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龍及第,進士之家,黃庭堅自小「人生開掛」,為何仕途不盡如意

2020-12-20 老王趣談歷史

黃庭堅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詩歌方面與蘇軾並稱「蘇黃」,書法方面,又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更是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所以黃庭堅在歷史上的北宋算得上是一個世人皆知的才子了。更令人稱羨的是,他出身在一個書香門第的進士之家,甚至因為家中曾經連續十人進士及第而被人們稱為「十龍及第」。

黃庭堅幼時聰穎早慧,屬於神童。他5歲就能背誦五經,「堅幼警悟,讀書五行俱下,數過輒憶。」他的父親黃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時。舅父李常也是一位詩人兼藏書家使黃庭堅從小生長在文學空氣濃厚的書香家庭。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書問他,他沒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為他是千裡之才,史記:」一日有千裡之功「。庭堅自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類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他七歲時就寫過一首震驚時人的《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黃庶在康州任上逝世。由於家境不太富裕,黃庭堅才十五歲,遂跟著舅父李常到淮南遊學。嘉佑六年,他在揚州認識詩人孫覺。孫覺推崇杜甫,認為杜甫的《北徵》詩勝過韓愈的《南山》詩。而另一詩人王平甫卻認為《南山》詩比《北徵》詩好,兩人反覆爭論,都不能說服對方,時值庭堅在座,兩位老人徵求他的意見,他說:「若論工巧,《北徵》不及《南山》。若書一代之事,以與《國風》、《雅》、《頌》相為表裡,則《北徵》不可無,而《南山》雖不作,未害也。「當時庭堅僅十七歲,而他一席之言,使兩位前輩心服口服,結束一場爭論。從此,孫覺非常讚美這位聰穎少年,後來就把自已的女兒蘭溪許配給他。

嘉佑八年,黃庭堅首次參加省試,落榜。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黃庭堅再次參加省試。詩題是《野無遺賢》,主考李洵看到他試卷中的「渭水空藏月,傳巖深鎖煙」,不禁拍案叫好。說黃庭堅「不特此詩文理冠場,他日有詩名滿天下。」就此中了第一名。第二年春天,再到汴京參加禮部考試,中了三甲進士,從此登上仕途。

1067年,23歲的黃庭堅以第30名的資格考取進士後,出任汝州葉縣縣尉,開始了他的從政生涯。當他壯志滿懷赴任時,卻因途中夫人患病、汝水暴漲誤了報到限期,受到拘禁月餘的處罰,從政伊始即遭當頭一棒,況且縣尉是負責地方治安的小官吏,要應付繁雜公務,周旋官場傾軋,這與他嚮往的陶潛式生活格格不入。然而為了「食貧自以官為業」,他仍克己奉公,施仁政,撫黎民,建功業。後來,黃庭堅夫人孫氏病逝,他心情異常沉悶。政治不得意,婚姻不幸,葉縣成為他的傷心之地。為了擺脫低沉情緒,他參加了四京學官選拔考試,因文章優等,被授為「北京國子監教授」。

在大名期間,黃庭堅最幸運的是結識了蘇軾。據《蘇軾文集》記載,蘇軾已於6年前在好友孫覺處看到黃庭堅詩文,憑藉他敏銳的見識,認為黃庭堅就像精金美玉,人品才華無人堪比,然而由其文看其人,一定是兀傲離俗,難為世用。蘇軾還曾在好友李常處看到黃庭堅詩文,並評價說,庭堅的詩文超凡脫俗,非同一般。

正是蘇軾對黃庭堅的詩文早有閱讀,初步了解黃庭堅的詩品人品,所以在未謀面的情況下,黃庭堅的寄書對蘇軾來說不僅不唐突,反倒一見如故。從此黃庭堅成為蘇軾門人,兩人以詩唱和,以文交心,切磋詩文。

正在黃庭堅家庭、事業順暢之際,變故又起。1079年2月,年僅26歲的第二個夫人又病逝,黃庭堅再度陷入家庭不幸中。屋漏偏遇連夜雨,蘇軾「烏臺詩案」事發,他因「收受有譏諷文字而不申繳」受到牽連,被罰銅20斤。面對這一連串的纏身歹運,加上位卑俸薄,生活清苦,弟婚妹嫁又需資助,使他陷入苦悶中。面對生活困境,以及美好夙願無法實現的現實,他常常處於無奈和困惑之中,只得寄情於詩文書法創作。

