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內心意象的心靈大師——榮格 | 生長物語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XQ 華東師大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

本文共3623字,建議閱讀時間8分鐘

圖|Britta Teckentrup

作者/XQ

編輯/也就不用講

美編/嵐

很多時候,我們處於迷茫之中,尋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又或者感到疲憊,失去了堅持下去的勇氣。然而我們相信,內心深處蘊藏有向上的力量,它們只需要一個契機,被重新喚醒。而榜樣就是這樣的微光,那些已經完成人生答卷的人,用自己的成長經歷,譜寫出一則無聲的生長物語,向我們展示生命的力量,於重重迷霧之中點醒我們。心理學家更是這樣一種存在,由於他們從事專業的特殊性,對內心世界有更深刻的探索反思。於是我們分享這些故事,希望生長物語能在需要的時候,帶給你們一點希望與勇氣。

■■■

提起榮格,我們能夠想到他是分析心理學的開創者,是最受爭議的弗洛伊德的弟子。他的作品中包含大量神學、宗教的意象,具有十分濃厚的神秘色彩,給人以晦澀高深的感覺。榮格窮盡一生,從自己的內心感受與思想意識出發,藉助生動的回憶、神奇的夢境和斑斕的幻想,從而不斷修繕、完成自我。在他最難以理解的、記錄「自我試驗」的《紅書》中寫到,「我整個一生都在詳盡闡述那些從無意識中迸發的內容,它們就像一條神秘的溪流朝我奔湧而來」,這正是他研究的起點與奔向的終點。如果深入了解榮格,我們會發現他是一個富有智慧、學識淵博的幽默學者,他對事物的解答往往能夠超越常規的理解,從而達到一種別樣的高度,這與他的人生經歷、他對自身靈魂的不斷思考是分不開的。

��

童年——矛盾、壓力、戰勝

圖|Britta Teckentrup

1875年7月26日,榮格出生於瑞士的一個小鎮裡。他出身於一個宗教家庭,他的父親、叔伯和祖父都是牧師。小時候,榮格的父母關係並不融洽,在婚姻問題上存在矛盾。在榮格成長的關鍵時期,由於他的母親生病需要在醫院療養,他被迫與母親分離,形成了內向孤僻和直覺型的特質(直覺型的個體自然的去辨認和尋找一切事物的含義,他們重視想像力,更注重將來,從事努力改變事物而不是維持它們的現狀)。榮格在自傳中提到,從那時起,他對「愛」就有一種不信任感,「女人」在他心中有種不可靠的感覺,而「父親」雖然可靠,但是沒有權力。到成長後期,他的這些早期印象才慢慢改善。

在榮格11歲的時候,他進入了大學的預科。然而榮格這時對學校產生了厭煩,他覺得神學有種難以言傳的枯燥,而對數學課則有種恐懼的感受,因為他不能像常人一樣理解數字與代數的概念。正巧過了一年,他在放學路上被一個小男孩撞倒,摔在了路邊的石頭上,得了昏厥症,這讓他馬上意識到,他可以不用上學了。每當他不得不返回學校,或者父母讓他做功課的時候,他的昏厥就開始發作。就這樣,他自由自在地玩了半年,畫畫、親近大自然或者是做白日夢。直到有一天,他聽到他的父親在對來訪的客人說,他為了醫治榮格已傾盡所有,如果榮格將來不能自謀其生,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這時榮格突然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逃避下去,該開始用功學習了。於是他去父親書房取出了課本,開始努力念書,十分鐘以後昏厥症發作,但他堅持住不讓自己暈倒,這樣反覆發作了兩三次都被他挺了過去,自此昏厥症再也沒有發生過了,他也輕鬆成為班級內名列前茅的學生。

��

遇見——人生方向和弗洛伊德

圖|Britta Teckentrup

後來,經過了由於性格孤僻而被老師懷疑、被同學孤立的中學,他終於可以進入嚮往的大學自在地學習。由於家庭的經濟原因,榮格到離家不遠的巴塞爾大學主修了有不錯工作前景的醫學。起初,他並不清楚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直到他在準備考試期間拿起了拉夫特·埃賓(Krafft-Ebing)編寫的精神病學教科書,閱讀了序言,才意識到精神病學是匯聚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學科,這是他兩股興趣的激流衝撞在一起形成的現實天地。於是他決定選擇精神病學作為之後的深造方向。

大學畢業,他離開巴塞爾,到蘇黎世的伯戈爾茨利(Burghòlzli)精神病院擔任助理醫師,導師是布洛伊勒(Eugen Bleuler)。在導師的指導下,他對醫院的病人進行「詞語聯想測驗」:把一些詞語呈現給病人,如果病人對這個詞語的反應時間更長,可能是由於該詞涉及病人心理上的創傷,但這種聯繫是病人本身沒有意識到的。

