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菜東江鹽焗雞;天津貼餑餑熬魚香又美;石頭門坎大素包

2020-12-13 愛運動的臉臉

大家好,我是臉臉,今天我們來聊聊那些名菜!

粵菜「東江鹽焗雞」

「東江鹽焗雞」是廣東的一道名菜,它以鮮、嫩、滑、香、軟著稱,歷來被客家人所讚賞。據悉近年來它已成為國宴上的名菜。據傳「東江鹽焗雞」源於明末,創於民初。它的前身是「東江鹹雞」。惠州最早在東江酒店出現,興盛於東興酒家,為廚師梁一梅所創造。

筆者早年認識東江酒店的學徒李林勝先生,故對其做法略知一二。「東江鹽焗雞」用料嚴格,製作講究。選用的雞是本地出產的「三黃雞」(即鬍子黃、皮黃和腿黃),這種雞大小適中,肥瘦相宜,且肉質厚滑,一隻雞,一般重2.5市斤。製作時,先將雞宰殺,掏空內臟,洗淨,將光雞吊起幹水。然後,在熱鍋裡將2.5斤左右粗粒的海鹽來回翻炒,當聽到灼鹽發出嗶剝聲,鹽的顏色由白變焦黃色時,即將灼鹽鏟起擱置盆中。再將幹水的光雞用土(紗)紙裹實,放在鍋中,將雞用焦鹽埋實,蓋上鍋蓋,用中火去焗,約焗至20~25分鐘左右方取出。

用這種方法焗出來的雞,鹹淡適中,雞皮臘黃髮亮,肉質嫩滑,皮骨香脆,老少鹹宜,色、香、味俱全。裝盤時,將雞的皮、肉、骨分開成塊狀,按骨、肉、皮先後的順序排裝成整雞。再在小碗碟裡盛滿用花生油、沙姜粉、芝麻油和精鹽混成的作料,以便顧客蘸食之用。食時顧客感到香味撲鼻,胃口大開,比食其他雞味道更勝一籌。特別是雞皮和雞骨香脆,越嚼越有味道,令人百食不膩,回味無窮,且有補腎健胃之功能。依筆者之體會,區別是否正宗的「東江鹽焗雞」,主要是入嘴時是否有股煙燻的味道。

不久前,筆者旅次惠州,當年的李林勝而今已是東興酒家的經理。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用傳統方法來製作鹽焗雞,因此,買賣興隆。據說,每月銷售可達三千多隻。不少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回內地旅遊時,都紛紛到東興酒家,專門點這道菜。

「貼餑餑熬魚」香又美

「貼餑餑熬魚」是天津人的土產小吃,也是一種家常飯。

這種吃法的發明者乃是漁船上的漁民。後來陸地上一般居民也群起仿效,因味道奇鮮,所以遠近馳名。其實「貼餑餑熬魚」是船家的家常便飯,製作方法也頗簡單。北方人把煮菜叫熬菜,所熬之魚並非一斤以上的鯉魚,也不是半斤以上的鯽魚,而是從海中打上的小條雜魚。製作時,把魚洗淨後放入大鍋內,不烹不炸,鍋內放少量食油,以防粘鍋,然後加蔥、蒜、花椒、大料、鹽、醋、面醬和腐乳等作料和少許清水。有時作料不全,只加食鹽和面醬也可。

要知道,熬魚之美,全在魚鮮,作料雖少,更能保持魚的鮮味。熬煮約半小時,魚湯耗盡,即可出鍋。所謂貼餑餑熬魚,是為了節省時間,在熬魚的鍋邊上端周圍,貼上一圈棒子麵(玉米面)餑餑餅子,一鍋熟,掀鍋後,把餑餑取出,魚盛在碟裡,漁民們一手端著魚碟子,一手拿塊餑餑,坐在船頭艙尾,大吃大嚼,不但魚味奇鮮,餑餑裡吸收魚湯,也帶有鮮味,真是美食。岸上居民仿效後,稍加改良,多是選用較大的雜魚,或單熬鯉魚或鯽魚。製作方法略同,但因多加作料,豈知反而有損鮮味了。

後來,市內也有一些專賣「貼餑餑熬魚」小館攤檔,其中以南市「楊奶奶熬魚」最佳,名氣不亞於北京宣外穆家寨的炒疙瘩。

天津還有一種外地少見的吃法:烙餅卷螞蚱。所謂螞蚱即蝗蟲也。天津南鄭衛南窪,澇時一片汪洋,盛產魚蝦;旱年則遍地荒草,螞蚱成群。當地農民澇時捕魚,旱年捕螞蚱。市內居民或小攤買了新捕到的螞蚱,去掉雙翅,投入沸油鍋內,片刻撈出,已成深紅色,放入醬油加蔥花的盆內浸透,用以下酒,或用新烙薄餅卷著吃,脆香可口。螞蚱卵如魚子,不僅富有營養,咀嚼起來尤有異香,比空腹螞蚱尤惹人愛。