與黃庭堅過人的才華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極為黯淡。當官不得領導喜歡,關鍵在於他總是堅持以民為本,「民為貴,君為輕」,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撫黎民,建功業」。例如他在《虎號南山》中,對虐民的苛政就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流民嘆》則描述了震後又大澇,數萬災民流離失所的悲慘圖景。這些作品滲透出強烈的關心國運民生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仁政愛民也成為他從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來勒石自警,展現了感人的人道主義的精神。

隨之,他終因朋黨之爭和文字獄而遭貶。貶謫詔書下達時,左右的人皆因蠻荒之地,少有人煙而替他哭泣,而黃庭堅卻說:「四海之內,皆為兄弟,浮生若夢,來去無跡,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無處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憂?」

或許正是在政治上屢受打擊、生活上經歷了太多的不如意,讓黃庭堅有了更多對於人生命運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學藝術上的輝煌。

1080年(元豐三年)春,國子監教授任期將滿,36歲的黃庭堅赴吏部改官。當時朝廷擬定他為衛尉寺丞兼著作佐郎,由於受蘇軾詩案影響,被改派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省泰和縣),結束了他的大名學官生涯。在北京大名府任國子監教授八年,他雖然安貧樂道,但在「六年國子無寸功」的詩句中,還是表達了自己難以施展抱負的無奈心情。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貼近民生疾苦和逼近軍事戰場,黃庭堅擁有豐富的創作材料和閱歷。輕鬆的教授之職,又使他有充足的時間博覽群書,累積知識,並以詩會友,與謝師厚、蘇軾、晁補之等詩人,砥礪唱和,創作詩文300多首,為他後來成就「山谷體」詩風,成為江西詩派「一祖三宗」的「三宗」之首,獲得「蘇黃」並稱以及書法上的「宋四家」美譽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歷史小知識:王安石進士及第和初入仕途之初是什麼樣子的呢?
    歷史小知識:王安石進士及第和初入仕途之初是什麼樣子的呢?文/石頭講事王安石於慶曆二年從江寧府到首都開封去參加進士的考試。當考官們把已經排好名次的前十名考卷進呈給皇帝時,其序列本為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韓絳第三,楊寘第四,,卻因王安石賦中有「孺子其朋」一語,惹得皇帝趙禎大不高興,遂與第四名楊寘互換,王絰《默記》卷下詳述其事云:《臨川文集》卷七三《答曾子固書》慶曆三(二)年御試進士,時晏元獻為樞密使。楊察,晏婿也,時自知制誥避親勾當三班院,察之弟寘時就試畢,負魁天下望。未放栲間,將先宣示兩府上十人卷子。
  • 晁氏家族歷代進士及第名錄
    晁端友,字君成,皇祐五年鄭獬榜進士及第。歷官上虞令、所新城令、秘書省著作佐郎。妣楊氏,子二、補之,將之。晁端仁,字堯民,仲參公子,宋治平二年彭汝礪榜進士及第,歷官舒州通判,定陶丞為兵部主薄,遷著作佐郎,充河北糴便司勾當,知壽知、改知曹州,朝請大夫、勳柱國服五品,妣葉氏錢塘縣君,子五,損之、臨之、泰之、謙之、渙之。晁端義,字中行。計偕科進士。
  • 孟郊進士及第:「一日看盡長安花!」看的到底是什麼花?
    有種理解認為,他及第後所看的,很有可能是「女兒花」,因為依唐俗,及第的舉子,人生歡慶的第一站,都會去夜店縱酒放歌,這裡所說的夜店,就是長安城北的著名風塵歌舞地——平康裡。;耳邊是美人的款款情話,道不盡的百媚千嬌。
  • 朱元璋欽點六元及第狀元 為何被朱棣做成「草人」斬首
    筆者上次(本號826期)講述了一對兄弟「雙狀元」的故事,那兄弟倆儘管人生坎坷,但大體上還是頗有喜劇成分,哥倆的人生還是豐富多彩的;而今天要講到的這個狀元則命運更加曲折離奇。他可謂是中國千年科舉史上最霸氣的一個狀元,是朱元璋欽點的大明朝唯一的六元及第狀元,為何自殺後慘遭滅門,又被朱棣做成「草人」斬首?此事數百年之後,想來仍令人唏噓不已!然而這位霸氣的狀元為何會出現這種悲慘的人生結局?
