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農用地膜因為易造成「白色汙染」等問題曾備受詬病,7月17日,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等九部門聯合啟動塑料汙染治理,農田殘留地膜清理整治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一時間,不少農業生產者「談膜色變」。
那麼,地膜是真要退出農業生產了嗎?其實,「談膜色變」是一種認識誤區,塑料汙染治理的是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超薄地膜和違規用於覆蓋農田的包裝類薄膜,這些不合格地膜實際上如今已屬於「農資打假」範疇。同樣於7月中旬印發的《農用薄膜管理辦法》,直接指明農用薄膜是「重要的生產資料」。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農用薄膜「重要生產資料」的地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孫東寶表示,地膜覆蓋作為一種簡單、低成本的技術,可顯著提升作物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每年使小麥、玉米和水稻這3種主要穀物年總增產3000萬噸,保障了8000萬人口糧安全,而通過加厚、回收乃至可降解等手段,將有效解決地膜的汙染問題。
中國農膜使用量全球最高
農膜是現代工業的產物,於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實驗室研究。1978年傳入中國,中國農科院環發所副研究員孫東寶介紹,「我國是世界上農膜使用量最高的國家,1979年開始主要在蔬菜上進行試驗,1980年首次在蔬菜、棉花、菸草等經濟作物上推廣了660畝,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1983年起地膜覆蓋作為國家重點推廣項目向全國範圍內大面積推廣。後來在華北、東北、西北等缺水、低溫區域,逐漸開始應用到糧食種植中」。
在我國北方,還有數億畝旱地,孫東寶說,「這些旱地,基本上依靠自然降水進行生產,問題是,降水很容易蒸發,導致農作物可以利用的部分很少。而農膜可以更好地保存水分,這也是農膜在大田作物中開始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地膜作物面積。中國農科院供圖
數十年的農膜使用中,我國各地農民自發研究出了很多高效的農膜使用方法,孫東寶介紹,「比如寬覆膜法,壟覆膜法等,極大地提高了農膜使用的效率。目前全膜覆蓋和壟作結合形成的全膜雙壟溝技術可以實現最大程度的抑制蒸發、壟溝集雨、壟溝種植等多種功能,已在西北地區,如甘肅省大面積應用」。
農膜種糧食 養活8000萬人
農膜的廣泛使用,在作物增產中作用巨大,中國農科院環發所生物節水與旱作農業、節水新材料與農膜汙染防控團隊最新完成的一項研究,對農用地膜的使用效果有了更系統的展示。
這項研究由基於中國36年788個研究地點的3570組田間對比數據的整合分析,證實了地膜覆蓋作為一種簡單、低成本的技術,可顯著提升作物產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該研究顯示,地膜覆蓋使作物產量平均提高45.5%,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58.0%,使小麥、玉米和水稻這3種主要穀物年總增產3000萬噸。「相當於額外增加390萬公頃耕地用於生產糧食,按照人均每年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計算,增產的糧食可以養活8000萬人,」孫東寶說,「過去一段時間,很多人談膜色變,但實際上,農膜使用對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用巨大。在一些純旱地中,1公頃也就是15畝地,不覆膜的情況下,玉米產量只有700公斤左右,覆膜之後,可以達到1噸」。
在我國哪些作物、哪些地區使用農膜更多呢?孫東寶介紹,「目前,我國農膜覆蓋面積達3億多畝,栽培的作物約有60多種。其中面積最大的是玉米,2012年我國玉米地膜覆蓋面積達9300萬畝,約佔當年玉米播種面積的四分之一。小麥覆膜的面積較小,且這些年一直在萎縮,一來麥苗葉小,不易穿破覆膜,二來小麥經濟效益較差,覆膜不划算,所以農民使用較少。在水稻方面,覆膜主要在育秧階段應用較多,近年來菸草、花生等作物上也在大面積應用」。
是否需要覆膜和區域間的溫度、降水量等氣候條件差異有關,孫東寶介紹,「大樣本田間試驗證實,地膜覆蓋技術在年降水量小於400 mm和大於0℃積溫為3000℃—4000℃的區域效果更為顯著。這些地域主要包括內蒙古中西部、甘肅西北部、青海大部、新疆、四川盆地、雲貴高原等」。
地膜適宜區域圖。中國農科院供圖
農膜汙染弊端 需靠技術解決
農膜的使用,對保障糧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不能否認,農膜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大量使用會造成諸多問題,孫東寶介紹,「有研究顯示,塑料在土壤中,500年也不會完全降解,因此,長期地膜覆蓋,會造成地膜殘留物在土壤中積累,從而導致土壤水分滲透性降低、有機碳加速分解、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此外,地膜分解物對土壤健康和下遊生態系統存在潛在影響」。
如何解決農膜使用的副作用?孫東寶認為,不能因噎廢食,因為農膜有副作用而放棄使用,而是要用新的技術去解決,「農膜還得用,問題是怎麼用。去年,我國修改了農膜的國標,推薦使用加厚的農膜,以前薄的農膜很容易碎,回收比較難。加厚的不容易破碎,這有利於農膜的回收。當前,科學家也研發了相對成熟的農膜回收機械,使得農膜的回收更為容易。此外,研發新型生物可降解農膜也是一個重要途徑。其實當前已經有很多可降解的生物材質農膜,只是成本還比較高,只在菸草等經濟效益較高的作物上應用較為廣泛。在未來,隨著材料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必然會研發出成本更低的可降解生物農膜,那時候,就不用擔心農膜汙染土壤的問題了」。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穆祥桐 校對 李項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