油炸螞蚱不但下層市民愛吃,而且在大飯莊的席面上,也是一道好菜。當年天津頭等的回民飯莊會芳樓,八個壓席酒菜碟中,往往有一碟油炸幹螞蚱(晾乾的螞蚱)。記得北京東安市場北門內東來順西側的醬肉攤上,也賣過油炸幹螞蚱,可見這道美味也曾從天津傳到北京。何時能再以炸螞蚱下酒,飽餐「貼餑餑熬魚」啊!

石頭門檻大素包

多年客居海外,吃遍中西餐點和南北菜餚,憶及家鄉風味,在久享盛名的大餐館,諸如「狗不理」的包子,東來順的涮羊肉,全聚德的烤鴨,聚合成的銀魚紫蟹火鍋,豐澤園的燕翅全席之外,卻不時想起天津的素食來。

天津的素食餐館,在當年很有幾家頗為出名,所備素食菜饌,品種繁多,各有特色。例如河北大胡同真素樓的素什錦,勸業場小食堂的燒二冬,南市六味齋的幹燒冬筍,羅漢齋的整桌素席,宮南石頭門檻的素包,以及在街頭巷尾設攤現炸現賣的油炸素卷圈。其中享名久遠,且深受大眾歡迎的,當屬石頭門檻素包。

素食餐館特定的主顧多半是佛教信徒,在不殺生的戒律下,要吃素食。再就是達官富賈在經常吃葷吃得腦滿腸肥之後,要換換口味吃些清淡的菜餚。還有一些文人墨客講求養生之道的,以為吃素可以增進健康,所以常去照顧素餐館。於是這些素餐館便生意興隆了。素餐館專用香油,所以其價碼並不低於葷菜。又為吸引顧客,整桌素席同樣有「雞」、「鴨」上桌,只不過都是油和面的仿製品,形象逼真,澆汁之後,端上桌來,照樣引人垂涎。如趕上燒香還願,送到寺廟裡去給佛上供的全桌素菜,看那「雞」、「鴨」、「魚」、「肉」的四大扒,真可以亂真。其實那都是仿做的假魚假肉。因為多了一套麵食塑造、塗色、油烹的手工技藝,難怪素菜要比葷菜貴得多了。

素包價廉物美,是大眾食品。它是以白面做皮,以綠豆芽菜、芫荽、粉皮、麵筋、香乾(豆腐乾)切碎做餡,用芝麻醬、腐乳、香油調料,包入麵皮內,捏成有皺褶的素包,上蒸屜蒸熟。蒸熟後一掀蒸屜,只見雪白晶亮,柔軟細膩的素包,散發著清素的香味,引人垂涎。

每當早晚,天津各街巷之間常有清脆的叫賣聲:「石頭門檻的大素包!」「大素包,石頭門檻的!」出門看時,可見小販挎著黑漆提盒,緩緩走來,打開盒蓋,見到那冒著熱氣的素包,誰能不買上幾個品嘗一番?

