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中旬G20峰會期間,那個經常出現在習主席身邊戴著眼鏡,手拿公文包的翻譯孫寧沒有露面。這個疑問的答案直到近日才有了答案,原來是他在G20峰會期間,因高強度的工作負荷而暈倒,摔破縫了好些針,不得不進行休養。而據了解,即便負傷,孫寧也堅持「輕傷不下火線」,引得老外交官不禁感慨「外交隊伍的孩子很可愛」。
24日,《國際先驅導報》刊發文章,揭秘中國領導人翻譯的故事。文章揭示,外交部翻譯室,是負責中國領導人重要外事活動翻譯工作的骨幹力量,而外交學院的學生幾乎佔據「半壁江山」。這裡集結了英、法兩個語種的高翻人才,大約七八十人。翻譯室副主任許暉曾向外界透露,這支中國領導人「高翻」隊伍平均年齡只有31歲,其中女幹部佔全體人數70%。
全文如下:
「咦,孫寧哪去了?」11月中旬布裡斯班G20峰會期間,王燕老師打開電視,她發現跟在習主席身邊的翻譯換了一個人,不再是北京APEC時的高翻孫寧。
這個疑問直到近日才有了答案,《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從外交部獲悉,曾在「兩會」記者會上一鳴驚人的翻譯孫寧,因為高強度的工作負荷而在G20會程期間暈倒,摔破縫了好些針,從而錯過了再次「出鏡」的機會。
「這兩年,中國領導人的出訪行程更加密集,翻譯室的人員可不忙飛了嗎?」王燕說。外交學院的學生幾乎佔據了外交部翻譯室的「半壁江山」。作為外交學院著名的高翻老師,王燕曾經教過他們中的大多數。「忙歸忙,(學生)他們從來沒有抱怨過。這份工作也是種榮幸啊。」接受《國際先驅導報》採訪時,王燕自豪地說道。據記者了解,孫寧受傷後,還堅持「輕傷不下火線」,一位資深外交官不禁感慨「外交隊伍的孩子很可愛」。
外交部翻譯室,是負責中國領導人重要外事活動翻譯工作的骨幹力量。這裡集結了英、法兩個語種的高翻人才,大約七八十人。翻譯室副主任許暉曾向外界透露,這支中國領導人「高翻」隊伍平均年齡只有31歲,其中女幹部佔全體人數70%。
學生時代就是「明星」
包括孫寧在內的少數男性翻譯便成了「萬花叢中一點綠」。近兩年,孫寧頻繁出現在國家最高領導人身邊,被一些媒體譽為「翻譯一哥」。
1981年出生的孫寧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大多數外交部高翻相似,孫寧曾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的冠軍獲得者。當年,同時帶隊參加演講比賽的王燕老師就對這個表達能力出眾的小夥子印象深刻。
「後來我看了他擔任領導人高翻的一些片段。他確實很優秀,翻譯得很準確。」王燕說。
孫寧的高中老師曾向媒體介紹,孫寧「中英文都好,很有文採」。他17歲時就曾幫助老師審校英語書,獲得過中澳英語能力競賽兩次特等獎。
從學生時代即是「明星」,這也是幾乎所有外交部「高翻」的相同履歷。
據王燕介紹,她的學生中,例如被譽為時任總理溫家寶「首席翻譯」的張璐,以及在去年「兩會」上走紅、長相酷似明星趙薇的張京,都是在上學時就成了佼佼者。這不僅是指她們在各類英語比賽、翻譯大賽中成績優異,更包括個人綜合素質全面,如遇事不慌亂、淡定,知識面豐富,氣質嫻雅等。
「高翻的工作不是光英語好就可以的。」王燕補充道,譬如曾為時任總理朱鎔基擔任「兩會」翻譯的朱彤,在校成績處於中上等,「不是最好的」,但外交學院老師發現,朱彤講話簡短幹練、不囉嗦、咬字清楚,談吐「令人舒適」,具備成為高翻的潛力。
「外交部選拔高翻主要看重三點。」王燕介紹說,「一是踏實的語言基礎、優秀的語言能力;二是熟悉外交、外事業務;三是綜合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
【小題】「帥哥美女只是湊巧」
從1998年到現在,外交部給「兩會」記者會作翻譯的6位女翻譯中,有4位來自外交學院。這與外交學院本身的校園氛圍不無關係,學生們經常可以在類似中非領導人論壇等大型多邊外交場合得到學習鍛鍊的機會。
但是要成為領導人高翻,從朱彤到張璐、張京,外貌是不是也很重要?對此,王燕表示,「出色的高翻不一定是帥哥美女」,只不過近年來學院培養的高翻人才本身外形條件也比較出色,加之媒體的放大,因此受到外界追捧。
