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文化禮堂--精品五廊】李宅村

2020-12-23 東陽新聞網

村史村情

李宅簡介

  李宅原名蟾程,距東陽城區10公裡,為東郊的第一大村,有著600多年的悠久歷史,總面積6平方公裡,耕地2000餘畝。舊屬孝德鄉八都,民國十七年《1928》始,李宅為全縣第二區,轄斯孝,孝德兩鄉。1931年設為李宅鎮。現為城東街道李宅社區,由原來的西聯、新合、利群、復興、大屋、徐宅、荷莊七個行政村組成,共1887戶,4909人。有200多家企業,其中上規模企業有50多家。被評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金華市級生態村」,「東陽體育示範村」。

  李宅地處東陽腹地,山清水秀,環境優美。青苔山,馬鞍山,筆架山似翠屏矗立在村南,蟹溪繞過東,西溪直過北,楓樹園的楓香昂然屹立於義嵊公路之旁。九宮潭風景區重巒疊嶂,終年雲霧繚繞,飛瀑從峽口傾瀉而下,猶如白綾懸掛於峭壁之上,流入峽谷後形成九口深潭,自然景觀有「白象點水」,「石猴觀瀑」,「金魚望月」,「金蟾出水」,「虎嘯巖」等等。

歷史沿革

  相傳李姓出自黃帝,其始祖皋陶是顓頊帝之曾孫。皋陶在帝堯時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並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史稱「五刑」。皋陶斷案從未出錯,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法官,此後,他的子孫世襲其職,歷虞,夏,商三代,後以官職為姓,人稱「理氏」。直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不容於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與子利貞一起逃難到伊侯之墟。在逃難途中,母子二人饑渴難耐,只得摘取路旁李子充飢,才得以保全性命。後來利貞生子昌祖,任陳國大夫,子孫慢慢壯大起來,為了紀念祖先當年賴以活命的李樹果子,從此改「理」為「李」。

姓氏遷徙

  天下李氏出隴西,桂坡李氏係為唐憲宗之後裔,始祖宋宣義郎李舍,五季時由河南陳留南(河南開封陳留鎮)遷睦州,1127年又由睦州(今浙江建德)遷徙到東陽,十四世祖李毅庵處士於明永樂年間定居李宅(蟾程)相傳有一次李毅庵路過蟾程,在一棵槐樹下休息,夢中,見一位老翁將一枚鑰匙交給他保管。李毅庵認為這槐神兆夢,便選擇蟾程這處風水寶地,於是攜妻子雅溪盧氏遷都與此,營造住宅,成家立業,家境日漸富裕。12年中盧氏先後生養宗祿,宗悌,宗暘三個兒子,後娶妾天台鄭氏,鄭氏先後生養宗德,宗安,宗澤三個兒子。明宣德二年,毅庵家業已富甲一鄉,同年建造大臺門,鼎銘「李宅」。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始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與尚書坊,集慶堂為同一軸線,有鶴立雞群,唯我獨尊之氣勢。門樓為七間單簷樓屋,左右分立觚形旗杆基座,堂門左右立抱鼓,額懸「南渡名宗」,板對:「攏西右族冠南國;蟾程千裡隆桂坡」。李宅宗室最讓人驚奇的是其石柱數量之多。整個祠堂大約有62根石柱。這石柱前廳圓形後堂方形就是「外圓內方」之意,正廳仿製匾額「怡怡堂」為宋寧宗賜給李大有李大同李大璞三兄弟。李大有南宋慶元二年進士,在任通州通判時,他開渠引水,開發通州利源。李大有政聲很好,後為國子監博士。李大同嘉定十六年進士,由於學識淵博,常在皇帝旁邊侍講,對於時局又有較深的洞察力,進封為工部尚書。寧宗於是親書「怡怡堂」一額賜贈。後大有一脈為博士派,大同一脈為尚書派,大璞一脈為學士派。宗室內掛「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牌匾足以見證李氏先人世代為官的顯赫。李宅宗祠主要用於祭祀、議事,是村裡最威嚴的地方。

獎牌榜

李宅始祖毅庵處士

   李宅始祖名沂,字性與,號毅庵,明洪武壬申(1392)五月十三日生於十都前山裡,系桂坡李氏十四世孫。

  毅庵處士自少受家父之薰陶,為有才不願仕進的隱逸之士,志趣高尚,行為曠達不羈,樂善好施。明永樂初的一日,行至八都蟾程裡,系馬老槐樹下歇息,正閉目打盹,朦朧間見一老人白髮鬚眉,冉冉而至,授以一鑰,謂曰:「吾在此等汝久矣,今物歸其主,吾去也!」毅庵警醒起立,原來是南柯一夢。至此毅庵恍然大悟,此乃老槐樹兆夢祐我在此安家落戶,繁衍生息。

  永樂丁亥(1407年)四月,其父有思公去世。數年後毅庵攜妻雅溪盧氏遷居八都蟾程,營造住宅,成家立業,家境日漸富裕。12年之中,盧氏先後生養宗祿、宗悌、宗暘三個兒子,其弟盧睿也考中永樂辛丑科進士。毅庵後娶妾天台鄭氏,鄭氏先後生養宗德、宗安、宗澤三個兒子。

  明宣德二年,毅庵家業已富甲一方,同年建造大臺門,鼎名「李宅」。

  毅庵雖然富甲一方,卻是積而能散,美譽四方。濟貧救難,多方出力拯之孤寂無依者,恩惠撫之。婁蔣二姓訟產,蔣理直,婁誣以死婢,處士惻然,為之洗涮雪冤。施惠不求回報,應酬從不雜亂。如此上乘風操,難能可貴。

   毅庵處士原配盧氏,生性賢淑謹慎,恩惠施及下人,對待孩子,沒有嫡庶差異。生於洪武丁卯,卒於成化甲午,享年八十八歲。其妻為天台鄭氏。始祖有六個兒子,六個孫子。

 

