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噁心外賣日銷40萬份」的視頻在網上盛傳。視頻揭露外賣平臺上一二十元的蓋澆飯,竟然出自四五元的速食料理包,而且生產這種料理包的企業存在肉製品過期、牛肉裡注射大豆蛋白、用手攪拌醬汁等現象。雖然同一天涉事企業安徽槓崗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槓崗香」)回應稱視頻所反映的情況不屬實,競爭對手有策劃惡意炒作,並且視頻存在被修剪處理的嫌疑。11月22日,合肥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也再次通報調查處理結果,未發現過期食品原料和成品,但企業生產過程控制存在問題,給予責令停產停業的行政處罰。不過,有關速食料理包外賣的討論卻持續保持熱度,並引發了「外賣族」的擔憂。爭議之下的料理包外賣將何去何從?
外賣平臺上哪些食品是由速食料理包加工的,讓消費者摸不著頭腦。
料理包暗訪視頻引發熱議
網上流傳的視頻顯示,半成品速食包生產企業安徽槓崗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環境惡劣,現場人員稱排骨粒都快放一年了,掉在地上的肉也撿起來直接醃製,醬汁則用手直接攪拌。
視頻一經傳出,在網上立刻引發熱議,經常吃外賣的網友更是「炸了鍋」。不少網友甚至表示:「隔著屏幕都想吐。」美團、餓了麼兩大外賣平臺也均發布公告,稱在第一時間將使用該品牌產品的商家全部下線、督促所有平臺商家對進貨渠道進行自查。
隨後,合肥市食藥監部門介入調查,並於11月17日發布調查通報稱,合肥槓崗香食品有限公司依法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營業執照》等相關資質,排骨、牛肉、大豆蛋白等食品原料進貨驗證資料齊全,未發現過期食品原料和成品,大豆蛋白的使用符合相關規定。
但這並沒有打消網友們的疑慮,紛紛對調查結果表示懷疑。11月22日上午,合肥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再次通報調查處理結果。通報稱,該企業依法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營業執照》等相關資質。該企業庫存的排骨、牛肉、大豆分離蛋白等食品原料進貨驗證資料齊全,未發現過期食品原料和成品。查閱一年來的冷庫溫度監測記錄未發現異常。
不過,通報也指出,該企業生產過程控制存在下列問題:生產車間地面破損不平整,有積水。生產環節操作存在不規範:部分待解凍物料直接接觸地面;拌揉醃製中存在半成品落地,撿起後直接使用;徒手轉運醃製物料及料液,轉運工具直接放置地面;接觸過地面的託盤疊放於半成品上。人員衛生管理不規範:部分操作工工作服不整潔,包裝工口罩佩戴不規範,包裝操作時使用手機。對此,給予責令停產停業的行政處罰。目前,合肥市食藥監部門已啟動全市肉製品生產企業專項檢查工作,進一步排查食品安全隱患。
「一鍋大米撐起一家店」
一段有關速食料理包的暗訪視頻,再次引發了一場針對外賣行業的討論。而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外賣行業的競爭加劇,以及對出餐速度和成本控制的要求,速食料理包應用得非常普遍。
有餐飲從業者透露,因為使用料理包可以簡化產品加工流程,提高出餐效率,因此很多外賣商戶會選擇通過加工料理包的方式開展外賣業務。有些做煲仔飯之類的快餐企業,進入上升期後的第一選擇就是放棄店內現場加工,轉為訂購速食料理包。靠這個捷徑,兩年能新開20家店,假如全是店內現場加工,成本會很高。不過,餐飲經營者使用速食料理包的行為超出了一般大眾的消費認知,也成為商家的「絕對隱私」。
更有曾就職外賣平臺的管理人員接受採訪時說:「外賣平臺至少得有兩三成商戶在部分菜品中使用過速食包,而且近年來這一規模還在擴大。」
在網絡平臺上,記者搜索發現,各種口味的料理包應有盡有,買回來只需加熱一下澆在做好的米飯上就行。如此簡單的操作方式,對於沒有任何烹飪技術的人員來說,也完全可以開一家外賣店。甚至有從業者調侃:「一鍋大米就能撐起一家店。」
不過,也有餐飲行業人士表示,很多品牌型餐飲企業也是通過中央廚房將部分菜品加工成半成品後再送往門店再加工後銷售的,這種模式本身並沒有問題,並且確實能幫助提高門店產能以及外賣出餐效率。但其中不乏一些不法商戶在沒有實體店也沒有合規操作間的情況下濫用料理包,這就會造成很多食品衛生安全隱患。
運輸不用冷鏈,加熱不拆袋
在外賣和快餐行業應用越來越多的速食料理包都是如何流通的呢?
