育問題昨天在臺「中研院」院士會議引發熱烈討論,「中研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座教授張懋中指出,現今臺灣學生遇到問題,不肯自我嘗試、挑戰,而是打電話問學長姐後,直接告訴他「學長說這做不出來」,缺乏追尋知識和真理的動力,只想早點拿到學位。
  • 楊東平:臺灣教育的重建 ——臺灣教改20年的反思
    「四一〇大遊行」是一種「揭竿而起」的社會動員,將變革教育的議題強烈地推到全社會面前。其要衝決的首先是威權主義的教育桎梏,「教育鬆綁」是「走出戒嚴」的社會轉型在教育領域的表達。當時對臺灣教育問題的批判,多針對政府的集權管控。一是升學主義,片面追求文憑、學歷,導致了學業負擔過重。
  • 臺灣教改20年:收穫與反思
    臺灣兩百多個民間團體,3萬多民眾走向街頭進行遊行,向政府強烈要求進行教育改革,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410大遊行」對臺灣教育弊病的批判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升學主義,片面追求文憑、學歷,導致了學業負擔過重;第二是管理主義。大遊行批判教育行政化;第三是粗廉主義,培育廉價的教育,而不關注教育的品質。
  •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臺灣教改失敗影響巨大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臺灣教改失敗影響巨大 2018年12月27日 10:30: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臺灣《旺報》)  中國臺灣網12月27日訊  據臺灣《旺報》報導,香港城市大學臺籍校長郭位26日晚間赴臺大演講,暢談他心目中的大學國際化「絕對不只是講英文」,而是先改掉教改弊端,再做到教研合一、政教分離、心態正確、避免產官學三棲等,才能邁向國際一流。
  • 臺學者憂心:兩岸之間民粹負面情緒正在升溫
    長期關注政局的政大法律系教授、理律法律事務所長陳長文感嘆,憂心是為兩岸的民粹情緒正在升溫。    陳長文舉周子瑜事件為例,分析兩岸關係說,周子瑜並沒有說什麼帶有政治性的話,卻成為兩岸民粹情緒的祭品,「這種民粹升高現象,會對執政者產生綁架效果」,對臺灣如此,對大陸也一樣,這將使得新的主政者,在處理兩岸事務上更加困難。
  • 教改20年,臺灣教育步入正軌
    ,被視為臺灣教改的起點。20年後實地考察臺灣的教育改革,感到臺灣教育雖然與大陸有相似的背景和一些相似的問題;但就教育的整體面貌、教育治理和公共政策而言,已經大不相同。臺灣寓教育重建於社會重建,在自下而上、持續不斷的社會運動、社會建設過程中逐漸完成。
  • 臺灣的教育出了嚴重問題 給社會帶來憂慮
    日益深入的討論、爭論,牽出了臺灣教育界更多、更嚴重的問題,許多人士將批評的矛頭直指島內各界多年來一直爭議不斷的「教改」問題,並認為臺灣當局著力推行的所謂「教改」是孳生臺灣教育界乃至社會亂象的「禍首」。其對臺灣社會造成嚴重後果,遠甚於學費的調漲。綜合各方反映,其憂慮概可歸納以下幾方面。首先,「教改」並未實現其初衷,改後臺灣的教育品質不升反降,並且造成教育資源的更大浪費。
  • 備受質疑的臺灣「教改」
    主持人:(李峰)今年暑期以來,臺灣的教育改革成為了社會各界和媒體關注的焦點,近期,一些臺灣的專家、學者聯名發表了「教改萬言書」,對臺灣正在進行的教育改革普遍感到憂慮,那麼,臺灣的「教改」究竟怎麼了?