  • 黃庭堅看不慣鄰家美女下嫁貧民,寫下兩首酸溜溜的詩,卻成為經典
    黃庭堅出生書香世家,其祖父黃湜那一輩兄弟十三人中有十人中進士,其父黃庶也是宋代官員、北宋詩人,而黃庭堅自己成就更勝於祖輩與父輩,是北宋響噹噹的大文豪之一,他孝順的故事更是被收入《二十四孝》故事當中,侍奉母親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黃庭堅曾遊學於蘇軾門下,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不過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黃庭堅的仕途並不順利。
  • 兄弟2人同科進士:一個官至宰相一個詩詞傳世,不同人生一樣精彩
    在有宋一代,不像漢唐軍功和門閥才是仕途的最佳利器,也不像明清文人更像是皇權的奴隸!在大宋科舉中有太多的傳奇,就像今天要聊的兄弟兩人同科進士的情況就曾多次出現。你是不是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蘇軾、蘇轍兄弟倆,好吧蘇家兄弟太出名了(他們的故事以後在細說),今天我們說的是比他們更早的宋庠、宋祁兄弟倆。
  • 江西親子遊推薦,雙井黃庭堅故裡文化之旅
    黃庭堅故居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雙井村,這裡位於群山環抱之中,一條酷似明月的小河緩緩從村前流過,環境優美。人文歷史底蘊豐厚,歷代名人輩出,百餘年間出了以「雙井十龍」為代表的四十八位進士,有「華夏進士第一村」的美譽。現有的主要歷史遺蹟有:黃庭堅故居、魁星樓、進士園、書院文化展示館、雙井街,明月灣等景點。
  • 黃庭堅族裔 首次四省市聯修族譜
    黃玘畫像分寧黃氏:從十龍及第到48名進士雙井,在黃姓的發展史上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在黃姓的多個衍派和支系中都有出現。黃中理有黃沔、黃滋、黃湜、黃淳、黃渙5個兒子,他的弟弟黃中雅也有黃灝、黃浹、黃注、黃渭、黃浚5個兒子,10人都考中了進士,被世人譽為「十龍」。此後,雙井黃氏家族不斷有人考中進士,先後創下「十龍」及第、一門三連桂,總共出了48個進士,其中5人官至尚書的科舉奇蹟,成為江西最為著名的望族之一,雙井村被譽為「華夏進士第一村」。
  • 當人生不得志時不要認輸,讀讀黃庭堅的這首詞,心情豁然開朗
    宋代蘇軾是大文學家,繼蘇軾後能與之接近的當屬黃庭堅,黃庭堅的書法,詞作造詣都很深,兩人在的經歷和氣質都很相似。蘇軾第一次看到黃庭堅的詞時,就很驚訝,感嘆還有如此超凡絕塵出色的文採,世上已很久看不到這樣的佳作了。有名家的讚賞,黃庭堅的詞更加名震四方。
  •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不說不透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不說不透科舉考試自隋朝開始,經過之後數個朝代的完善,可以說逐漸演變成了朝廷取士的重要途徑!並且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又增加了武舉等項目,可以說一個國家所需的文武之才都可以通過科舉來選拔!
  • 黃庭堅:人生如一畫,我欲細書之
    作者:黛珂與老師蘇軾相比,弟子黃庭堅的人生就顯得內斂多了。蘇軾以豁達豪放著稱,而庭堅則以方正內斂為名。蘇軾的文章具有李白的飄逸之美,而庭堅則學習杜甫的沉鬱頓挫。這一下把父親黃庶興壞了——不用說,將來科舉及第,名垂青史無疑了。不過,再聰慧的天才,他也有失足的時候。二十歲時,一向被譽為「神童」的黃庭堅,在科舉考試中無意落榜。之後,便回家接著複習,埋頭苦讀,杜絕酒色。
  • 古代科舉中舉者待遇優越:越南秀才就可當官,進士及第者前途無量
    自從科舉制誕生後,古代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魚躍龍門,進入朝廷為官,為科舉士子夢寐以求的事情,中舉後士子走向仕途社會地位完全提升。筆者縱觀模仿中國施行近千年科舉制的越南歷史,不難發現,越南古代帝王對科舉出身之士子待遇十分優厚。就算秀才這樣最低級的中舉者的待遇都不錯,都能被授予官職。
