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種糧增產3000萬噸 農科院最新研究講清地膜實效

2020-12-23 騰訊網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農用地膜因為易造成「白色汙染」等問題曾備受詬病,7月17日,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等九部門聯合啟動塑料汙染治理,農田殘留地膜清理整治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一時間,不少農業生產者「談膜色變」。

那麼,地膜是真要退出農業生產了嗎?其實,「談膜色變」是一種認識誤區,塑料汙染治理的是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超薄地膜和違規用於覆蓋農田的包裝類薄膜,這些不合格地膜實際上如今已屬於「農資打假」範疇。同樣於7月中旬印發的《農用薄膜管理辦法》,直接指明農用薄膜是「重要的生產資料」。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農用薄膜「重要生產資料」的地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孫東寶表示,地膜覆蓋作為一種簡單、低成本的技術,可顯著提升作物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每年使小麥、玉米和水稻這3種主要穀物年總增產3000萬噸,保障了8000萬人口糧安全,而通過加厚、回收乃至可降解等手段,將有效解決地膜的汙染問題。

中國農膜使用量全球最高

農膜是現代工業的產物,於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實驗室研究。1978年傳入中國,中國農科院環發所副研究員孫東寶介紹,「我國是世界上農膜使用量最高的國家,1979年開始主要在蔬菜上進行試驗,1980年首次在蔬菜、棉花、菸草等經濟作物上推廣了660畝,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1983年起地膜覆蓋作為國家重點推廣項目向全國範圍內大面積推廣。後來在華北、東北、西北等缺水、低溫區域,逐漸開始應用到糧食種植中」。

在我國北方,還有數億畝旱地,孫東寶說,「這些旱地,基本上依靠自然降水進行生產,問題是,降水很容易蒸發,導致農作物可以利用的部分很少。而農膜可以更好地保存水分,這也是農膜在大田作物中開始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地膜作物面積。中國農科院供圖

數十年的農膜使用中,我國各地農民自發研究出了很多高效的農膜使用方法,孫東寶介紹,「比如寬覆膜法,壟覆膜法等,極大地提高了農膜使用的效率。目前全膜覆蓋和壟作結合形成的全膜雙壟溝技術可以實現最大程度的抑制蒸發、壟溝集雨、壟溝種植等多種功能,已在西北地區,如甘肅省大面積應用」。

農膜種糧食 養活8000萬人

農膜的廣泛使用,在作物增產中作用巨大,中國農科院環發所生物節水與旱作農業、節水新材料與農膜汙染防控團隊最新完成的一項研究,對農用地膜的使用效果有了更系統的展示。

這項研究由基於中國36年788個研究地點的3570組田間對比數據的整合分析,證實了地膜覆蓋作為一種簡單、低成本的技術,可顯著提升作物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該研究顯示,地膜覆蓋使作物產量平均提高45.5%,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58.0%,使小麥、玉米和水稻這3種主要穀物年總增產3000萬噸。「相當於額外增加390萬公頃耕地用於生產糧食,按照人均每年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計算,增產的糧食可以養活8000萬人,」孫東寶說,「過去一段時間,很多人談膜色變,但實際上,農膜使用對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用巨大。在一些純旱地中,1公頃也就是15畝地,不覆膜的情況下,玉米產量只有700公斤左右,覆膜之後,可以達到1噸」。

在我國哪些作物、哪些地區使用農膜更多呢?孫東寶介紹,「目前,我國農膜覆蓋面積達3億多畝,栽培的作物約有60多種。其中面積最大的是玉米,2012年我國玉米地膜覆蓋面積達9300萬畝,約佔當年玉米播種面積的四分之一。小麥覆膜的面積較小,且這些年一直在萎縮,一來麥苗葉小,不易穿破覆膜,二來小麥經濟效益較差,覆膜不划算,所以農民使用較少。在水稻方面,覆膜主要在育秧階段應用較多,近年來菸草、花生等作物上也在大面積應用」。

