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探索,不計後果,歡迎您收聽思考盒子,繼續我們的我讀書少,不要騙我系列,今天,我們說說那些傷不起的書籍。所謂傷不起,這種書,這種文章太多了。比如,在上學時,做英語的閱讀理解,有時每個單詞都認識,可是放在一起還是不知道他在說啥,比如,看許多醫學專業的文章,看每句感覺都挺有道理,但是全看完,就睡著了。包括,前一陣,看哲學系列的相關書籍,那真是傷不起。再比如,有很多世界名著,【尤裡西斯】《百年孤獨》《悲慘世界》《追憶似水年華》,這類的書太多了,反正我是一本沒看過,就是看看故事梗概都能看睡著了。可能很多朋友都是熱血沸騰了買了厚厚的世界名著,看了不超過三頁,然後就靜靜的躺在了屋子裡的某一個角落。等待的只是某一天,能有朋友的造訪,無意間看到,然後驚奇的問道,您看這本書呀,沒想到你的文學素養這麼高,然後此時的你,一定會故做鎮定的說呢,嗨,只是喜歡而已,偶爾看看,寫的還不錯。
我們今天的主題叫【紅書】。這個紅,和咱們理解的紅不太一樣,不是那種革命,那種愛國的紅。不是《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鐵道遊擊隊》、不是《新兒女英雄傳》不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這本書的名字就叫《紅書》,是瑞士心理學大師,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寫的。其實很多心理學的著作,我們都很難看懂。但是這本紅書的另類之處在於,這是榮格的私密之作,這也被視為精神分析學史上最重要的未出版作品,榮格生於1875後,於1961年去世,在其死後長達40多年的時間裡,這本書一直都是在封印的狀態。全世界僅有榮格的家人及弟子,也就二十多個人見過榮氏的《紅書》,直到2009年9月,這本心理學大作才在美國上市。直到2013年才在我國正式發行。
我們行看看這本書到底這都寫了什麼。
一說到心理學,我們大家首先會想到的就是弗洛伊德,就是看啥都能和性扯上關係,成天幫別人解夢的大師。榮格,按理說呢,應該算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他比弗洛伊德小19歲,二人也是好基友,最早可追溯到1906 年 3 月,榮格給弗洛伊德寫了第一封信。1907 年,弗洛伊德邀請榮格到維也納做客,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你說是我們相見恨晚,我說為愛你不夠勇敢。此後,他們保持了6 年的私人關係和事業上的友誼,1911 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舉下,榮格成為了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第一任主席。但是好景不長,兩人最終卻是相愛相殺,分道揚鑣。至於其中的原因,你想想,兩個男的還能因為啥事翻臉,當然是女人了,英國有個舞臺劇叫《談話治療》,也就是話療,後來改編成了電影,叫【危險方法】。講述了一名年輕貌美的女病人讓弗洛伊德和榮格大受啟發,但是這三個人之間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讓榮格最終在精神和學術上和自己的老師分道揚鑣。至於真假就不知道。這事不一定就真的未必不是空穴來風。
