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與對方交談時,有意識地使用一些小技巧,是可以鼓勵對方說得更多,說我們想知道的內容的。比如說,及時地附和對方,這樣會讓對方感覺到我們在認真聽他們說,認為他們說的內容很有價值。
附和,分為肢體附和與語言附和二類。肢體附和主要有目光注視,點頭,搖頭、攤手等,主要是跟隨著對方所說的內容,做出一些相應的肢體動作。只要我們的肢體動作得當,對方就會得到一種認同感,增加說話的勇氣。
語言附和,有初級附和與高級附和之分。初級附和主要是指使用一些嘆詞或短語隨聲附和對方,比如說「原來如此」、「是這樣嗎?」「啊」、「喔」等,這種隨聲附和,取得的效果與作用與肢體附和差不多。
高級語言附和,是指有意識地重複對方說過的話。這種方式除了可以取得肢體附和與初級語言附和產生的效果之外,結束上一個話題,引出新話題時效果也非常明顯。
重複對方剛剛說過的話,我們可以採用「換句話說」這種模式。這種模式,是將對方說過的話,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再說出來,而意思不變。它是一種測試聽者對對方所說內容理解程度的有效手段。它代表了聽者充分理解了對方所說的內容,同時證明了自己是在認真地傾聽對方,讓對方感到自己所說的內容沒有白費。
重複對方以前說過的話,我們可以採用「引用」的方式。這是指將對方以前曾說過的話,引用到當前的談話中來,用來證明當前的話題或者引出新的話題。由於是對方曾說過的話,他們非常熟悉,而且當對方聽到我們引用他們曾說過的話時,會有一種「你果然是懂我的」感覺,無形之中會加深對方對我們的好感。
無論是肢體附和,還是語言附和,都需要我們在談話過程中,根據語境靈活地、不漏痕跡的選擇一種或者多種實施,目的是要讓對方與話題,與我們產生共鳴。只有這樣,對方才有繼續說下去的欲望,而我們才能獲得想要的信息。
齋藤孝在《如何有效提問》中介紹了多種方法與技巧,讓我們在談話過程中,與對方及話題產生共鳴。比如找到對方和自己的共同點,理解對方的努力,巧妙的連接具體話題和抽象話題,從對方的談話中尋找重點與關鍵詞,營造良好的談話氛圍,根據對方的變化發問,尊重對方的專業性等等。這些方法與技巧,有些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經常在使用的,而有些則是我們需要在今後注意的。在這裡,我們重點說一說理解對方的努力、尊重對方的專業性這兩個技巧。
理解對方的努力。我們在談話過程中,認可對方的工作辛勞,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網絡上有一個段子,在課堂上,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四道題:1+1=2,2+2=4;4+4=8;8+8=20。下面的同學紛紛說「老師,最後一題你算錯了,8+8=16。」老師轉過身來,慢慢地說道:「是的,你們看得很清楚,最後一道題是算錯了。可是為什麼前面我算對了三道題,沒有人誇獎我,卻只注意到我算錯的一道呢?」我們在日常的交流談話過程中,很多人和坐在下面的學生一樣,對對方花大力氣,大心思做得好的部分不作任何評論,而只觀注有缺陷的,或者是一些細枝末節的地方。
齋藤孝認為,這种放大對方缺點的評價方式是不對的。這種方式是拿自己的標準去尋找對方的缺點,同時對不符合自己標準的部分,即使是優點,也往往捨棄,視而不見。很顯然,這種評價方式是無法使對方與話題,與我們產生共鳴。人際溝通最需要的就是找到對方最花費氣力的部分,然後加以認同。
尊重對方的專業性。我們在談話前,準備問題時,要儘可能地尊重對方的專業知識。對於我們不懂的專業,要提前了解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不要犯常識性的錯誤。對於我們不是很熟悉的交談對象,要提前做好相關信息的收集工作。
香港著名藝人古天樂,是一個公認的人品好、脾氣好的人。但在影片《導火線》的新聞發布會上,他卻氣得離場。有一位記者提問古天樂:「你這次在影片中又扮演臥底,這次和《無間道》裡的臥底有什麼不同?」 古天樂尷尬一笑地回答:「《無間道》不是我演的,我不方便告訴你,你去看看這部影片再說。」沒想到的是,這位記者又說道:「對不起,我說的是《傷城》。」古天樂聽到這裡實在忍不住了,無奈地說:「請你搞清楚,《傷城》也不是我演的。你真的很離譜。」其實,像這種低級錯誤,只要我們事先做好準備工作,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我們在與別人談話的時候,及時附和對方,一方面可以讓對方感覺到尊重,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我們及時跟上對方的思路。但僅僅這樣還不夠。只是附和,會讓談話局限於某一個話題,而無法得到發展,我們就無法獲得更多的信息。因此,談話過程中,還需要我們在附和對方的同時,不著痕跡地轉移話題。
一個簡單的轉移話題的技巧就是提出一個問句:「具體而言,指的是什麼樣的事呢?」有時候,我們的談話會過多的探討本質性的問題,尤其是討論學術性比較強的話題時,這是一件好事,讓談話看上去比較專業。但如果不加以控制,那麼談話就可能會流於抽象、概念性的語言,最終導致無話可說。這時候,我們在適當的時候,問一句「具體而言,指的是什麼樣的事呢?」,就可以將抽象的話題,拉到具體的現實中來。這個技巧適用於任何的場所。
相反時,如果我們在談話中,發現話題變得過於瑣碎,生活化,具體化,或者話題長時間在原地打轉,無法進入更深層次討論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對方的觀點進行整理歸納,找出關鍵詞,針對性提出一個直指現象本質的問題,從而將話題轉移到本質問題的討論中來。
持續討論本質性的問題,會使話題變得過於抽象,適當用「具體而言是什麼」提問,將談話引到具體場景中來;而當具體的話題過於瑣碎,冗長時,再提出本質性的問題進行討論。如此循環,便可以將整個談話過程組織成一個呈螺旋式上升的高質量談話過程。
還有一種轉移話題的技巧,是適時的將對方的話與自己的過往經歷結合起來,或者是將自己的經驗融入到對方的語境中去。
《恆溫箱中的大人》中的藝人兼電影導演伊丹十三與心理學家岸田秀在一次談話中,伊丹詢問對方怎麼解釋「幻想」這個名詞。這個名詞很抽象,如果用專業術語來解釋,會顯得比較晦澀,讓人難懂。伊丹希望對方能夠用實例來解釋。但是岸田秀一時難以想到合適的例子。伊丹於是便說:「我隨意舉例好了,請你在適當的地方找出關聯點。我家的庭院是雜木林。有一次我移植了三棵松樹進來,這時候我所看到的松樹和往常不同……」這樣,伊丹將自己的經歷「雜木林庭院」、「感覺不同的松樹」融入到談話中去,同時將話題從直接解釋什麼叫「幻想」轉移到列舉實例,讓岸田秀判斷具體的實例是否抽象的解釋。
將自己的經歷或嗜好融入到話題中,需要特別注意一件事情,就是要時時意識到「導入自己的經歷或嗜好進入話題」這件事。因為如果沒有這樣的意識,就有可能將話題一直停留在自己的經歷或嗜好上,從而給人一種強行將話題牽扯到自身的不好印象。而當我們時時注意到這件事時,在感到談話過於瑣碎、冗長、沉悶的時候,可隨時將話題重回到原來的主題上。
及時附和與不著痕跡地轉移話題,這兩個小技巧,看似很普通,很簡單,對於我們提高談話質量,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作用明顯。如果我們能夠運用得圓潤自如,相信偶爾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令我們驚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