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陳向東(ID:larry_chen_),作者:陳向東,跟誰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前新東方執行總裁。
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句名言想必大家都知道,但真正懂的人卻未必很多。因為這句話的重點不在本身,而在下一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做反了,是擇其善者而忽略之,擇其不善者而把玩之,打死不願意承認別人的優點,反而喜歡抓住別人的缺點不撒手。
黑格爾曾經說過一句話,「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光。」
這句名言倒是很好理解,只是理解和做到根本就是兩碼事,只「理解」而做不到,其實就是不理解。正如王陽明的觀點,「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難怪千百年來,無數人來了又去,能稱之為大師的,鳳毛麟角。
實在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2
孔夫子主張從善去惡,黑格爾主張積極樂觀,都是正能量爆棚的觀點。我們雖然從心底裡都很認可,但是做起來的確有難度。畢竟,大師的覺悟是可望不可即的。
不過,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在工作和生活中,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糾錯本能,多看別人的優點,少看別人的缺點,還是不難做到的。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怎樣,它就對你怎樣。你如果一直喜歡挑別人的毛病,嘲笑別人的缺點,別人也一定會以同樣的方式還給你,早晚而已。
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只要是人,就一定有些缺點,同時也必然有些優點。而人的注意力又是有限的,如果你過於關注某一方面,就必然會忽略其他方面。
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你緊盯著對方的缺點,那麼其優點就會被屏蔽掉。同理,如果你善于欣賞對方的優點,其缺點也會被淡化。
在我們小時候上學的時候,有個感覺你應該感受過。如果你特別不喜歡某科的老師,那麼你的那門功課基本上就學不好。反過來,如果你特別喜歡某科的老師,那門功課就會成為你的強項。不能說100%都這樣,但學生對老師的喜好與否,的確會明顯影響學習成績。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多看別人的優點,不僅是道德要求,也是成長要求。
3
尤其是在職場上,這一點非常重要。
不管你是領導還是員工,在如何對待別人的問題上,即使做不到如對老師般的尊敬與景仰,至少也要做到如對朋友般的欣賞與包容。
好領導的特質有很多,善於鼓勵就是其中一條。什麼叫善於鼓勵,不就是善於發現下屬的優點,然後多給鼓勵多給機會,少揪辮子少穿小鞋嗎。
好員工的特質也有很多,進步神速就是其中一個。什麼叫進步神速,不就是善於發現同事的優點,多向前輩學技能比貢獻,不向元老學抱怨擺資歷嗎。
多看對方的優點,不僅能讓自己有個更好的心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讓自己學到東西。從骨子裡說,人都是希望跟比自己強的人混在一起,因為人天生就具有不斷進步的本能需求。跟渾身缺點的人待在一起,自己啥也學不到,誰都不舒服。
我以前在大學裡做公開演講時,經常會講到一個「牛人理論」:要想成為牛人,就必須跟牛人在一起,咬牙堅持跟上牛人的步伐,久而久之,你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變成牛人。
但恕我直言,牛人也是有缺點的,如果你整天只盯著牛人的缺點不放,相信我,跟牛人混再久也是白搭。最後不但自己成不了牛人,還會覺得渾身不自在,因為你根本沒有時間去琢磨牛人的優點。不花心思去琢磨牛人的優點,你就不會有收穫,不會有成長,自然也就牛不起來了。
那怎樣才能讓自己變強呢?很簡單,跟比自己強的人在一起,多看其優點。模仿之,並想方設法超越之。個人覺得,這是一個人成為高手的必由之路。
4
我承認,人在骨子裡都天生帶有糾錯基因。
大家在讀書看報時,如果看到一個錯別字,會如鯁在喉,恨不得寫信給作者,告訴他們有個字寫錯了。大家在看電視電影時,如果看到字幕中有錯別字,或者配音讀錯了某個字,會糾纏這個細節很久,以至於忽略了後面的劇情。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某個人出錯時,往往會比較在意,很想立即跳起來糾正別人的錯誤。這是天性,沒辦法。
不過,任何事都有個度的把握。看到別人的缺點而有糾錯的衝動,是正常心理,但一把揪住就不撒手,那就不正常了。大概只能說明你的心態出了問題,拿得起放不下,糾結半天,甚至累死累活地去糾錯,可惜最後的結果,一定是自己討不到好。
要是你希望自己能保持進步,就要跟這種基因做鬥爭,改變它做不到,改良它還是可以的。
改良糾錯天性的辦法,大體上來說就是精力分流。多看對方的優點,用欣賞優點來分流在意缺點的精力,如果你發現對方的優點比缺點多,心理上的整體印象就會是積極正面的。
什麼,你覺得對方沒有任何優點?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十惡不赦的人,也必然存在一些閃光點,只不過是你沒發現而已。如果你看對方一無是處,那不但不是對方有問題,反而一定是你自己有問題,相信我。
切記,多看對方的優點,這點很重要而且對彼此都有好處。這不僅是道德要求,也是成長要求。看看自己身邊那些可以被稱為高手的人吧,在他們的心智認知和行為模式中,一定有一條,是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
這是高手們的共同特徵。
本文來源陳向東,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