  • 臺灣教改論壇:島內學術造假大吹哀風
    華夏經緯網12月1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今年發生2起重大學術倫理事件,成為國際醜聞,臺灣教改論壇今天召開記者會,要求教育單位徹底檢討臺灣地區高等教育窄化、功利化、造假化的問題據報導,今年7月,前臺灣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陳震遠涉嫌偽造同儕審查,被《震動與控制期刊》撤銷相關60篇論文,當時擔任臺「教育部長」的蔣偉寧也因在部分論文掛名遭到波及黯然下臺。
  • 臺灣「教改」風雨20年 「去中國化」致臺灣不安寧
    一些問題  「減負」失敗,「野雞大學」遍地開花  雖然「教改」有成績,但在臺灣多數人眼中,這場持續20年的改革總體是失敗的。林金泰表示,「教改」的一大初衷是「減負」,但「教改」後,學生們的課業負擔似乎更重了。他舉例說,「教改」後,臺灣升學管道實現多元化,不過家長對制度越來越搞不清楚,就乾脆把孩子交給補習班。據統計,截至去年,島內光註冊備案的各類補習班就有近2萬家,成為另類「臺灣奇蹟」。  在「教改」中,「廣設高中大學」這一點是最有爭議的。
  • 又搞小動作!臺當局欲借改頭像「正名」?遭學者痛批
    臺外事部門10日對臉書頭像做出修改(圖源:Facebook)臺外事部門臉書10日更新頭像圖示,改以藍綠色為底、圖樣保留「外」字的部門徽章樣式,文字則以「MOFA TAIWAN」表示。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截圖對此,李彥秀表示,臺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上任後,政績乏善可陳,給人留下印象的幾乎都是負面的,這個負責人真的「窩囊極了」。
  • 學生能力評估大陸第一,臺灣跌出前十,臺灣陷入教改失敗困境
    教改中包括的自願就學方案、廣設高中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九年一貫課程等,都是以「打倒升學主義、減輕升學壓力「作為首要考慮,而不是以追求優質教育作為首要考慮,臺灣教育走錯了方向。如圖在「廣設大學「的理論指導下,臺灣地區在幾十年間建立了數以百計的高等院校;而」人人上大學「事實上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式的幻想;直接造成了學歷貶值,大量學生負債
  • 【專論】這四年,臺灣失去了什麼 | 政黨惡鬥政治酬庸:公平盡失 民粹泛濫
    此外,民進黨當局還把矛頭對準了馬英九,羅列出馬英九的所謂「八大罪」,利用網絡,媒體、名嘴等資源萬箭齊發,讓卸任後的馬英九三天兩頭往法院跑,可實際上,很多的指控都是子虛烏有。民進黨當局大搞綠色恐怖,引起島內各界極大的震撼和憤慨。
  • 蔡英文搞「臺獨護照」 臺學者:寸步難行
    據中通社報導,臺灣地區行政機構9月2日公布最新旅行證件樣式,其中將英文字的「TAIWAN」放大,「ROC」則縮得很小。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表示,此舉可以強化「護照」辨識度,也強化臺灣元素,「其實拿到『護照』很清楚就是,我們就是臺灣人,就這個意思」。
  • 臺學者批課綱修訂政治化 指臺當局意在「去中」
    《聯合報》27日稱,在網絡票選出的十篇文言文選文中,臺灣古典文學佔六成,「去中國化」和殖民化的氛圍濃厚。有兩篇文章與「原住民」有關,《番社過年歌》是詩歌,《大甲婦》描寫淡水附近平埔族婦女織布的細節,相對於之前選入的《虯髯客傳》描述唐代女性婚姻愛情自主的情況,納入《大甲婦》是為了討論性別平等教育議題。
  • 臺灣教改20年的得與失
    1994年4月10號,臺灣200多個民間團體、3萬多民眾走向街頭,表達教育改革的訴求。他們提出了四項目標: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就在這一年,臺灣當局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簡稱教改會),著手推動教育改革。
  • 臺灣學者:金融戰才是臺海警訊!臺灣罩門在經濟
    據中評社報導,陳若暉教授分析,臺灣從「首戰即終戰」爭辯到「主流民意」,但是臺灣主流民意,跟大陸要不要打臺灣,恐怕是兩回事,除非臺灣的主流民意可以影響大陸,「不然就是空氣。」 陳若暉認為,現在值得注意的是,國臺辦「提醒」的兩件事:今年1至7月,兩岸貿易額1349.4億美元,年比增長8.7%,臺灣所獲順差超過7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