是否需要覆膜和區域間的溫度、降水量等氣候條件差異有關,孫東寶介紹,「大樣本田間試驗證實,地膜覆蓋技術在年降水量小於400 mm和大於0℃積溫為3000℃—4000℃的區域效果更為顯著。這些地域主要包括內蒙古中西部、甘肅西北部、青海大部、新疆、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等」。

地膜適宜區域圖。中國農科院供圖

農膜汙染弊端 需靠技術解決

農膜的使用,對保障糧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不能否認,農膜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大量使用會造成諸多問題,孫東寶介紹,「有研究顯示,塑料在土壤中,500年也不會完全降解,因此,長期地膜覆蓋,會造成地膜殘留物在土壤中積累,從而導致土壤水分滲透性降低、有機碳加速分解、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此外,地膜分解物對土壤健康和下遊生態系統存在潛在影響」。

如何解決農膜使用的副作用?孫東寶認為,不能因噎廢食,因為農膜有副作用而放棄使用,而是要用新的技術去解決,「農膜還得用,問題是怎麼用。去年,我國修改了農膜的國標,推薦使用加厚的農膜,以前薄的農膜很容易碎,回收比較難。加厚的不容易破碎,這有利於農膜的回收。當前,科學家也研發了相對成熟的農膜回收機械,使得農膜的回收更為容易。此外,研發新型生物可降解農膜也是一個重要途徑。其實當前已經有很多可降解的生物材質農膜,只是成本還比較高,只在菸草等經濟效益較高的作物上應用較為廣泛。在未來,隨著材料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必然會研發出成本更低的可降解生物農膜,那時候,就不用擔心農膜汙染土壤的問題了」。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穆祥桐 校對 李項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昔日促增產的地膜變今日「地魔」,新政能否破解殘留回收難題
    又因勞動強度太大,不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大多數農民會將地膜直接翻耕到農田中。地膜應用需求廣,清理難、回收難,無再利用價值,只能被翻耕在農田、棄置在田頭及溝渠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昔日為農民增產增收的地膜,變成了今日的「地魔」。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顯示,我國覆膜農田土壤中地膜累積殘留量達118.48萬噸。
  • 農田地膜殘留難題迎來轉機
    「沒有地膜,我國農產品的安全便無法得到保障。然而,過去粗放式的地膜應用方式在給農民帶來增產增收的同時,也產生了日益嚴重的地膜殘留汙染問題。」農業農村部農膜汙染防控重點實驗室主任嚴昌榮對記者說。  地膜應用需求廣,清理難、回收難,無再利用價值,只能被翻耕在農田、棄置在田頭及溝渠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昔日為農民增產增收的地膜,變成了今日的「地魔」。  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顯示,我國覆膜農田土壤中地膜累積殘留量達118.48萬噸。
  • 2020年大蒜地膜搭配紅霸增產高產種植技術!
    隨著2020年全國大蒜區的豐收,大蒜覆膜種植方式相繼在全國各地開始盛行,那麼採用地膜種植大蒜改怎麼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的效果呢?地膜大蒜應根據氣溫和墒情進行澆水和覆膜,一般情況下墒情較好,播種後2-3天,待種瓣定根後再澆水和覆膜。4.種子處理試驗證明每100公斤蒜種選用0.3%磷酸二氨水溶液浸種6小時,然後用500克50%的多菌靈粉劑拌種,不但能提前出苗、防治病害,而且還能早成熟,增加產量。
  • 滲水地膜旱地穴播 讓陝北佳縣人端牢飯碗
