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節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應2019版一級建造師考試《經濟》教材100-100頁的內容。什麼是固定資產折舊呢,用一個通俗的例子來解釋就是。我買了一部手機價值5000元,用了4年後報廢不能用,舊手機回收賣了1000元。平均算下來的話,這4年期間,每年我花費手機的成本是(5000-1000)/4=1000元。
上述計算手機折舊的方法,其實是採用的【年限平均法】,將固定資產的折舊額均衡地分攤到每一期,這種方法計算的每期折舊額都是相等的。除了【年限平均法】外,固定資產折舊還有另外三種方法:【工作量法】、【雙倍餘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接下來,我們直接通過練習題來掌握其計算方法。
01 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計算最簡單,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殘值】後,剩餘價值平均地分攤到每一年。
02 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也是一種平均分攤的方法,只不過是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殘值】後,剩餘價值平均分攤到每一個工作量上。
03 雙倍餘額遞減法
雙倍餘額遞減法的計算要點是:
【1】除最後兩年,不考慮殘值;【2】除最後兩年,每年折舊率是【年限平均折舊率】的2倍;【3】最後兩年考慮殘值按【年限平均法】計算折舊額;通過下面這道習題感受一下其計算過程。
將上面的計算結果反應在下圖中,可以看出,折舊額除了最後兩年外都是逐年遞減的,前期折舊額比較大,後期折舊額比較小,因此【雙倍餘額遞減法】是一種「加速折舊」的方法。
04 年數總和法
年數總和法也是一種加速折舊額的方法。其計算方法為:將【固定資產的原值-殘值】後,剩餘價值乘以一個逐年遞減的分數。這個逐年遞減的分數,分子為該固定資產年初尚可使用的年數,分母為該項固定資產使用年數的逐年數字總和,假設使用年限為5年,分母即為:1+2+3+4+5=15年。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方法有多種,但是其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一般企業都喜歡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因為其計算簡單。
· END ·
本期內容就到這裡,有疑問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看到都會一一解答的,喜歡這篇文章的可以關注或加入書架,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