 

 

李宅始祖

領導關懷

美好家園

崇德尚賢

李宅名人

革命志士李谷香

  李谷香先生,李宅村人。1875年生,青年時隨父遷居杭州,經營商業,家境殷富。谷香先生雖無顯赫資歷,卻仗義疏財,廣於交遊。他與同盟會、光復會骨幹永康呂公望,邑人蔡汝霖、張灝、王桂林、陳備三及武備學堂出身的社福疇、吳之英等結交,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勝利舉事,振奮了浙江的革命志士。他們積極策劃光復浙江的運動。11月3日李谷香接待光復上海同盟會派來的光復會骨幹王金髮等數十人,在他為重要股東的杭州謙泰腿行集合,掩藏他們帶來的印信、旗幟、手槍、炸彈等。

  11月4日晩上,李谷香偕王金髮等若干人同東陽人陳備三、王桂林等打開望江門新城門策應駐南橋營房的八十二標新軍,同響應革命的民軍裡應外合,攻克清軍旗下營, 5日杭州全城光復。至1 1月27日浙江各府全光復。

抗金民族英雄李誠之

  李誠之(1152~1221)字茂欽,其祖先原來是李唐宗室,世代居住在金華東陽。曾在蘄州擔任知州,在任期已滿回鄉之際,金兵南侵,進逼蘄州,而繼任者遲遲未到,受父老鄉親的挽留李誠之選取壯丁迎擊,率兵屢次獲勝利。

  後因金兵增援十餘萬寡不敵眾,城池淪陷。在此戰役中次子士允,其兄之子士宏力戰而亡,李誠之與金兵在巷中激戰,兵儘自刎而亡。其妻媳孫女等10餘人都投湖自盡,唯有長子因先返回家中得以保全。李誠之一家13人歿了之後,朝延封其為正節侯並欽賜''忠孝名家」匾額。

救小孩英勇獻身李世文

  1991年7月12日,正是夏暑酷熱時節,李世文的責任田在離村約一公裡的婆火塘附近,正在他幹的起勁時,忽聽塘塍頂傳來急促嘶啞的呼喊聲: ''救命啊,小佬跌落塘了」。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不會遊泳的世文衣服來不及脫就跳入塘裡,憑著他人長得高,漸漸靠近孩子,正要伸手去拉孩子的手時,世文腳一蹬,人落入深水區,一把抓住孩子的一隻腳就往塘岸邊推去,小孩被站在塘岸上的老人撈上岸,世文卻沉入了塘底。

  李世文家住李宅四村月塘沿, 1940年2月17日生,時年52歲。他有一個兒子,三個女兒,兒女都未成年,他是一家的頂梁柱。李世文為救落水兒重英勇犧牲的消息傳出後,省內許多新聞媒體都刊登了這則消息。有關部門追認李世文為革命烈士。2013年清明節前,李世文的遺骨遷入東陽市烈士陵園。

農民企業家李德堯

  李德堯,東陽市李宅人。他出生農民,幹過木匠,做過銷售,創業至今已經辦過十幾家工廠和公司,系東陽市慈善總會常務理事、東陽市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東陽市納稅超千萬企業。

  2004年,註冊成立浙江省東陽市新興房地產有限公司。經過2008年國家金融危機和國家房產調控的嚴酷洗禮,伴隨著東陽市城市化進程,李德堯準確把握住了房地產市場的潮流,成為這個行業的佼佼者。其房產公司先後開發了東陽市「雲帆花園」、「晨光名都」、「名都華庭」、「興平家園」、「江南名都」等項目,開發類型涉及多層、小高層和高層住宅及沿街商鋪和大型商場。特別是在開發的江濱核心「新興一品」項日,致力於打造成浙中豪宅典範他出資330萬元修繕德馨臺,為李宅賀六百捐款10萬元。

農民企業家鍾大明

  鍾大明,東陽李宅人。曾任中共城東街道李宅社區書記,東陽市人大代表。一手創力、了浙江萬利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自公司1978年籌建以來,先後多次榮獲'魯班獎」「黃山杯」等多項工程質量獎、文明施工標化工地獎,被金華市命名為AA級「守信用重信用」單位,金華市誠信企業,金華市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文明單位及金華市建築業先進集體。

  在做大企業的同時,時刻不忘回報社會。先後在汶川地震捐款100萬,李宅小學百年校慶資助10萬,李宅老年協會金婚銀婚活動資助10萬,修繕李宅古建築花廳出資80萬,幫助李宅衛生院出資10萬,中老年舞蹈友誼等老齡活動資助萬元等。

高級美術師李嘉元

  李嘉元, 1940年3月出生。東陽市城東街道李宅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人俱樂部任高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神州書畫研究會理事兼藝術創作部主任,雲南滇池書法院顧問。

  長期從事書畫、展示設計等美術工作。早年參加革命軍事博物館工程石膏花裝飾浮雕製作。其書畫和現代刻字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書法展並獲獎。亦入選國際書畫展覽會。作品曾參加東陽市在外東陽籍知名精品書畫精品展。書法作品參加了中國書畫報主辦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全國書畫精品巡迴展。代表作中國畫«江南水鄉»入選全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展。現代刻字«科耕耘種月»獲全國第二屆藝術獎。 «百花齊放»入選全國第六屆書法篆刻展。刻字作品曾參加國際巡迴展,多幅作品被毛主席紀念堂等博物館收藏。傳略被編入«世界華人書畫篆刻大詞典» 、«中國歷代書法家大辭典»、«中國書法集» 。

壽星榜

  90歲以上老人(照片)

