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學生放假大半年,終於到了普大喜奔的九月份,家中「神獸」終於可以歸籠,家長獲得解脫。但是很多家庭是開心和鬧心並存,孩子上學後一樣不省心。
4歲女孩兒被幼兒園勸退,因「童言無忌」引起班級「騷亂」
孩子剛入園時,最頭疼的就是害怕,恐懼,不適應,大哭不止,甚至可以從早哭到晚。但是很多孩子適應能力強,在幼兒園釋放天性,放飛自我,家長省心了,可是老師崩潰了。
4的小軒軒就是傳說中適應能力「過強」的小搗蛋,傳說中的「女漢子」,古靈精怪鬼點子多,因為是家中獨生女,深受父母的寵愛及祖父輩溺愛,「自信過度」,在幼兒園中成為一個「不安分子」。
昨天中午,剛把軒軒送去幼兒園,以為可以輕鬆一下,沒成想接到軒軒老師的電話,電話中老師很委婉的要勸退小軒軒,因為軒軒的特殊發言,導致全班孩子騷亂,給老師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
老師說:「新生入園,大多哭鬧,老師安撫工作很難做,好不容易全班差不多動哄好了,軒軒的一句話讓全班一起再次大哭不止。」軒軒說:「你們知道為什么爸爸媽媽送你們來這裡嗎?因為爸爸媽媽不要你們了。」孩子一聽集體大哭,這回老師怎麼哄都哄不好了。
老師表示實在招架不住了,讓把孩子帶回去教育一下。軒軒媽媽先給老師道歉,然後懇請老師給個機會,過幾天教育好了再送回去。
過分「童言無忌」是情商低的表現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表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人的成才,20%取決於智商,80%取決於情商。情商教育是兒童早期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根據兒童心理學發展,3-6歲是孩子情商培養的關鍵期,這時如果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情商教育,以後想培養會相當困難。
1.孩子在不合適的場合說不合時宜的話
2.孩子說讓大家尷尬的話
3.孩子說話以自我為中心
4.以把別的小朋友說哭為樂,專挑讓人傷心難過的話說
孩子為什麼會說「不中聽」的話
1.家長常說不中聽的話,孩子模仿
2.處在語言敏感期,分不清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3.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
4.家長不注意引導,孩子情商低,沒有同理心,共情心,不懂得換位思考
5.過分溺愛,孩子說什麼都對,導致孩子不明是非
孩子亂說話帶來的影響
1.大人尷尬,被人笑話
2.小朋友少,沒有人願意和這樣的孩子一起玩
3.除了家長不會有別人喜歡包括老師,在集體中不受歡迎
4.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傷人還不自知
5.社會上難以立足無法自處
如何提升孩子情商,讓孩子好好說話
1.家庭氛圍很重要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都說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如果孩子情商低,不會好好說話,外人都說是怪家長沒教好。
家長在家要注意言辭,以及說話的語氣,多使用「謝謝,請,對不起,沒關係」等禮貌詞彙,家長之間,家長對長輩,長輩對晚輩都要這樣。孩子在和諧友愛的氣氛中,自然會模仿,好好說話
2.教會孩子情緒管理
很多小朋友說難聽的話,是因為心中有消極情緒不懂表達,想通過這種方式來發洩或者引起大人的注意。
所以孩子要告訴孩子正確的表達與溝通的方式,先處理心情,再說話,用同理共情心來思考孩子的出發點,然後幫助孩子分析原因解決問題,正確的引導孩子。
3.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腹有詩書氣自華」,孩子讀的書多了,懂得的道理自然就多了, 並且很多孩子都是通過閱讀,開闊了眼界,學會了思考。同時還能通過閱讀讓孩子提升自控力。
4.教會孩子延遲滿足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唯一的大寶貝,家庭條件好了,對孩子都是百依百順,要什麼買什麼,時間長了孩子習慣了,一方面是會不珍惜東西,不懂感恩,另一方面就是不會延遲滿足,如果想要什麼,沒有馬上得到就會大哭大鬧,生氣的時候也是什麼難聽說什麼。
5.經常帶孩子參加聚會
很多孩子不愛說話和不會說話,是因為孩子沒有機會與人溝通表達,自然語言表達能力就弱,說話也分不清場合,所以家庭聚會,同學聚會,或者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組織活動都是讓孩子接觸外界並且安全的做法。
6.抓住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李玫瑾教授:「3-6歲是孩子性格的關鍵期,一定把握好,6歲之前不管,12歲以後就管不了了。」
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時候孩子語言發育基本完善,可以跟家長正常溝通,並且做到簡單的情緒管理,所以這階段的孩子,性格塑造很容易,家長一定把握住。
7.藉助輔助兒童書籍繪本
很多繪本都是培養孩子情商,如何說話和日常行為習慣,有精美的插圖,低齡孩子的還有很多事遊戲書籍,可以提升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養成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