當榮格繼大學過後第二次捧起弗洛伊德的著作《夢的解析》時,他發現自己的詞語聯想研究與弗洛伊德的理論都說明壓抑機制的存在,他為弗洛伊德書中的獨到見解深深吸引。1906年,榮格第一次給弗洛伊德寫信,將自己發表的聯想研究寄給弗洛伊德,弗洛伊德非常高興,在回信中也表示了被理解的欣喜。在1907年,榮格親自到維也納拜訪弗洛伊德,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會面持續了13個小時之久。弗洛伊德十分欣賞榮格,公開聲明有意將榮格作為自己學說的繼承人。過了兩年,二人去美國講學的七個星期之間,每天都聚在一起互相分析對方的夢。在那時,弗洛伊德和榮格的關係已經從單純的摯友、學術夥伴逐漸變為了如「父子」一樣的關係,一方面是弗洛伊德在學術上見解的深刻吸引了同職業的榮格,另一方面是五十歲出頭的弗洛伊德表現出了極具智慧、富有權威的人格魅力,彌補了榮格幼年時期對父親「缺少權威性」的印象。

然而,在之後一次會談中,榮格談起了報紙上一則關於屍體的報導,讓弗洛伊德誤認為這是榮格潛意識裡表現出的「弒父動機「。並且榮格並不支持弗洛伊德的泛性論,在弗洛伊德對榮格的釋夢過程中,榮格常常覺得弗洛伊德並沒有能夠理解他的夢境,總是忽略其中的宗教意義,強行將他的夢套入弗洛伊德自身的理論體系。二人在理論主張上分道揚鑣。於是,在榮格寫完並發表了《潛意識心理學》這部著作之後,他們徹底決裂了。

與弗洛伊德決裂之後,榮格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無所適從的感覺之中,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他時常能看到一些令人恐懼的幻覺,像是滔天的黃色巨浪把整個國家淹沒,文明殘片與成千上萬具死屍漂浮其上,整個汪洋大海變成血海。作為一名精神病學家,他深知這是他自己的精神出現了問題,於是他把這些幻覺寫進了「黑書」中,後來又轉記在「紅書」裡。「紅書」是他對自己的「自我試驗」,直面自己的無意識,並將其記錄下來,嘗試理解自己、整合與發展自己人格的多個部分,也嘗試理解潛意識中具有集體文化意義的那部分。

在這場精神劫難結束後,他進入了自己學術創作的高峰。

��

收穫——榮格與心理學

圖|Britta Teckentrup

榮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礎上,結合了自己之前「自我實驗」的體驗與大量對臨床病人的觀察,開創了分析心理學。他在理論中拒絕了弗洛伊德以性本能為最重要之本能的觀點,認為人格動力的來源包括了生殖、生長和其他活動,能夠被用於滿足更崇高、更高尚的需要,這是他與弗洛伊德最大的分歧。他的分析心理學很多時候被看作是對弗洛伊德的超越,擺脫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傾向。

榮格最具有創新性、最神秘、並引起最大爭議的概念,是他在自己的人格結構理論中,提出的「集體潛意識」概念。集體潛意識是指人格結構中最底層的部分,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積累下來的積澱物。原型則是集體潛意識裡的主要內容,是指人類根據自身的長期經驗和感覺總結出的某種特定形式,是情結的核心(情結是指藏在人內心中強烈而無意識的衝動)。其中最有名的四種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尼瑪、阿尼姆斯和陰影。人格面具是個體適應社會環境的技能表現,是展現給公眾的一面,目的在於給人一個良好的印象;阿尼瑪和阿尼姆斯是一組對應的概念,阿尼瑪是指男性精神中帶有的女性特徵,阿尼姆斯是指女性精神中帶有的男性特徵;陰影則是指潛意識中黑暗的一面,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所繼承的動物本性。

榮格對集體潛意識和原型的研究,幾乎涵蓋了人類一切文化精神現象,拓展了心理學的研究視野。此外榮格還提出了人格的類型學說,著有《心理類型》一書。他認為人格是分為內傾與外傾的,內傾是指內心態度指向個人內部的主觀世界,表現為喜好安靜、愛思考、富有幻想;外傾則是指內心態度指向外部環境,表現為好社交、開朗、坦率、適應能力強。這一類型學說開創了個體差異研究的新領域,後續演變成了目前十分流行的MBTI性格測試,為現代企業的人才招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

寫在最後

圖|Britta Teckentrup

在榮格的人生經歷中,我們看到了他在人生中每一個階段的努力和成長。在榮格的童年階段,面對家庭的矛盾和學校課程帶來的壓力,他選擇了戰勝自己,經歷過昏厥症後頓悟般的勤奮刻苦也讓他在學習上領先他人。在青年與中年的階段,他遵循內心的指向,選擇了精神病學作為終身的研究方向,更多地在這一方向做出努力,推動心理學學科的發展。儘管早期的家庭問題反映到了他之後與弗洛伊德的關係之中,他依然能夠跳出桎梏,完成個體心靈的個性化,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在他的老年階段,他寫下《回憶、夢、思考》,將一生潛意識充分發揮的故事用樸實的語言展現給大眾,也是對他生命意義的找尋與審視。