反正此時,榮格心理受了重創,開始發展自己的理論體系。榮格開始重新審視生活,開始從內心的最深處探索自我,並把這個探索過程記載下來,並配以其親手繪製的抽象插圖,最終形成了《紅書》。至於紅書其中的具體內容,大家可以買來看看,我試著在喜馬拉雅上搜索了一下,還真就有挺多的版本,有失眠的朋友可以聽聽,絕對比我這檔節目見效還快。我截取其中一段,簡單說說,《紅書》第一卷裡,當榮格「沉思神的本質」的時候,他遇見了年老的瘸腿先知,叫【以利亞】和一位年輕美麗的盲女,跟他們生活在一起的還有一條黑色的大蛇。這個女子叫莎樂美,也就是聖經中希律王的女兒。他們之間有非常複雜的關係,其實都是有寓意的。以利亞是聰明的老先知的形象,代表榮格理論中的「自性」,或者說是本性,是人心靈的中心。也就是自我實現的終極目標。而莎樂美則是「阿尼瑪」,阿尼瑪代表男人無意識中的女性,因為她不明白事物的含義,因此是盲目的。阿尼瑪身上有男性認為女性所有的好的特點,黑絲配小高,低胸還露腰。每個男人的阿尼瑪都不盡相同。男人會對心中阿尼瑪的特點感到喜愛,在遇到象自己的阿尼瑪的女性時,他會體驗到極強烈的吸引力。聽懂了就聽懂了,聽不懂就當聽懂了,總之,在這個複雜的心靈歷程中,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妖魔鬼怪紛至沓來,但榮格下定決心,無論何方神聖在夢中顯靈,他必不會讓他們輕易的離開,直到他們現出原型,對於做夢這事,榮格是認真的。用榮格自己的話說,那些年,也就是我追尋內在圖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時光。其他一切皆由此出發。
其實,《紅書》拉丁文書名應該譯成《新書》,因為書皮是紅的,所以叫紅書,準確的說,應該是手稿,這份手稿二百多頁,又有字,又有圖,正所謂有圖才有真相嘛,都是榮格親筆所寫,親手所畫。大約創作於1914年到1930年間,記錄了他的夢境以及精神追尋的歷程。榮格生前拒絕出版,直到其去世後近五十年,此書才得見天日,公開出版,保持了原色原大,連汙漬破損都清晰保留,你可能想像不到,就是這麼一本書,美國版定價高達195美元,德國版198歐元,英國版140英鎊,日文版42000日元(還不含稅)。但是榮格的手繪插圖相當的精美,大量與心理學無關的讀者把它當作藝術品收藏,蜂擁搶購,導致該書數次脫銷,甚至登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
榮格一生,有很多著作,本來心理學這玩意專業性就比較強,而且研究的東西總讓你感覺很是玄乎,再加上榮格太過博學。所以,大部分的讀者面對榮格著作時的經常是無所適從,他經常是廣泛的使用文學,歷史,哲學、宗教、文化典籍來說明自己的理論,本來挺明白,越解釋越迷糊了。他還很喜歡在文中使用拉丁文、古希臘文說明他的原型概念,即使讀得懂英文,他使用大量的基督教的歷史文獻也會讓非西方的讀者感到迷失,同樣,他又喜歡引用東方世界,包括中國與印度的典籍,比如有【易經】【吠陀經】等等,這又讓西方讀者又開始抓狂。
我們看一下榮格的日常,早上,鬧鐘一響,刷牙,洗臉,吃口飯,然後就準備開始做白日夢了,就是想在清醒的狀態下刻意激發一個幻覺,讓自己處於一種恍惚狀態,然後進入這個幻覺,並閱讀幻覺,再紀錄下夢境,還對它們寫下評論,再將它們用藝術創造的方式畫出來──從寫實的風格到抽象的繪畫,然後再將這些內容與他所讀過的各種文獻古籍加以聯結。例如他自己幻境裡出現的女子莎樂美,在一系列的創作與演繹後,就與印度的創造與嗜血女神【卡裡】連結在一起,也更近一步的與他自己人格裡的靈魂相連。榮格對自己的夢境與幻想非常珍惜,為它們鑽到故紙堆裡去找親戚,替他們找族譜緣起,以此發現這背後更為深層次的意義所在。
榮格是個什麼樣的人。
(一)
榮格的父親保羅·榮格是一個情緒無常、變幻莫測的牧師。榮格的祖父老榮是一位著名的醫生,也是共濟會會員,還一種十分流傳的說法就是,他是歌德的私生子。
榮格的母親是一名情緒障礙,行為詭異的精神病患者,榮格的外祖父是巴塞爾大學的神學家和希伯來語學者。
綜合以上信息我們可以看到,榮格出生在一個家道中落的有宗教信仰的貴族世家,但他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從小榮格便是個奇怪而憂鬱的小孩,經常是自己和自己玩耍,常常以一些幻想遊戲自娛自樂。