「我覺得,我的師姐張京比趙薇更好看。」張京的一名師弟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曾在一次翻譯活動中見證張京的實力,「她反應特別快,用詞也特別精準。」據他介紹,張京私下裡並非記者會鏡頭前的「高冷」形象,沒有架子、平易近人,對師弟師妹就是一個「耐心的大姐姐」。
張京去年「兩會」時一舉成名。不過作為老師,王燕更注重聆聽學生們在總理記者會和外長記者會時的現場表現。「你會發現,包括張京、孫寧在內,不管被譯者語速如何、表達如何,他們都能用平穩的、不緊不快的語速進行翻譯,音量也基本上前後一致。」王燕說,這,就是高翻的基本功。
據著名翻譯家、上世紀80年代擔任外交部翻譯室主任的過家鼎介紹,每年進入翻譯室的新成員首先要參加近一年的「魔鬼訓練」,期間將每天做大量的聽力、口譯和筆譯的練習。「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同樣適用於這裡。
即使在看似風光的全國「兩會」記者會舞臺,一位現場翻譯者的成功都是用無數辛勞換來的。
首先是個人的積累。翻譯張璐曾透露,2010年為時任總理溫家寶翻譯時,她提前收集學習了溫家寶2003年—2009年答記者問的視頻等資料,整理了溫家寶以前在講話中所說過的所有古詩詞和成語。
其次還有團隊協作。據王燕介紹,每逢「兩會」,翻譯室會提前一個月進入「戰鬥準備」,所有人獻計獻策,有哪些特殊詞彙?如何翻譯準確?上會前還要進行模擬演練等。
【小題】「他們都是性格活潑的人」
迄今為止,「兩會」成了翻譯室「明星」集中曝光的平臺。這不僅是因為高翻的專業能力得到了全面展示,更因為,「兩會」是高翻們少數的、亮相鏡頭前的重要場合。
網絡上曾經流傳著一組領導人高翻在工作中的照片:眼見著兩位領導人相談甚歡。高翻呢?原來在鏡頭之外、另一張照片上,兩位翻譯正疾步趕上,當避開媒體鏡頭後,翻譯們才到達領導人身邊。
「領導人高翻的職責是什麼?需要的時候在身邊,不需要的時候看不見。尤其不能跟領導人『搶鏡頭』。」王燕表示。據她介紹,當遇到直播畫面時,翻譯跟領導人之間需要保持在「既不會被拍攝到,也能聽到領導人說話聲音、並讓領導人聽見翻譯」的適當距離上。
「現在,我們業界也有討論,以後『兩會』記者會要不要現場翻譯,是不是改為同聲傳譯更節省時間?」王燕介紹說。
正因為職業要求使然,翻譯室的高翻們普遍在生活中也非常低調。他們被曝光的生活照片很少,主動接受媒體採訪的次數也屈指可數。而因為中國領導人近年來頻繁「走出去」,他們便跟隨著成為「空中飛人」。據一位外交部工作人員介紹,今年以來,高翻們即使在北京時,也大多忙於準備各種外事活動,很少著家。
王燕也透露說,比如她的學生張京,如今擔任主席夫人彭麗媛的翻譯,她自己也難得見張京一面。
不過12月17日,張京回母校向師弟師妹們分享自己在外交一線的工作經歷、心得體會。這也是外交學院的傳統:12月10日,外交部法文高翻錢宴青也曾回學校舉辦講座。
「他們都是性格活潑的人,講得生動有趣。」王燕還記得,翻譯張璐前幾年回校演講時,臺下笑聲一片。「他們都不是死讀書的人。死板成不了高翻。」
【小題】同樣的錯誤絕不會犯第二遍
每次在分享經歷的場合下,王燕的學生們也往往拿自己曾鬧出的笑話提示師弟師妹們。
「(錯誤)太多了,他們哪能沒有犯錯的時候呢?」王燕回憶道。一次,翻譯戴慶利舉例稱,自己當著一位汽車行業高管的面,把汽車「排氣量」翻譯成了「排放廢氣的容量」,後來被現場糾正。
「但高翻的特點就是,同樣的錯誤絕不會犯第二遍。」王燕說。
她認為,正是源於翻譯室高強度的工作、嚴謹的工作要求,高翻們在此得到鍛鍊後,往往也能在未來適應外交部其他業務司的工作。另有學者認為,給領導人做過翻譯後,往往自身也會得到賞識,容易成為被提拔的對象。
從外交部翻譯室走出去的高級官員不在少數。比如現任國務委員楊潔篪、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等。
不過,坊間一度有過關於「翻譯官適不適合成為高級外交官」的爭議。對此,王燕表示,外交部高翻們已經多元化發展了。外交部讓高翻們年輕時就去其他業務司鍛鍊,熟練外交業務。比如現任翻譯室主任張建敏,2009年就被派駐中國駐美大使館工作;曾經的「兩會」翻譯戴慶利,如今已經成為了外交部亞洲司參贊。
(責編: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