我想,榮格能夠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在於對真實自我的不斷追尋。「我的靈魂最終是在一切事物的背後,如果我能夠穿越世界,那麼我最終就能找到自己的靈魂。」無論是從自我內心的主觀世界出發也好,或是從外部環境的客觀世界出發也罷,最終成為我們自己,是究其一生最艱巨重要的命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樹的意象,屬於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重要內容
    【編者按】近日,譯林出版社推出了心理學大師榮格的精選集,包括了榮格經典著作三種:《伊雍:自性現象學研究》、《哲學樹》和《精靈墨丘利》。本文為該套書主編、心理學家申荷永為《哲學樹》撰寫的序言,原題為:哲學樹與哲人石,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標題為編者所擬。
  • 心理大師|榮格心理學理論
    榮格把心靈當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他認為,心靈是一個先在性的概念,與精神和靈魂相等。心靈是人的—切軟體內容的全體,如思維、情感、行動等一切意識到的,一切潛意識的內容。人格的原始統—性和先在整體性,不僅在理論上追求心靈整體綜合,而且在臨床上要求恢復人格完整。因此分析心理學的方法論實質上是一種整體論。
  • 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與塔羅的故事
    在《集體無意識的原型》(CW,卷9:1,第81段)中,榮格寫道:「如果一個人想要形成一幅象徵過程的圖畫,那麼鍊金術中的一系列圖片就是很好的例子。塔羅牌上的一組圖片似乎是從轉換後的遙遠祖先的原型中傳遞而來的,這一觀點在(魯道夫·)伯努利教授的一次非常具有啟發性的演講中為我證實了這一觀點。符號化過程是一種在意象中及對意象本身的體驗。
  • 心理學大師榮格名言
  • 榮格《紅書》與心靈成長 | 主題讀書沙龍
    《紅書》,以及我們的心靈成長。Part 2|TED 形式主題演講單元周黨偉——榮格《紅書》與心靈成長楊發輝——《紅書》的現實意義Part3|嘉賓對談單元他是榮格。一個享譽世界的心理大師。一度,因為理念不同,榮格與其曾最敬重的老師弗洛伊德決裂,友人同事也紛紛離去,他一度出現各種幻覺,精神幾乎要崩潰。他寫道:「我彷徨了很多年,時間之久,以至於我都忘記了自己還有靈魂。」
  • 榮格的【紅書】
    這本書的名字就叫《紅書》,是瑞士心理學大師,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寫的。其實很多心理學的著作,我們都很難看懂。但是這本紅書的另類之處在於,這是榮格的私密之作,這也被視為精神分析學史上最重要的未出版作品,榮格生於1875後,於1961年去世,在其死後長達40多年的時間裡,這本書一直都是在封印的狀態。
  • 豹的象徵和孤獨者榮格
    通過象徵,外在的生活和內在的心靈世界得以被有意義的意象表達出來。理解美麗、孤獨的豹象徵,以及與之相關孤獨者原型的意象表達,可以更好地理解象徵和原型在分析心理學中的意義。應該說,象徵與人類的心靈緊密相關。在我們和來訪者討論象徵時,已經是意識化的談論,是意識的產物,透過象徵,我們可以接觸與感受那原始與原本的內心意象,在象徵的背後是原型。
  • 心理學大師榮格名言(治癒系力量)
    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G. Jung )生前就已經獲得了巨大的聲譽,但他卻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平民風度」而僅僅在精神上顯得是一位「巨人」或「貴族」。「他跟所有的人談話都坦率自然,毫不裝腔作勢,不管對方是名人還是中學生,他十分民主,一點也不拿架子和自認為了不起……凡是與榮格有過私人接觸的人,事後都提到他具有開朗的心情和無與倫比的幽默感。他的眼睛愉快地閃動,不時發出開心的、富於感染力的笑聲。
  • 榮格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分析心理學誕生於20世紀早期,是一門探究人類心靈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學,卡爾·榮格是在以弗洛伊德對人類無意識的發現為基礎上,根據自己親身體驗及在對臨床病人的大量觀察和廣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話之後,提出來的一套頗具說服力的人類心靈深層結構理論。這一理論勾畫出了人類心靈的原始面貌,為溝通過去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架起了一道心理學的橋梁。