到了6歲之後,榮格開始上學,他將自己分成了兩個人格-一號和二號。一號性格是表現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時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學念書、專心、認真學習;另一人格,多疑、不輕易相信別人,並遠離別人。12歲那年,他被一個男孩推倒,此後數月內榮格經常陷入了昏厥的狀態。正是這場特殊的經歷,為他的心理學生涯奠定了基礎。對少年榮格影響最大的是歌德(傳說中的曾祖父),在《浮士德》中,榮格看到了人世間的邪惡被擬人化為魔鬼。榮格在填報大學志願的時候,本來是想學習自然科學或是人文科學,後來又想成為一個考古學家,最終他進入巴賽爾大學主修的是醫學。在校期間卻發表了關於神學和心理學的演說。在大學期間,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給榮格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感覺自己的第二人格和查拉圖斯特拉很像。
關於心理學到底屬不屬於科學。這個問題我們今天不做過多的討論。反正,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榮格早些年的人生經歷的話,感覺是非常玄幻的,與科學是不沿邊的,我們之前提到了,榮格與弗洛伊德決裂,除了是二人一怒為紅顏,其實更是理論方法的、精神心態的,甚至可以說是世界觀的的分歧,榮格對神秘主義和通靈學說一直很有興趣,但是弗洛伊德對此極為反感。按照榮格的自我陳述,他的一生充斥著幻視、幻聽、預感成真和無法解釋的靈異事件,從小,他就「見過」上帝、也「見過」魔鬼,大學時代的榮格對招魂術特別感興趣,他的醫學博士論文研究的就是降神現象,就是神靈的降臨。
特別是1944年心臟病發作之際,他有一次刻骨銘心的「瀕死體驗」,他感覺自己的「靈魂」在一千英裡的高空中俯瞰地球,這些體驗和震撼是常人所無法理解的。在我們東北,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基本是兩種做法,一個是去精神病院,找個心理科的大夫看病。另一種,就是請個大仙,做做法。榮格卻十分珍惜這些體驗,他會在清醒狀態下關閉意識,誘發幻想、允許精神內容自由的呈現。在他的心上,自由地飛翔,並且在一個黑皮封面的筆記本裡,記下了一系列的幻象、幻想以及思考。三年之內,這種「黑書」記滿了六本,與其說它們是榮格的個人日記,更像是榮格將「積極想像」方法用在自己身上的實驗記錄。天天這麼神叨的過日子,好人也得變瘋了。
從1913年10月到1914年7月,榮格的精神瀕於崩潰的時期。特別是1914年,他的幻覺越來越頻繁的出現。所以,他先後辭去了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的職務;瑞士蘇黎世大學醫學院教師的職務。而且,他越來越感覺到,全世界好像都不對勁呢。終於到了,1914年8月,他翻開報紙,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於是他「明白過味了,自己的幻覺都是「預言」,也就是說,它們與外在的真實具有某種對應性。自己的各種異樣感覺實際就是一戰爆發的啟示。
於是,從1915年開始,榮格開始把「黑書」上的內容擴展之後轉錄到「紅書」上。此書古色古香,圖文並茂,像中世紀的手抄本那樣,用礦物顏料作畫,以油墨書寫,首寫字母為花體,還有裝飾性的花邊和旁註。榮格的一生中有兩大「手工作品」,一是以二十餘年的時間、一磚一石構築的【波林根塔樓】,那是他的石頭聖殿,再就是以十六年的時間、一筆一划寫成的《紅書》,這是他的紙上聖殿。這兩大作品類似於一種精神治療方式,解救了一直有「雙重人格」的心理分析大師。
榮格一生號稱解過八萬個夢,不知道是否有咱們的周公厲害。可是寫在《紅書》裡的「夢」,留給分析心理學派的後繼者一個龐大的迷宮,也給了他們一個「解析」祖師爺的大好機會。在紅書正式發表之前,一個看過《紅書》原本的弟子說,此書假若出版,大家可能會認為榮格「完全地精神失常」。榮格自己也擔心這樣的局面,這會讓自己「永遠離開理性科學世界的戰場」。他認為如果出版《紅書》,在公眾眼中不但自己作為科學家的形象會完全坍塌,甚至會被公眾視作精神失常的人。他的擔心並非完全是多餘的,事實上,即使在他逝世後半個世紀才出版,也有不少讀者認為他「走火入魔」了。