  陳夏香1919年9月19

  陳小妹1923年9月18

  杜蘇巧1918年11月11

  胡月仙1925年8月24

  胡月香1922年1月13

  蔣蘭香1918年6月6

  李鳳娟1920年7月10

  李根松1925年1月10

  李茂洪1918年1月14

  李茂興1924年9月18

  李永祥1924年12月23

  盧壽音1919年10月10

  馬小洪1918年9月17

  倪小妹1921年12月25

  石順香1919年8月16

  斯鳳珠1918年8月15

  王章彩1925年12月24

  吳其寅1922年2月28

  吳蘇娟1921年5月6

  吳小娜1919年12月3

  徐茂東1922年8月11

  徐松南1921年5月31

  李順標誕生於1914年9月,老人家依然身板硬朗。

  李順標家住李宅社區李四小區。他小時家境困苦,讀了四年半私塾就綴學在家,割草、飼牛、扒柴。18歲那年父親病故,他就擔當起全家六口人的生活重擔,犁、耙、耕、耖樣樣能。農忙種田收割,農閒和人結幫挑長擔——上虞挑鹽,嵊州販豬,義烏挑紅糖……三四天一個來回。這種生活鍛鍊了他的毅力和韌性。

  「好習慣是健康長壽的銀行,好營養是健康長壽的保障,好心情是健康長壽的免疫制。」李順標說。

  先說說對「好社會」的理解。李順標說:「農民最高興的是兩件事,一是風調雨順,二是天下太平。我說共產黨來了,這兩件事都達到了。種田要水,橫錦水庫總乾渠就放水,不用踏水抗旱,更不用迷信接龍求佛;耕種收割機械化,連運送稻穀都用電動車。到如今,種田不交皇糧不交稅,政府還給補貼。天下太平,和諧社會。」老人說完笑了起來,還高興地唱起「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千好萬好不如社會主義好」的老歌。

  問起他的生活習慣,李順標說:「少量喝酒不抽菸,多喝開水少喝茶。」

  李順標老人心態平和,不賭氣,不吵架,平平安安過日子,老人說:「我活到這把年紀,沒有與人紅過臉,吵過架。」

村官榜

  村官榜二代表一委員

  李宅社區當過村主要幹部的名單

  姓名簡歷

  鍾大明1999年至2001年擔任李一小區書記,

  2004年月至2013年擔任李宅社區黨總書記2008年至2013年擔任社區委員會主任

  李德泉1980年至1993年擔任李一小區村民主任

  李壽海1963年至1980年任李一小區村民主任、

  1980年至1982年任李一小區書記、

  1993年至1995年任李一小區村民主任

  李榮良1999年至2004年任李一小區村民主任

  李雲德1996年至1998年擔任李一小區村民主任

  李志義1983年至1998年擔任李一小區書記

  李榮飛2002年至2007年7月擔任李一小區書記

  李康紅2011年至2013年任李一小區居務組長、2014年擔任李宅社區主任

  李金強2014年擔任李一小區居務組長

  李生良2011年至2013年任李二小區居務組長、

  2014年擔任李二小區書記

  李新良2002年至2007年擔任李二小區書記

  李海良2014年擔任李二小區居務組長

  呂柳根2011年至2013年擔任李二小區書記

  李效民2008至2010年擔任李二小區書記

  吳持來1991年至1998年任李二小區村民主任、

  1999年至2001年擔任李二小區書記、

  2002年至2004年擔任李二小區村民主任

  李男先1993年至1998年擔任李二小區書記

  李江濤1999年至2001年擔任李三小區村民委員會主任,

  2004年月至2007年擔任李三小區書記兼主任、

  2007年至今任李三小區書記,社區副書記

  李宣洪2007年至今擔任李三小區村民主任

  吳豪仁1986年至2001年擔任李三小區書記

  李中恆2001年至2003擔任李三小區村民主任

  李喻堯1974年至1985年任李三小區書記

  李世森1989年至1998年任李三小區村民主任

  李守榮2001年至2003擔任李三小區書記

  李長春2011年至2013年任李四小區居務組長,

  2014年至今任李宅社區總支書記、李四小區書記

  李金群2014年至今任李四小區居務組長

  李成足1999年至2004年任李四小區村民主任、

  2004年至2013年任李四小區書記

  李世桃1983年至1987年擔任李四小區村民主任、

  1988年至1998年擔任李四小區書記

  李世財1986年至1987年任李四小區書記

  李凱宏1999年至2004年任李四小區書記

  李中興1983年至1985年任李四小區書記

  徐良龍2011年至今擔任同興小區書記

  徐海朝2011年至今任同興小區居務組長

  李笑山1986年至2011年擔任同興小區書記

  張祿泰1972年至1986年擔任同興小區村民主任

  李世楊2011年至今任荷莊小區書記

  李益民1992至2011年擔任荷莊小區書記

  李錫山1997年至2001年擔任荷莊小區村民主任

  李興其2002年至2004年擔任荷莊小區村民主任

  潘元洪2004年至今擔任大屋小區書記

  王國華2011年至今擔任大屋小區居務組長

  潘文星1993年至1995年擔任大屋小區書記

  潘柏榮1980年至1988年擔任大屋小區書記

  王國新1999年至2001年任大屋小區村民主任

  潘柏新2002年至2004年任大屋小區村民主任

  潘其良1995年至1998年擔任大屋小區村民主任

  王桂花1990年至1992年任大屋小區書記

鄉風民俗

族訓家訓

  李宅人一直傳承的是「禮儀早樹克勤克儉,書香傳家唯耕唯讀」的理念。

  孝為百行之原,父母及生身之本。

  悌者所以事長也。

  忠者無貳無欺,事君則當致身,待人則當盡已,誠於斯道,不虧庶質,諸本心無疚。

  信為言行之符。

  禮之所用,尊賢有等,大小由之。

  義者理之所宜。

  廉則四知自凜,有玉潔冰清之操,匪義勿受,無貪得苟取之訾。

  恥則屬人良心之蔭。

村規民約

  一、學習、遵守國家的有關法律和法規,了解黨的各項政策。

  二、堅決維護婦女、兒重、老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嚴格執行九年義務教育。嚴禁虐待婦女、兒重、老人和殘疾人,不得遺棄嬰兒,不準歧視殘疾人,要盡贍養義務,要關心教育好子女。