  • 榮格心理學中夢的工作
    榮格分析師Murray Stain用日性心智(solar mind)和月性心智(lunar mind)來分別比喻清醒意識和睡夢意識。月性心智根據聯想、深層記憶以及心靈的無意識原型創造出情境和故事。月性心智之中,分析思想和反思功能是微弱的。J.
  • 原始意象與原型批評
    文學作品,尤其是中國古代詩歌,有時會出現充滿神秘色彩的原始意象,讀之感到既親切又遙遠。說親切,是由於這些原始意象仿佛在哪裡聽過、見過、或感受過;說遙遠,是因為自己從未體驗或認識過這些原始意象。其實,原始意象超越讀者個人的經驗與知識,集中反映了人類祖先共有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及思想模式。
  • 在夢與潛意識中揭示內心成長 梁博歌曲賞析
    一、 夢的意義榮格在他的《潛意識與心靈成長》一書中指出:「夢及其象徵意義既不是荒誕不經的,也不是毫無意義的。相反,夢為那些願意理解其象徵而勞心費神的人提供了最富有趣味的知識信息。」「當然,其結果與那些買與賣之類的塵世關注幾乎毫不相關。但是生命的意義並不能全然用一個人的經濟生活來解釋,同樣,一本銀行帳目也難以滿足人類內心深處的願望。」
  • 榮格:自性化並不與世隔絕,而是聚世界於己身
    塞繆斯曾在評介自性化的時候,揭示出其另外一個層面的意義,或人們所崇尚的自性化的陰影:「深入於內在世界及其奇異的意象,會產生趨於自戀的危險。需要考慮的另一種危險是,伴隨著自性化過程將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表現,包括反社會的行為,甚至是某種精神性的崩潰。
  • 沙盤遊戲為什麼能夠治癒心理、發展心靈?
    等,對於這些問題,人們的想法和感悟不一而足,也沒有一個終極的正確答案,可是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人們不斷地深深體驗著、收穫著意義。沙盤遊戲,以及心理分析就像生活本身一樣耐人尋味,但真的很難被分析出其中發生的機制以及產生作用的原委。
  • 人格解析——卡爾·榮格:分析心理學
    按照榮格的觀點,人格或心靈是由幾種相互區分又相互影響的系統與結構組成:1、自我:自我是意識的核心,自我具有選擇意識,只有一部分刺激能夠進入意識的知覺之中。2、態度(外向與內向):每個人的人格中都包含兩種態度,但只有一種能夠佔主導地位,引導個人的行為與意識。
  • 榮格流派 夢的分析
    1.夢是無意識對自我所開的一扇窗榮格認為夢的象徵不是為了偽裝,而是為了更清楚地表達,只是需要用象徵性的比喻來說明。夢不是願望的滿足,而是對未來的預測或預示,所以我們應重視夢的智慧。夢展示出做夢者自己內心的被忽視被壓抑的一面,往往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 第274本,《榮格與分析心理學》.
    如果不方便文字閱讀,也歡迎聽音頻,↓音頻由拆書人兒童心理諮詢師豔子親述0書籍及作者簡介《榮格與分析心理學》這本書是「心靈花園」公益項目中「沙盤遊戲與藝術心理治療」叢書中的一本。同時,榮格還提出主要由原型所構成的集體無意識,具有一種和所有的地方和所有的個人皆符合的大體相似的內容和行為方式。3.4.原型意象榮格用原型意象來描述原型,將自身呈現給意識的形式,但是榮格也一直努力區分原型與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無意識的,我們的意識無從認識它,但是可以通過原型意象來理解原型的存在和意義。
  • 《榮格心理學關鍵詞》:全面解讀榮格心理學關鍵術語
    《榮格心理學關鍵詞》不僅能夠為研究與學習分析心理學的專業人士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而且能夠為榮格心理學的初學者提供權威的入門指導。作者安德魯•塞繆爾斯(Andrew Samuels),埃塞克斯大學分析心理學教授,倫敦分析心理學會培訓分析師,其著作包括《榮格與後榮格學者》《複數的心靈》《政治的心靈》等。
  • |關於愛情,榮格這樣說
    榮格是最早觀察到人類在心理上是雌雄同體的心理學家。他指出:在男人偉岸的身軀裡,其實生存著足夠陰柔的女性原型意象,榮格把她叫做「阿尼瑪(anima)」;同樣,在女人嬌柔的靈魂中,也隱藏著屬於她們的那個男性原型意象:阿尼姆斯(animus)。為什麼男人與女人會一見鍾情?為什麼情人眼裡會出西施?為什麼相愛著的男男女女會有如此多的故事發生?
  • 中醫意象心理治療簡介—意象診斷與原始意象治療初探
    中醫穴位名詞具有心理象徵意義,比如神庭,象徵心來到庭院,心來到庭院做什麼,他的象徵性,我們可以用中醫意象學來說明,而神來到神闕,神闕的意象內涵,具有心理動力學作用,對於睡眠障礙及焦慮證的治療有特殊的心理動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