榮格的手繪功夫出乎人們的意料, 早在榮格的青年時代,他經常遊覽巴塞爾的藝術博物館。作為一個醫學院的學生,在他學業的最後時光,他醉心於繪畫幾乎有一年之久,此時的畫作有具象主義風格,技法嫻熟。1902到1903年,榮格在巴黎和倫敦逗留,花大量的時間專注於繪畫和參觀博物館。《紅書》共有205頁繪有圖像,十分精細,美輪美奐,榮格畫了曼陀羅、面具、紅輪、大蛇、蛙、火神、巨樹和其它神秘符號,畫中的視覺元素來自巴比倫、埃及、印度、各古老文明以及想像的王國,融合變異了柏拉圖主義、諾斯替主義、鍊金術、印度教還有基督教的大量意象。
按照榮格的觀念,人是無邊世界的映像,由於人的語言並不完備,用圖像來講述靈魂是一種可行之道。
什麼樣的人才能看懂【紅書】
最好是有精神分裂傾向的人,因為作為一個自律性很高,很理性的正常人是很難看懂他說的是什麼。假設一個人有了精神分裂傾向,那麼必然會有他更多內心投射的倒影和一些潛意識的陰暗面和榮格的想法相吻合。紅書寫的內容也只是榮格自己的所見,就像旅行遊記一樣的東西,所見之物直接化為文字,能看懂的人,也許就像是去過同樣的城市,自然是很容易就產生了共鳴,同樣會為了他的孤獨旅程而感傷,同時也為了自己的孤獨旅程而感傷。
那麼問題來了,榮格是不是有精神分裂症?聽了,我的介紹,你可能會覺得榮格這人實在是太古怪了,做為一個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感覺怎麼有好幾個人格呢,他怎麼老是覺得幻覺可以啟示未來呢,按理說,一個搞研究人應該很理性呀。
確實,榮格有很長一段時間把自己沉浸到了潛意識的幻像裡。但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精神分裂,他是主動的,有意識的,自行沉浸其中。目的是體驗,記錄,分析這些東西。這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可以自主進入這些沉寂的地宮,最後也自行從中華麗的脫身。相當於從地獄旅行了一圈,帶滿了紀念品,又回來了。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當然,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歷程,所以,他的一生之中有一些看似奇葩,怪誕的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
詳細的可以讀下他的紅書就知道了,裡面全是與歷史,宗教,哲學,跨越著各種文化的幻像,與上帝對話,與先識,與魔鬼對話。因為他是一個專業的,偉大的心理學家。所以他對各類精神疾病有種高度的警覺和自我心理防疫。像神農嘗百草一樣自我實踐,真實體驗了很多東西。所以他能從一個精神分裂的角度看待問題,剖析問題。
對於夢,榮格曾說,我們只是不了解夢的語言,就像有人不懂拉丁文一樣。對於一些事情,承認自己不懂就可以了。而不是去貶低那些我們不懂的事情來獲得虛榮心上的滿足。本來今天的節目,就是這些了,但是在收集整理資料過程中,看到了一篇文章,叫,榮格:人類靈魂奧秘的探索者和解碼者,感覺不錯,與大家分享一下。分幾個大的方面。
榮格思想與理論產生形成的背景
首先,榮格受到叔本華、尼採等人,生命哲學的巨大影響。榮格所處的時代,是尼採、叔本華時代的繼續。尼採高呼,上帝已死,要打破一切,要重新審視一切,叔本華和尼採都強調要為生命和本能爭取權利,榮格在他們那裡找到了與自己的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理論的一致性。
其次,進化論、生物科學的發展,為榮格的理論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生物科學的飛躍發展,改變了人們對於自身的思考方法。進化論使與人相關的研究領域能夠從生物科學中汲取營養。
再次,精神病學的巨大發展,為榮格提出自己的分析心理學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礎。其一,催眠術的出現,使精神病學家找到了探索人類深層心理現象的方法。其二,夢遊症、癔病等一些關鍵性精神疾病開始受到真正的重視。其三,多重人格逐漸被世人認識並得到接受。