  三、移風易俗,提倡婚事新辦,反對鋪張浪費和包辦婚姻、攀比排場。

  四、嚴格執行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杜絕重男輕女惡習。

  五、鼓勵勤勞致富,興科富農。

  六、嚴禁賭博等違法違規行為。

  七、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參與社會各類青年志願者服務活動。

  八、嚴禁毀壞耕地、嚴禁亂砍濫伐林木,保護好生態環境。

  九、講文明、講衛生、講禮貌、講道德,嚴禁侵犯他人的人身權利,政黨模範村民。

李宅傳統小吃

李宅肉餅

  李宅肉餅,又稱仔油餅、拍拍餅,因其採用上好當年麥粉為餅皮,豬板油、後退肉及精製香料為餡,輕拍而成,故稱拍拍餅。

  麥粉和面由硬到軟,直至不粘面板不粘手為宜。肉餡則需用刀工切碎成糊狀,拌入精刮香料(家傳秘方)、糖後,放置在攝氏1 0度左右(溫差不能超過正負2度)的恆溫下進行操作。待面、餡準備好後,把餡用麵皮包好,輕拍而成。然後放入乾鍋(燒火的木柴最好用乾燥的松木)不斷翻轉燒烤,待肉餅成氣球狀出鍋,即可食用。

  李宅肉餅因其香脆而又不失柔軟、油而不膩聞名東陽。它對溫度、火候、用料、面和餡的硬度極其講究。李正雲是李宅肉餅第五代傳人,因其出自他手的肉餅一同聞名歌山面水。

切年糖

  進入臘月,每家每戶都會蒸米、浸谷、搗米餅、炒花生、炒豆,準備切年糖。年糖品種很多,有凍米糖、小米糖、花生糖、豆塊糖、索粉糖等等,尤以凍米糖和芝麻糖最受人青昧。

  隨著科技的進步,過去手工切糖現在改成機器加工,用面機壓蒸米,用爆米花代替米胖。近幾年還出現拌料、整壓、切片機器一條龍操作。

  以前農家都用凍米糖招待客人。女兒出嫁後的前三年,娘家要給女兒送年糖。

餛飩

  過去李宅有三個餛飩攤,每逢李宅一、四、七集市三家同時出攤,生意十分紅火。不是集市的日子,則由三家輪流出攤。三家餛飩攤都有一個可用肩扛的竹製餛飩架子,鍋灶也安裝在上面,再加上一張桌子,四條四尺発,就是一個攤位了。鍋灶裡放半鍋水,下了餛飩後,讓鍋蓋半浮在水面上。水開後,用一個裝著直柄的銅勺漏子斜攪幾下餛飩,然後迅即提起倒入碗中,在餛飩湯的上面撒上蔥段,再加入小把切細的發皮、開洋(蝦肉)之類調味品,真是又香又鮮,成了人們十分喜愛的小吃。

李宅元宵節

  李宅元宵節在東陽市聞名遐邇的。元宵節前,花臺門、庚樓、尚書坊、集慶堂、李氏宗祠以及沿街商店住戶門口都掛上各式各樣的珠燈、宮燈。先祖畫像早掛在宗祠後寢,相前供奉著水果、堅果和各式糕點。各家各戶都去祖先的墓地前點上墳燈,邀請先祖回村觀燈。花臺門、庚樓、尚書坊和獅子臺門上懸掛由四個村製作的匾燈匾對,整個村到處掛燈結彩,一片火樹銀花,外嫁女兒也攜夫攜子回家觀燈。

荷花燈

  李宅民間荷花燈是我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因李宅有恢宏的廳堂建築和完美的燈彩衍生而來,至今約四百多年歷史。最初的荷花燈只是在蘿蔔上插上製作簡單的花辦和蠟燭,固定在一塊木板上,放到池塘裡。每逢重要的節慶日,村民就聚集到月塘邊,放荷花燈許願,這成了李宅的一大特色。據說,1926年,李宅花臺門內的月塘大放荷花燈,有人將花燈扎在木板上,下面縛著活烏龜,讓其在水中自由遊動,吸引了觀眾的眼球,聲名遠揚。

  新中國成立後,荷花燈創新發展。製作更具多樣性、大型化、機械化、趣味化,技藝也更精湛,在省內有一定的影響力。1984年,李宅荷花燈在杭州西湖燈會和中日青年聯歡活動中展出,博得中外來賓的盛讚。2000年,村民又在月塘大放花燈,著名詩人田間、葉曉山和青年作家張抗抗前來參觀,並賦詩讚美; 2 0 04年,荷花燈又在橫店農民旅遊節展出。

李宅老故事

程氏智保集慶堂

  明正德乙卯(1519)年,李宅家族迎來了第十個兒子,惠房之祖李王璘降生。樞和斡兄弟兩決定為他們的十個兒子大興土木,在東西兩邊各建造五幢形制相同整齊劃一的房子,合稱「十臺」。因為一個家族擁有十個兒子是莫大的吉慶,故又在十臺中間建造大廳「集慶堂」。

  集慶堂三開間三出,,面對尚書坊、月塘,後靠李氏宗祠,巍峨古樸,梁祝上繪白花圖案,地面呈直線甃地。民間曾有「百花廳,直甃地,賽皇帝金階地」之說。當時封建社會,皇權森嚴,除了皇宮和皇家園林外,不允許建築上繪白色圖案,不準將地做成直線方格地。集慶堂剛好犯了這兩大忌,於是有人舉報,皇上龍顏大怒,決定派人查抄。惠房有鸞公夫人程氏關健時候臨危不懼,挺身而出,穿上朝服朝靴,卸去鳳冠,散開烏髮,端坐在集慶堂叫侍女梳發。朝延命官帶著街役趕到時,夫人機智的說:「這是父親給我造的梳頭房,絕無犯