    榆林市十大科技扶貧人物、佳縣農業科技推廣站站長尚武平說,在2017年測產得出畝單產1357市斤的數字,那得益於科技部佳縣科技扶貧團2017年從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引進的一項實用技術——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  當年技術人員在佳縣3個鄉鎮4個村試驗示範1000畝穀子,選用晉谷29等優良穀子品種,採用滲水地膜覆蓋和2MB-1/4專用穀子穴播機新技術組織實施。
  • 探索消除農村「白色汙染」 試驗示範全生物降解地膜
    現狀:增產與汙染「難捨難分」殘留地膜已成種植業主要汙染源之一臨沂是用膜大戶,數據顯示,我市常年地膜覆蓋面積460萬畝左右,年用量約1.88萬噸,覆膜作物主要有花生、莒南縣是「中國花生之鄉」,常年種植花生約45萬畝,其中,使用地膜覆蓋的約35萬畝,加上蔬菜、草莓、黃煙等作物,全縣農膜覆蓋面積約40萬畝。隨著綠色農業等生態文明理念的不斷深入,莒南縣就農膜汙染防治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 人才強校 | 張福鎖團隊在地膜覆蓋增產增效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利用1979至2016年間, 3570對農作物產量和1327對田間蒸散量等數據進行了整合分析發現,地膜覆蓋可使51種作物產量提高了45.5%,WUE提高58.0%。尤其是在年降水量小於400毫米、年均積溫為3000-4000  °C d區域,地膜覆蓋技術更高效,更具效益。這項研究為全世界提供了一個通過簡單而低成本的方式提高作物產量的示例。
  • 包頭市農科院幫扶固陽東元永村甜玉米喜獲豐收
    喜迎碩果金秋,共享豐收喜悅,9月24日上午,包頭市農科院院長高振江一行及中核北方公司扶貧領導幹部共同來到對口幫扶的固陽縣東元永村,金秋時節話豐收,產銷對接助脫貧。2020年,為落實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工作要求,市農科院結合東元永村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需求實際,重點幫扶甜玉米等特色農作物種植。
  • 廢舊地膜回收倡議書
    二、廢舊農膜回收的好處: 一是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減少因地膜殘留帶來的社會和環境問題
  • 廢舊農用地膜回收利用知多少→
    鄂爾多斯市約有四分之一的耕地覆蓋農用地膜,使用農用地膜積溫、保墒、控草,雖然發揮增產增收巨大作用,但在秋收後殘留還是很棘手的問題。對土地和環境都造成了不好的影響。究竟地膜殘留有什麼危害?該如何減少廢舊農用地膜殘留,給土壤淨身,為環境減負呢?看看專家如何支招!
  • 讓國家農用地膜強制性標準長上牙、帶上電
    「這是覆蓋地膜的耕地,像蓋了一床被子,這是莊稼收割完以後的情況,殘存在地裡的地膜如果清理不完就會像這樣,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9月12日上午,全國政協「加大白色汙染防治力度」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上,身在吉林省扶餘市的全國政協委員楊承志通過手機連線向與會人士展示了幾張農用地膜汙染的圖片。覆膜能夠增產增收,但現在,農用地膜汙染已成為農村白色汙染的主要來源。如何破解這一困局?委員和部委負責人展開了熱烈互動。
  • 西瓜種植:地膜覆蓋不論露地或棚室栽培西瓜,都要進行地膜覆蓋
    西瓜保護設施一(一)地膜覆蓋不論露地或棚室栽培西瓜,都要進行地膜覆蓋。特別是露地覆蓋地膜,生產費用增加較少,好處很多。1.增加地溫覆蓋透明地膜提高地溫,據測試,0~20釐米深的地溫,日平均可提高3~6℃,但不同天氣,不同覆蓋方式,增溫效果不同,晴天增溫多,陰天增溫少,高壟高畦增溫多,平畦增溫少。2. 改善光照條件由於地膜和地膜下面附著水滴的反射作用,可使近地面的反射光和散射光增強50%~70%,提高光合作用,促進生長發育。3.
  • 毛蔥的地膜種植技術有哪些?
    毛蔥的地膜種植技術有哪些? 在談毛蔥的地膜種植話題時,城鄉彩虹橋君在這裡先說什麼是地膜種植? 顧名思義,地膜種植,就是用塑料薄膜覆蓋土壤。這樣的作物覆蓋地膜,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的氣、熱、水、肥狀況, 為作物的生長發育創造適宜的環境, 從而達到提早收穫、增加產量的目的。 毛蔥的地膜種植也是如此。由於其生長特性,種植環境等等因素,所以選擇地膜種植是非常優質高產的好方法。