快餐從業者說,速食料理包不在超市、農貿市場等市民常去購物的渠道流通,大多都是餐飲店直接從供應商和廠家那裡訂貨。「現在網上搞這種批發的廠家很多。」
記者從網絡批發平臺搜索發現,各式各樣的料理包非常多,像紅燒小排、咖喱雞肉、農家小炒肉、梅菜扣肉、魚香茄子等等,種類繁多,價格也是非常便宜。220克的紅燒帶魚料理包,價格只有4.9元;170克的農家小炒肉料理包,價格只有6.2元。這些料理包被外賣商家加熱後,再配上一份米飯,價格至少賣到十五六元。
而記者以外賣商家的名義和料理包廠家交流時,則更是讓人對市場的一些外賣質量感到擔憂。這家地址在廣東的銷售經理給記者發了一份報價單,其中一些包含肉製品的料理包,價格大都在4—7元之間。並表示,訂購640包或者貨款滿3500元就包物流,單需要去物流點自提。
因運輸的大多是冷凍的包裝食品,記者詢問是否是冷鏈運輸時,這名銷售經理明確表示是普通物流,3天左右就能到山東。記者懷疑料理包會化凍變質時,他稱,解凍的情況會有的,但不影響使用,夏天也一樣運輸。
對於加工方式,這名銷售經理推薦「水煮加熱」。記者表示,帶著塑膠袋加熱會產生異味並不健康時,他稱:「塑膠袋特殊的,100攝氏度左右的溫度沒問題。」
對於塑膠袋加熱是否影響健康的問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厲曙光教授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塑化劑跟塑料的結合,不是非常牢固的一種化學結合,塑化劑很容易在塑料裡面遷移層,對食品造成汙染。這種遷移有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在油性的環境,就是包裝的這個食物裡面含有比較高的油性;另一個就是加熱,加熱以後它會遷移到食物裡面去。而不管是普通塑膠袋還是食品袋,都含有塑化劑。
用料理包加工應明示消費者
速食料理包的使用越來越多,但對此領域的監管還是空白。由於料理包大多不是市面流通,直接從廠家到了商家廚房,因此監管存在一定難度。另外,在外賣平臺或餐館,基本沒有商家會明確告知消費者。
有律師表示,餐飲商家能否使用速食包,目前並沒有相應規定,但商家要尊重消費者知情權。生產地、日期、質量、規格、加工工藝等都需要商戶明確告知,否則會誤導消費者,以為餐品都是現場製作的。相比現場製作,速食包增加了食品受到汙染的機會,因此更需要遵守食品安全相關法規。
但記者從幾大外賣平臺搜索發現,沒有一家明確標識是使用料理包製作。
律師認為,如果是現場製作食品,一般情況下不需要單獨去註明,因為這是符合消費者通常的認知。但如果採用的是料理包,它是需要單獨去提示,否則消費者通常的理解,是現場製作的食品。
有業內人士建議,對餐飲單位要提出明廚亮灶的要求,監管部門也應該出臺新規,要求外賣平臺商戶必須公布使用食材和工藝的詳情。
「現階段要想遠離速食包菜品,最簡單的方式是先去實體店體驗,通常付款後十分鐘內就能出餐,店內又看不到大鍋急炒場景的,很可能就是用了速食包。對於店面難尋,或者幾乎沒有堂食的平臺商戶更要格外警惕。」餐飲業內人士提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