  上的意思。」命官看到夫人的著裝和氣派,淡定從容的態度深信不疑,便喝退街役,回復聖命去了。

  有鸞公夫人程氏終於保下了這座吉慶的集慶堂,那麼程氏到底是何來頭呢?她緣何有如此大的口氣和能耐呢?原來她的父親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榜眼程文德,在朝擔任工部左侍郎,程文德是永康方巖人,是當地著名的官宦人家。

有鑾公來康娶親

  當年鑾公迎娶程氏時為顯示自己家庭的富有,也為了表示李家對程氏的看重,隆重操辦婚禮,決定將李宅到方巖百裡之地沿路的因地都買下來,還請人傳話給沿途農戶,所購土地仍為原主耕種,只是象徵性的收一隻雞為租銀,沿途百姓無不拍手稱頌。迎娶當天,路途上全部鋪滿了谷糠,為的是不讓新娘的轎腳佔一點土星,百姓傾村出動,沿途圍現。

  李宅富家子弟迎娶永康官家女兒作妻室的故事,一時成為佳話傳遍了永康和東陽。直到解放前還有許多農戶:送一隻雞到李宅來。

懸壺濟世中藥店

  清末民初,有著500多年歷史的李宅鎮人口眾多,市場繁榮,成了東陽出東門的第一大村。花臺門前蟹溪旁的桂坡街,商戶林立,成了得天獨厚的商業一條街,各色店鋪應有盡有,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散發著淡淡藥香的三鋪中藥店。

  在舊時商家百業中,中藥店一直受到老百姓的尊重。一來這是個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行業,二來是中藥業歷來恪守貨真價實的行規信條。雖然三鋪藥店的規模有大有小,鋪面外全都是黑底金字的牌匾楹額,書寫著「道地藥材」、「精製膏丸」字樣。每逢集市,都有坐診醫師診脈開方,開出的藥方隨即交櫃檯抓藥,病家店家雙方都得便利。

  三鋪藥店均勻地分布在桂坡街上,牌號分別為「久德堂」、 「大德堂」、 「壽德堂」,都含一個「德」字,寓意行醫售藥道為本,德在先。

  三鋪藥店同行競技,比的是行規道德,爭的是市場信譽,拼的是藥品炮製手上功夫。三家藥店相互競爭,但彼此禮尚往來,互通有無,和睦相處。三鋪藥店的「排門」上都開有一個小窗,為的是深更半夜方便急病購藥。

一個世紀前的招商引資

  李宅早在二十世紀初(光緒年間)就統一規劃,造好房子,吸引外姓人到李宅經商興市,可謂東陽最早的招商引資。

  如果你留心一下,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李宅街道邊住著有周、吳、嚴、杜、古、韋、潘、黃、劉、樓、虞、顧、陳、王、盧、蔣、呂、傅等近二十多個外姓人氏,這些人都是先輩引進來的。當時,全村統一規劃,各房頭出資在街邊建造了整齊劃一的商業用房,一律木結構二層樓,樓下營業,樓上居住,下擔一律用鐵皮代替瓦片伸出街面,作顧客避風檔雨之用。

  李宅先輩為了繁榮市場,凝聚人氣,吸引周圍群眾來李宅趕集市,可謂用心良苦。傳說一個賣青油燈架的趕集人,待集市人散盡也未賣完。公常族長知道後,把剩下的燈架全部買下。這事感動了所有趕集的人,從此李宅每逢一、四、七集市一直人氣旺盛。李宅公常收繳的租谷最多,每年正月二十五日,大祠堂就開倉賣谷,不管李姓和外姓,凡居住在李宅的以戶為單位,每戶一張票,價格優惠,幫助大家度過春荒。40多個外姓人氏遷居李宅後,形成了雜姓聚居的多元文化,為繁榮李宅市場發展李宅經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李宅拳壇

  李宅自古就是個文明之村,文化人多,生意人多,從不恃強凌弱,也不爭強好勝,吃的是斯文飯,做的是斯文戲,造的是文昌閣,講求斯文包容,熱情好客。

  然而想不到的是民國時期,一幫無賴之徒,將李宅人的客氣當成福氣,將李宅人的熱情當成好欺,竟控制起李宅的市口。劃出上湖田、下湖田控制區,欺行霸市,巧立名目,強行收取攤位資、保護費,弄得生意人敢怒不敢言。五個族長坐到祠堂商量起來,覺得李宅不習武不行,文式之道缺一不可。於是由公常出資,在天子堂、大廳等處設立拳壇,聘請高師傳授技藝,請來素以棒術出名的後周盧章其,佐村大洪拳名師周巖清,以及徐和生、徐德喜、徐明喜一幫拳師,練起式術拳法,在年輕人中掀起一股尚武之風。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在名師指點下,經過二年苦練,練出了,刀、槍、劍、戟、棍、棒,十八般式藝,鄰村無賴之徒聽到風聲,再也不敢到李宅來欺行霸市了,歪風邪氣一時得以收斂。

李氏先祖過黃河

  李氏先祖背褡槤,足穿草鞋,從甘肅隴西出發,欲渡黃河到河南陳留。直走到日頭過西方到黃河渡口不遠處,看見渡埠等船的人都已經上船了。他剛要快步起跑的時候,忽然看見後面不遠處,一個老太婆快步朝他跑來,並大聲喊叫:「等一下!等一下!」先祖停腳步,但急於趕那班船,心裡急得不得了,一晃眼船已開走。往後面看,那個老太婆卻不見了,心裡好生奇怪:明明看得真切,怎會倏忽不見?再看那條渡船撐到江心時,忽然刮過一陣大風將船掀翻,船上的人悉數落水,極少生還。第二條船來,先祖心裡又驚又怕,看看天色將晩,心一橫,冒著危險上了船,結果風平浪靜的渡過了黃河。先祖想,今天有救星在我身邊,如果不是那個老太婆,已遭不測。想來那個救我命的老太婆,定是李氏祖宗了!他當即跪下,向對岸接連叩了幾個響頭。