  • 種植芋頭時,地膜什麼時候除掉?
    芋頭地裡的地膜什麼時候除掉好?芋頭地裡的地膜,在播種時是為了提高土壤溫,催發芋頭種塊儘快生根發芽,生長幼苗。其次是為了保墒保水,減少水分蒸發,保持水分在地膜下循環,避免乾旱,影響芋頭正常生長發育。還有地膜在地裡由於下雨泥土粘滿表層,降低了透光能力,遮擋了太陽光線,能夠抑制雜草種子發芽,阻止綠色雜草的光合作用,控制雜草的生長,特別是黑色地膜具有良好的抑制和防止雜草生長的作用。因此,芋頭在種植期,沒有必要地收理已經失作用的地膜,等等收穫芋頭時,再集中處理。目前,所用地膜都是綠色環保型農膜。
  • 雙城米企用「新地膜」種稻花香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18 日,雙城區勝豐鎮政安村 " 民進米業 " 的萬米良田有機水稻種植基地,首次引進專利產品秸稈纖維地膜栽種稻花香,完全不使用化肥,全面打造健康美味的有機大米今年,稻田裡與往年不一樣,秧苗列隊整齊地插在 " 紙 " 上,這紙是秸稈纖維地膜,以水稻秸稈、玉米秸稈、棉花秸稈等為原料,通過生物技術製取纖維,利用造紙平臺製成的秸稈纖維地膜。秸稈纖維地膜可以通過阻隔陽光來達到抑制膜下雜草種子萌發和生長,完全替代農藥和化肥,種植純正有機水稻。覆蓋秸稈纖維地膜還可以調節地溫,保持土壤水分,用水量為常規水稻田用水量的 1/3。
  • 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取得新突破
    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簡言之,就是通過減肥減藥,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用生物農藥替代部分化學農藥,來實現增產增效的目標。針對我市早春馬鈴薯生長季低溫、弱光、多雨的問題,該站從湖南農大引進並改良出一套適合常德本地冬閒稻田早春馬鈴薯栽種的新技術。
  • 白地膜和黑地膜到底哪個效果好!應該如何選擇……
    地膜覆蓋技術是咱農民朋友在農業生產中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重要輔助技術!據統計,覆蓋地膜的土壤比不覆蓋土壤的溫度要高2-4度,對於北方地區來說就可以讓作物提前發芽,生長。同時地膜覆蓋在保持土壤墒情、抑制雜草生長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黑地膜通氣性怎麼樣?你知道嗎?有沒有什麼注意事項?
    黑色地膜的通氣性肯定是不怎麼好的,這主要的作用就是「抑草」,對於種植農作物之後,在地膜下面生長的雜草具有抑制性,但是對於種植的農作物來說是具有很好幫助的,所以這黑色地膜的通氣性不好對於農作物的生長來說是具有一定好處的。
  • 噴施糖蜜酒精發酵液對甘蔗生長有增產增糖的作用
    糖蜜酒精發酵液是一種濃度較高的有機廢液,直接排放會對水體環境造成嚴重威脅,但它富含農作物所必需的N、P、K、Ca、Mg、S等營養物質,施用後既能給甘蔗提供大量的營養元素和水分,又能解決環境汙染問題,是一項有利於糖廠治汙、蔗田增肥、甘蔗增產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對發展蔗糖業循環經濟意義重大
  • 滎經縣開展聚乙烯農用地膜和塑料購物袋專項檢查
    四川新聞網消息 為強化源頭治理,有序推進部分禁止、限制塑料製品的生產和銷售,近日,滎經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認真組織開展聚乙烯農用地膜和塑料購物袋專項檢查。執法人員對縣城區、城鄉接合部聚乙烯農用地膜和塑料購物袋銷售企業開展拉網式排查。
  • 衡山縣白果鎮:種糧大戶春耕忙
    衡山縣白果鎮種糧大戶育秧點。衡山縣白果鎮種糧大戶育秧點上,村民正在搭棚。衡山縣白果鎮種糧大戶育秧點上,村民正在蓋膜。紅網時刻衡陽3月20日訊(通訊員 劉彧 文峰 劉永歡 記者 宋美君)「去年我種600畝田,今年我種了8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