二、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核心概念
最主要就是集體無意識和原型概念的提出。先說集體無意識。榮格描繪了兩種水平的無意識心靈。在人們的意識覺察之下是個人無意識。它包含著在個人生活中被壓抑或遺忘的記憶、衝動、欲望、模糊的知覺和其他一些經驗。
個人無意識隱藏得並不深,來自於個人無意識的事件可以很容易地返回到意識覺察水平。個人無意識中的經驗群集成情結(complex)。情結是一些有著共同主題的情緒和記憶模式。通過專注於某些觀念,一個人表現出某種情結,因而影響著行為表現。因此,情結在本質上是整個人格中較小的人格。在個人無意識下面是集體無意識。它是個體不了解的。集體無意識中包含著以往各個世代累積的經驗,包括人們的動物祖先遺留下來的那些經驗。這些普遍性的、進化性質的經驗形成了人格的基礎。但是,集體無意識中的經驗是無意識的,人們並不能覺察它們,也不能回憶起或者具有它們的表象。
所謂,原型。在集體無意識中,那些遺傳傾向稱之為原型。原型是心理生活的先天決定因素,它使得個體在面臨類似的情境時與祖先產生同樣的行為方式。在比如出生、青春期、婚姻和死亡或者極端危險情境等一些重要生活事件相聯繫的情緒形式中,人們會典型地體驗到原型的存在。出現頻率最高的原型是人格面具.人們與其他人交往時掩蓋人們真實目的的假面具.
在榮格看來,現代人雖然在科技發展和改造外部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卻遠離了人類的集體無意識和原型,這造成了意識與無意識的失衡,產生了普遍的精神問題。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地尋找更好的象徵,也就是能夠充分地在意識中實現其原型的象徵。現代象徵大部分由各種機械、武器、技術、跨國公司和政治體制所構成,實際上是陰影原型和人格面具的表現,它忽略了人類精神的其他方面。榮格迫切希望人類能夠及時創造出更好的、統一的象徵,從而避免在戰爭中自我毀滅。
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治療思想與方法
榮格認為心理治療的目標是發展人格,而不是治療症狀。在榮格看來,神經 症狀是人們的精神嘗試自我調整的一種企圖,是病人在無意識深處想獲得更完整人格的一種外部表現。神經症狀又往往表現為情結,要使人格得到發展,就必須把這些情結與人格整合起來。 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使患者無意識深處的情結內容得到充分表露,成為意識到的東西。在自覺意識的指導下,使意識與無意識達到完滿的和諧狀態,這也是發展人格的過程。
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榮格總結出分析心理學的四種治療方法或說四個階段。(1)宣洩法。病人可以通過精神宣洩重新發現那些被壓抑或遺忘的東西,宣洩的目的就是達到徹底的傾訴,使病人不僅從理智上承認這些事實,而且自願用心靈來鞏固這些事實,從而真正釋放出被壓抑的情感。
(2)解釋法。許多病人在接受宣洩治療之後,神經症症狀消失,但卻陷入到與醫生的依戀關係之中,發生移情。此時,醫生應盡力藉助對夢和幻想的分析,來向病人解釋他投射到醫生身上的東西,並指出這種投射的不合理,使病人回到現實社會中來。(3)教育法。很多時候,病人完全理解自己的病因,卻又無法改變,臣妾做不到。醫生要對病人反覆開導,不斷進行強化和練習,使他們的一些習慣成為適應社會道德要求,符合社會標準的新習慣,進而使他們成為得到社會認可的健康人。(4)轉變法。每個人的需要各不相同,治療要在醫生積極的引導下,通過醫生和病人的相互影響與溝通,使雙方共同了解病人的內心世界。與此同時,醫生也要不斷地洞察自己的內在人格,與病人一起發生轉變。
今天的節目就是這樣。
最後用紅書的一句話結束本期節目。
我漂泊了許多年,時間長得讓我忘記了我還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