  到東陽定居發族後,先祖念念不忘此事,後來在東陽西嶺頭建造了一座李婆廟,每逢過年過節焚香叩拜。一代一代傳下來,子子孫孫紀念她。

  明王乾章《李婆廟記》載:「明王乾章《李姿廟記》載:「建李婆屆在新安寺門,與在南門者謁拜奔趨,交錯偕來,已五百餘年矣。

美麗鄉村

古茅墩

  古茅墩為八都的本保殿,清道光年間擴建,距今500多年,內奉胡公和兩位夫人的神像,胡公是北宋時期的一個好官,名為胡則,他曾向皇上奏本免除了衢州,金華兩府的丁口稅,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敬仰。每逢農曆八月十三,各村民眾擎大旗,放火銃,疊羅漢,滾獅子,抬著胡公行尊巡視八都,於民同享豐收之樂。1992年期在原址開闢古茅墩公園,建大雄寶殿,觀音閣等建築。

古民居

  李宅明清時期留存的古名居中,興大裡是大戶。戶主李能升,生於乾隆乙丑年,卒於嘉慶戊辰年。他為人寬厚,善於農業多種經營,業大家大,居宅面積約為四千三百平米。宅基西枕龍山脊背,面臨蟹溪,西高東低,居高臨下,沿主軸線連建上,中,下三臺十三間頭,規制宏敞,用材考究,技藝精美,堪稱李宅第一古民。最為神奇的是堂屋前用鵝軟石鋪成的明堂,明堂裡有用鵝軟石拼成的大花瓶,花瓶可以隨天氣的變化,線條時明時暗,能預知天氣晴雨。兩側放的大花據說當年是從四川購得,缸口口徑為一點二米,高一米。花缸釉色鮮豔明亮,古色古香,今年很多古董商聞訊競相購買,但誰也捨不得賣掉它,缸裡養有金魚和睡蓮,一是供大家觀賞,二是防火消災。

獅子臺門

  獅子臺門建於明宣德年間。門前的水池叫中心塘。是李宅的大門。

月塘

  月塘也叫蟾塘,蟾和龜,都是古時的吉祥物。蟾塘水面不大,但水清澈底。數百年來未乾涸過,聽祖上說池塘裡潛藏著一條吉祥靈氣的神龍。據說是石龍,能聽到龍的吟叫。1957年因農業社取塘底深厚肥泥,經過一夜的不停車水,蟾塘漸漸地顯露出神秘的面紗,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石龍。石龍高約45釐米,直徑約25釐米呈腰鼓狀的青石墩,上面雕刻著精美的「雙龍戲珠」圖案。龍頭相擁著球形龍珠,張開五爪,扭動著披滿鱗家的身軀,曲屈翻滾著的龍尾往兩邊圍繞石墩,採用高難度的鏤空與浮雕相結合的技藝。李宅村民敬仰龍的神靈,緬懷龍的恩澤,在蟾塘邊修建了一座「石龍廟」。相傳先人每逢元宵節就有在月塘放水燈的習俗,水燈也叫荷花燈始於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那時的燈以荷花燈為主,配以水族、鳥獸和人物,在每盞燈下系上一隻烏龜,放入月塘水面,龜遊燈動,形成一道獨特靚麗的風景。最為壯觀的是李宅建村500周年時的「賀五百」放的荷花燈。1984年國慶節,李宅荷花燈應省文化廳之邀參加杭州西湖燈會。現在荷花燈是李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市文化部門也把李宅定為荷花燈活動基地。

尚書坊

  尚書坊始建於明嘉慶37年,(1558)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重修,磚仿木牌樓結構。額提「世尚書」。據族譜記載:為紀念六世祖李大同,南宋嘉定癸未科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寶謨閣學士;十二世祖李希明,官至左參政,權刑部尚書,才建此坊,成宗室前衛建築。

集慶堂

  集慶堂始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竣工於明正德年間,前後三開間三出,梁柱上繪百花圖案,地面呈直線甃地。民國曾有「百花廳、直甃地、賽過皇帝金階地」之說。1950年改為國家糧倉,20世紀80年代拆除改建電影院,2013年重新修建。

十臺

  明正德乙卯(1519),惠房之祖李璘降生,這對當時李宅家族是一個重大喜訊,也是發家史上極其難得的佳話,樞和斡兄弟兩人決定為他們的是個兒子大興土木,在東西兩邊各建造五幢形制相同,整齊劃一的房子,合稱「十臺」。但由於年代久遠、風雨侵蝕、火災所殃只剩下集慶堂東面的三幢。保存最完整的是第三幢名居。房子正中有3間屋子,左右各5間廂房,每個小方格窗的外面都裝有一個木框,框中有許多小臂粗的橫欄,這就是古時候的防盜窗,裝上小框,就不用整天緊閉著木窗,敞開採光透氣仍可保安全。木框和橫欄上都雕刻著精美的花草圖案,與木框十分協調。

高踏步

  高踏步位於李宅宗祠的右邊街路上,臺階三十六級,是李宅標誌性地表,常有人來這裡攀登瞻觀。看著磨蹭的鏡光滴滑的石條臺階,摩挲著被人腳踩出的凹痕,高踏步仿佛一個歷史老人在訴說他的蒼老歲月。高踏步原是一條古代驛道,約建於明代洪武年間,與李宅的600多年的歷史同步。

文昌閣

  文昌閣是中國傳統的祭祀建築,為祭祀傳說中掌管文運的文昌帝君。李宅文昌閣建於清嘉慶初距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磚木結構,歇山重簷三開間。李宅人一直傳承的是「禮儀早樹克勤克儉,書香傳家唯耕唯讀」的理念。為培養和鼓勵族人子孫讀書入仕,村裡文人成立「星君社」意謂讀書人是文曲星,還設有「養賢租」凡考得秀才功名者即可享受租銀。逢年過節星君會成員負責重要場合的匾燈、匾對書。門額行書「文昌閣」三字,為李茂潤所寫。在「破四舊,立四新」的運動中,文昌閣首當其衝成了造反派的革面對象,所幸李宅村民應變及時。1999年暗淡數十年的文昌閣又得以修繕,恢復了往日的靚麗,並與2005年作為李宅的古建築群列入省級文物保護。

