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八年,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北京,而山海關就成了拱衛京城的戰略要地,為了突出這個戰略要地的重要性,在城頭必須要樹起一面大旗,在樹立大旗時,竟遇到一個無法破解的難題——大旗的綢子面在狂風中幾天就損壞了,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小編在下面就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山海關位於明長城的東端,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明成祖遷都後,山海關的守將,決定在山海關城頭樹起一面大旗。一方面,可以彰顯明軍的聲威,另一方面,可以震懾外敵。但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大旗被樹立在城頭後,沒過幾天,旗面便被撕裂了,難道是有人故意破壞嗎?
山海關的守將發現此事後,連忙換上新的大旗,並加派士兵嚴格看守,不讓任何閒雜人等靠近大旗。可是沒過多久,相似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大旗旗面的絲綢面料依舊被撕裂。
原來,真正的兇手竟是山海關的大風,要知道,山海關位於燕山山下,因為燕山阻擋氣流,讓山海關成了風口,風速迅猛,由絲綢面料製作而成的大旗,根本經不起大風的撕扯,幾天旗面就成爛麻袋了。
明成祖得知消息後,他在早朝時,讓眾臣想出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大臣們紛紛上前出主意,但是,這些主意基本上隔靴搔癢,或者是不切實際,想要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恐怕很難。
最後,工部尚書給出了一個辦法,不如將旗面的絲綢改為濮綢。明成祖聽到這個建議後,有些迷糊,濮綢也是綢緞,質量難道特殊地好?
工部尚書信心滿滿地道:「萬歲,宮中各色的絲綢眾多,何不找來濮綢試上一試?」
明成祖將手一擺,傳下旨意,命太監到內庫取來了十多種絲綢面料,這些絲綢有雲錦,有壯錦,還有府綢和濮綢等等、如何才能測試出,綢緞的牢固度呢?明成祖腦袋裡靈光一閃,他拿起佩劍,用劍尖在十幾匹絲綢布料上,分別用力地劃了一個來回。其他的綢緞面料,在劍尖劃處,不是破損,就是起毛,唯有濮綢依舊完好無損,明成祖手下加勁兒,直到用劍尖劃了三四下,濮綢面料才有些微微起毛。
明成祖親眼見證了濮綢過硬的質量,當即將其選為軍旗的專用面料。濮綢不負眾望,被製成軍旗後,歷經三個月的風雨,依舊顏色鮮亮地飄揚在山海關城頭的上空。濮綢因為這件事,還得了一個綽號,叫 「天下第一綢」。
濮綢的質量為什麼會這麼好,難道它有獨特的製作秘籍嗎?
一、濮綢生產選用的是優質「土絲」。主要採用春蠶鮮繭,土絲需要蠶戶手工繅成,只有這樣,才能保持繭絲的伸張力,增強絲綢的質量。
二、濮綢是由經線緯線織成的綢緞,在生產過程中,濮綢的緯線需要浸在水缽中,緯線被取出後,要立即裝入梭織,切勿讓其晾乾,要帶水操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濮綢面料的結實度。
三、生產濮綢的織布機非常結實,它的四腳全部被埋入地下,織工們在織結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使上力氣,而且還能生產出一流的濮綢。
正因如此,濮綢才會如此結實,山海關城頭大旗容易被風撕裂的問題,終於迎刃而解。後來,濮綢還被清軍用於製作戰袍、軍帳等物。只可惜現在濮綢的製作工藝已經失傳,您想要見到實物,只有到博物館中一覓芳蹤了。
通過這件事,也讓我們知道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做事情不能想當然,拍腦袋,而應該多調查,多做試驗,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一些低端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