  • 父親是首輔,自己是狀元,這樣的人生還不該是一路開掛?事實上呢
    明朝大才子楊慎,父親楊廷和是四朝元老,正德七年還曾任內閣首輔,楊慎自己於正德六年狀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諸位看,父親是首輔,自己是狀元,榮耀至極,這樣的人生還不該是一路開掛,順風順水的嗎?然而,事實上楊慎的人生異常坎坷,仕途更不用說了,這是為什麼呢?
  • 及第進士無論其守選時間多長,只要尚未授官,都可稱作「前進士」
    進士及第後,想不等守選期滿就提前入仕,可參加制舉或吏部科目選試,登科後即可授官。如杜牧大和二年(828)正月在洛陽進士及第,二月回長安過關試,是年三月又參加了制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考試,登科後授予弘文館校書郎,僅守選一月。
  • 唐朝狀元最悲催,明清進士最幸福
    唐朝,進士不容易,想做官,還得再考試科舉制度雖然發源於隋朝,但當時影響力不大,到了唐朝才開始大行其道。為了打擊門閥貴族,唐朝面向普通士族百姓,大開科舉之門,使得豪門以外的大量優秀人才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極大影響了唐朝的政治力量構成,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被徹底摧毀。唐朝科舉繁多,以進士科為貴,但凡中了進士,稱「進士及第」,仕途前景看好。
  • 黃庭堅很瀟灑的一首詩,8句話盡顯文人清高,最後14字美到極致
    而蘇軾的學生黃庭堅,在文學上也有他自己的造詣。黃庭堅的路子是生新廉悍,在創作理論上提倡步步為營,要在了解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創新自己的一代詩風,由此形成的江西詩派更是在宋代影響深遠。北宋時期的文人觀念相比於前代是有變化的,他們向內轉身,更加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和心靈狀態,也可以說是更加有主體意識,不再將現實生活中的建功立業當作是人生唯一的標杆了,這種心態下的創作自然是平和的。這一點也體現在黃庭堅的身上,蘇軾的一生如此坎坷,身為蘇門弟子的黃庭堅自然也少不了遭受迫害,一生仕途不順,沉鬱下寮。
  • 黃庭堅戒酒15年 為何偏在宜賓破了戒?
    有詩歌描寫宜賓:「街頭酒賤民聲樂 」 「醉看簷雨森銀竹」,也就是說,宜賓喝酒的氛圍,從官門府邸到尋常百姓家,堪稱全民愛好。於是這麼一個都市傳說在宜賓流傳——「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宜賓不相信喝醉」。此外,宜賓的思坡、鎖江石、金魚井這些地方,都是他飲酒之地,每逢節假日,黃庭堅都會遊山玩水,與美酒相伴。喝出了人生價值:在宜賓整日搞酒的日子裡,黃庭堅才思爆發,進入了黃金創作時期,寫了超100首爆款詩詞。
  • 為何總被貶謫
    為何總被貶謫,一代文豪蘇東坡,不是被在貶謫過程中,就是在貶謫的路上蘇東坡這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堪稱史上最全才的人,他身上有著無數的高級和頂級標籤,唐宋八大大家之一,也可以說是實際上唐宋八大家之首,蘇東坡幾乎在文學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頂級成就,他是宋詞豪放派的創始人與辛棄疾並稱,一首《赤壁賦》被後世人所崇拜,散文與歐陽修比肩,書法堪比黃庭堅,繪畫自成一體開創一派
  • 李白、杜甫、白居易若同時參加殿試,誰能及第
    「學得文武藝,售與帝王家」,能進入國家體制內,是讀書人很渴求的事情,科舉制度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尤其是考得舉人或者進士及第,這一輩子吃喝,包括身後事,國家都包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他們都有遠大志向。李白曾寫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樣的豪言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