花臺門

  花臺門建於明代宣德二年(1427年),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東向三間開,明間分心造,中闢大門。花臺門梁柱雕琢精美而得名,走進花臺門仿佛走進了李宅的歷史。相傳為建造花臺門光風水先生都僱了三年,匾額上的「忠孝名家」是南宋朝廷賜給我們先人李城之一家。文革期間為保住花臺門,鄉親們把牛腿、花紋等都用石灰塗上,將「忠孝名家」換成「東風門」並日夜守護。但「忠孝名家」牌匾不知落入何處。1990年村裡對花臺門進行修繕恢復了原名,並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重新提了「忠孝名家」四個大字。

相關焦點

  • 金華東陽城東街道李宅村
    李宅村村落歷史悠久,人文環境良好,至今還較完整地保存著大量明清古名居建築。村域內非遺資源豐富,有市級非遺項目荷花燈,還有李宅迎龍燈、古茅墩廟會等非遺民俗活動。為了傳承好村域的非遺項目,李宅村成立了荷花燈會,開設了燈會陳列室,以確保非遺項目能有效的傳承發展。李宅村每年都要舉行大量的民俗活動,而荷花燈、迎龍燈均是活動主角,尤其是每年的元宵節,最多時有50萬人次前來觀看,充分體現了文化與旅遊結合帶來的優勢。根據現有資源,李宅村將重點打造非遺文化、宗祠文化、民居文化三大文化主題旅遊。
  • 每年財政拿出400萬 東陽文化禮堂讓美麗鄉村沐新風
    據東陽市委宣傳部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東陽是全省農村文化禮堂先進縣(市),近幾年,財政每年至少拿出400萬元用於文化禮堂建設,到2017年底已建成133個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禮堂。在建設的過程中,注重深挖地方特色,因地制宜融入木雕、竹編、建築、影視等文化元素,湧現出了古建博物館、木雕竹編文化館、竹根雕館、橫漂影視文化館、紅色紀念館、農耕博物館、房東學堂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館室,使文化禮堂成為了打造成承載鄉愁、展現鄉土文化的 「村莊客廳」。才藝表演、非遺展示、志願服務、禮儀傳承……如今的文化禮堂成為了東陽鄉村最具人氣的場所。
  • 做好世界優秀青年金華行活動 金華市外辦郭忠明一行調研東陽李宅村
    8月24日,金華市外辦黨組書記、主任郭忠明一行,前往東陽李宅實地調研第九季「世界優秀青年走進金華古村落」活動。在李宅村,郭忠明一行到「家+」民宿調研了解實際情況,了解「家+」的基礎設施,詢問「家+」主人對於即將舉辦的活動有什麼疑問和要求,並簡要介紹了活動情況。
  • 全省五星級農村文化禮堂公布,常山4家上榜
    草坪村文化禮堂位於村莊中心地段,設有「常山阿姨」培訓基地、文化廣場、文化長廊、室外舞臺等。太極隊、舞蹈隊、銅管樂隊、喝彩隊等各種文體隊伍不斷壯大,培訓、演出活動豐富多彩,每天來文化禮堂活動的村民絡繹不絕。
  • ...第九季「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在東陽李宅啟幕
    9月3日下午,東陽市城東街道李宅村鑼鼓喧天,第九季「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活動在這裡精彩啟幕。李宅村宗祠內張燈結彩,來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40名世界優秀青年齊聚一堂,開啟了為期天4的「金華故事」體驗之旅。
  • 嘉興農村文化禮堂「最美」系列展示之堂館篇
    嘉善縣1、 和合社區文化禮堂嘉善縣羅星街道和合文化禮堂於2014年1月建成並投入使用,總面積1380平方米。按照「兩堂八廊一廳五室一園一場」的要求建設,以「地嘉人善、敬業爭先」的善文化為核心,圍繞「和為貴、合則興」和合精神。在嘉善率先實行文化禮堂駐堂制,實現長效管理。
  • 走進浙江平陽縣蕭江鎮顯橋村 文化禮堂 心靈家園
    原標題:文化禮堂 心靈家園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 文化如光,啟人心智。 文化就像智慧的種子,播撒於城鄉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站和成千上萬個文化禮堂,徜徉其中,文化的力量令人精神充盈。 自2005年浙江省實施文化八項工程以來,全省文化陣地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 串珠成線點綴鄉村遊 城東開啟「文化禮堂+」模式 
    黃瀚 攝 近幾年來,城東街道以「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為主題,打造了黃良、珠垟、石龍、蠣灰窯、新下塘5個文化禮堂,並通過「文化禮堂+農耕休閒」等方式,開啟「文化禮堂+」模式。農耕休閒受歡迎院內是老人為孩子們講述村中名人故事,院外是家長帶著小朋友採摘柿子的歡聲笑語……在上一個周末,城東街道珠垟文化禮堂熱鬧非凡,不少市民攜家帶口來此親子遊。曾幾何時,文化禮堂不僅是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精神家園,也成為了發展農村經濟的文化資源亮點。城東街道多個村的文化禮堂成了學生和家長親子遊的目的地。
  • 讀書培訓有學堂開會演出有禮堂
    通訊員 張偉星 姚晗 記者 周濤 文/攝村民讀書培訓有學堂,開會演出有禮堂,還有勵志廊、企業廊、文化廊、書畫廊、村訓廊……經過兩個多月的建設,列入臨安首批改建工作示範點的太湖源鎮光輝村文化禮堂已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建成50個村級文化禮堂,是2012年臨安市委、市政府十件實事之一)。「都知道我們村文化搞得好,怎麼好呢?
  • 仙居縣李宅村——李唐皇族後裔,鐵面冰心御史故裡
    仙居縣田市鎮李宅村,是仙居李氏大族之一,據村民保存的《樂安赤石李氏宗譜》記載,李宅村先祖李樸(號盤谷)在南宋時期(約1127年),因為遼邦侵犯中原,溫州一帶民不聊生,李樸帶領妻子兄弟從永嘉縣蒼坡村避亂至此,繁衍生息開枝散葉,至今已經有900年的歷史。
  • 新東陽:文化的力量
    傳承:精工善藝的精神  「粉牆黛瓦馬頭牆,鏤空牛腿浮雕廊。陰刻雀替龍鬚梁,風景人物雕滿堂。」國家文物局專家杜仙洲當年在考察東陽民居後,以「發現新大陸」般的喜悅寫下此詩,讚譽東陽民居為「東方住宅明珠」。  1956年出生的盧大根,曾以一個木匠的身份,在家鄉東陽建築文化的薰陶中度過了青年時期。
  • 「面面俱到」的文化禮堂
    壽宴吃長壽麵,接待吃待客面,嫁娶吃喜麵條……談到台州的飲食文化,麵食可謂佔據了半壁江山。不同於北方麵食的粗獷豪邁,台州這座江南水鄉的柔情也融入在細長的米麵中。擁有「米麵之鄉」之稱的黃巖高橋街道下浦鄭村,擁有100多年的歷史,全村五分之一的村民從事傳統的家庭米麵加工。
  • 東陽李宅荷花燈
    我的老家在東陽李宅,那裡有堪稱江南第一的宗祠、古色古香的小胡同、神秘古老的羊腸小道……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李宅的荷花燈。李宅的荷花燈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每年過年的時候,荷花燈的光總會照亮整個李宅村。瞧,這個池塘的荷花燈多麼逼真啊!一朵朵嬌嫩的荷花從荷葉裡冒出來,像是對著我們笑呢!
  • 新春走基層|東陽李宅:江南「大宅門」 一盞花燈照亮致富路
    從明代中葉到清朝嘉慶期間,李氏宗族先後建起了花臺門、文昌閣、尚書坊、集慶堂、李氏宗祠一軸線五組禮制的L型建築,佔地面積達3342平方米。花臺門是原李宅的大門,穿門而過就像翻開了一部沉甸甸的李宅村史,那風雨吹淋的青磚黛瓦,那高翹挺立的馬頭牆,那磨得光滑如鏡的鵝卵石,無不用無聲的語言向人們訴說著動人的往事和漫長的歷史。
  • 浙江東陽最美7處古村落,這些古樸純美地去過幾處?
    蔡宅村充分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古宅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文化禮堂建設。穿行在蔡宅的文化禮堂群落中,總讓人感受到中國鄉村的那一抹鄉愁,古建築文化的那一份雋永。 4 李宅鎮-李宅村 李宅原名蟾程,距東陽城區10公裡,為東郊的第一大村,有著600多年的悠久歷史。李宅以氣度恢弘的明清古建築出名,荷花燈亦是遠近聞名,素為東陽水燈之最。每年春節期間都會吸引眾多賞燈人蜂擁而至。 上月,李宅通過了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公示名單。
  • 寧波做好「建管用」文章 著力推進特色文化禮堂建設
    ,提高群眾對文化禮堂建設相關政策知曉率、親近感和認同感。一方面要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積極培育文化骨幹,真正發揮好農民群眾在文化禮堂建設和運行管理中的主體作用,提高文化禮堂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和完善農村文化禮堂的長效投入機制、管理機制、考核評價機制等,確保農村文化禮堂持續發揮作用。
  • 一門六進士——中國傳統村落李宅村
    2019年10月23日,走進中國傳統村落——仙居縣田市鎮李宅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於清道光、鹹豐年間至今保存完好的李氏大小宗祠堂和傳統古建築,古建築內精美的木雕、磚雕、鵝卵石鋪地保存完整,營造「耕讀傳家」等傳統氛圍隨處可見。2013年被列入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 省級「最美文化禮堂人」、五星級文化禮堂揭曉 義烏2人5禮堂上榜
    日前,第三屆浙江省「最美文化禮堂人」評選結果發布。義烏市福田街道文化禮堂指導員傅仕仙,赤岸鎮上吳村黨支部書記、文化禮堂負責人成美仙獲評全省60名「最美文化禮堂人」之一。同日,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還公布了2019年驗收合格的300家五星級農村文化禮堂名單。義烏市福田街道陶界嶺文化禮堂、大陳鎮東聯文化禮堂、上溪鎮祥貝文化禮堂、赤岸鎮雅端文化禮堂、赤岸鎮萊山文化禮堂獲評五星級農村文化禮堂。
  • 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面面俱到」的文化禮堂
    擁有「米麵之鄉」之稱的黃巖高橋街道下浦鄭村,擁有100多年的歷史,全村五分之一的村民從事傳統的家庭米麵加工。「過去家家戶戶都做米麵,我們村的米麵可不一樣,傳統的工藝代代相傳。」今年78歲的下浦鄭村村民鄭功益從18歲就開始做米麵,「但做面勞動強度大,現在越來越少有年輕人學拗米麵這項傳統手藝。」
  • 寧波倡隆村文化禮堂正式開堂
    這是上月28日匡堰鎮倡隆村文化禮堂開堂儀式上的精彩一幕。當天,籌建6個月的該村文化禮堂正式開堂,這也標誌著2013年度匡堰鎮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任務圓滿完成。  在文化禮堂的建設過程中,倡隆村村民參與熱情高漲,不少村民自發把家裡收藏的具有紀念價值和歷史意義的各類物品捐獻出來,使展廳呈現出濃鬱的本地文化特色。在青瓷文化展區,與會人員對這裡有一件唐代酒器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