石頭門檻在天津東門外天后宮南的一條街上,有兩家具有百年歷史的素餐館,都做素菜,但更以素包最能招攬主顧。因為素包出了名,天津各處賣素包的都吆喝「石頭門檻大素包」,人們吃起來味美可口,也就不問其真假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就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正宗東江鹽焗雞怎麼做?跟著這篇一學就會!
    鹽焗雞一般被歸類為粵菜或客家菜,這兩種分法並不衝突。客家人在中國大陸主要分布在廣東、江西、福建三省交會的地區,其中人口最多的區域在廣東的東半部。所以鹽焗雞要說是粵菜或客家菜都說得通(粵菜中也把廣東客家菜當做一個分支)。
  • 東江鹽焗雞
    2015年,鹽焗雞烹飪技藝被列入惠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材料 土雞一隻、粗鹽、精鹽、雞精、姜、蔥、花生油、八角香料、砂紙 製作 先將調製好的入味汁液均勻塗抹在雞的內外,讓其入味。然後將整隻雞用砂紙包住放到鐵鍋中,用粗鹽把雞嚴實捂上。接著先用大火、再用小火燜上1個多小時,鮮香美味的鹽焗雞就做好了。
  • 津味尋蹤|貼餑餑熬小魚 魚湯稠不粘鍋 餑餑結嘎別糊底 吃魚吃到不吐刺才臻化境
    這時從屋裡走出一位十七八歲的姑娘,粗衣素裝,俊俏伶俐,端著盛有金黃色餑餑的盤子,裡面盛著二寸來長頭尾交錯的一盤熬小魚。那位商人咬一口餑餑,脆香甜美,嘗一條小魚,鹹淡可口,魚鮮味美,便問:「此飯何名?」李老漢答:「便飯、便飯。」商人笑著說:「就叫『佛手糕千眼魚』吧!」後來,人們才得知那位商人就是乾隆皇帝。
  • 經典粵菜:東江鹽焗雞色澤金黃,看著都流口水
    在粗鹽裡突圍而出的鹽焗雞,色澤金黃裡肉鮮白,充滿風味的鹹香深入骨髓,極其誘人,皮滑肉嫩,吃完唇齒留香,這才是經典之味。東江鹽焗雞食材:淨雞肉1200克 ,蔥段、薑片、八角各少許,鹽焗雞粉、鹽、粗鹽、芝麻油、食用油各適量 。
  • 盛極一時的東江飯店,喜食不厭的東江鹽焗雞去哪裡了?
    【國雞文化】作為一道客家名菜,也是廣東名菜,鹽焗雞現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經典菜式。而說到鹽焗雞,就不得不說說客家菜分支中東江菜系的「東江鹽焗雞」。東江鹽焗雞是「廣州十大名雞」之一,曾以鹽焗代替傳統的醃食法,如今鹽焗又已被「水浸」所取代。
  • 鹽焗雞:不要只盯著白切雞,其實我也好吃
    鹽焗雞,是傳統粵菜裡的一個老牌名饌!做法簡單,味道香濃,色澤微黃,骨肉鮮香,非常誘人。在兩廣粵菜的範圍內都深受歡迎,不少熟食檔還把鹽焗雞當做招牌來招攬客人。一口大鍋,裡面滿滿的鹽,埋上幾隻用錫紙或者綿紙或者玉扣紙包好的雞,誘人垂涎三尺。鹽焗雞的做法也並不複雜,簡單幾步就能做出好吃的美味,同樣的做法還可以做雞翅、雞腿、雞爪,鹽焗蝦等等。
  • 東江鹽焗雞 皮脆肉嫩骨酥味香
    在客家地區,東江鹽焗雞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菜之一。  有段古:  遷徙時用鹽包雞 方便攜帶  在東江流域的客家地區,有一道流傳久遠的傳統名菜:東江鹽焗雞。這道菜皮脆肉嫩,骨酥味香,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身體虛弱的患者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 廣東東江菜「十大廚神」「十大名菜」評審揭曉
    圖為廚師梁富傑(右一)在製作名為「富傑土窯豬」的東江菜 宋秀傑 攝中新網惠州5月8日電 (記者 宋秀傑)8日,由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惠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我愛東江菜」——2019粵菜(東江菜)師傅工程系列活動,評出廣東東江菜「十大廚神
  • 東江鹽焗雞很美味,一道廣東傳統名菜,烹飪的工藝是鹽焗
    東江鹽焗雞是廣東傳統名菜。主料是項雞,主要烹飪工藝是鹽焗。鹽焗雞製法獨特,味香濃鬱,皮爽肉滑,以沙姜油鹽佐食,風味極佳。色澤微黃,皮脆肉嫩,骨肉鮮香,風味誘人,是宴會上常用的佳餚。客家鹽焗雞的一般做法:這個是家雞!自己家養的走地雞,雞肉清洗乾淨,控幹水分,今天只用到半邊雞做鹽焗雞,是比較大那邊,大概是2斤重的雞肉半邊!
  • 廣東美食東江鹽焗雞,吃完鹽焗雞後再來一碗功夫茶,幸福感爆棚
    東江鹽焗雞,廣東東江地區靠海,有上天賜予的資源。幾百年前,這地區的鹽場很多,鹽工們發現一種很方便的做雞方法,就是將已經煮熟的雞用紗紙包好,再埋進鹽堆裡,過一段時間將雞挖出,發現這樣製作出來的雞肉特別鮮美。
  • 「千年港塞通幽燕,銜月津門蔚北天」之「津沽」天津篇
    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知名度較高的還有:曹記驢肉、冠生園八珍羊腿、陸記燙麵炸糕、白記水餃、芝蘭齋糕乾、大福來鍋巴菜、石頭門坎素包。天津的小寶慄子格外有名,其產品出口世界各國。天津在20世紀80年代末興建了南市食品街、旅館街、服裝街,集吃、穿、住為一體。
  • 粵菜 味道很美很養生(圖)
    粵菜風味脆皮雞粵菜即廣東菜,指以廣州、潮州、東江等地的菜餚組成的菜系。在長春的不少星級酒家、專業餐館,粵菜已成為招牌菜之一,比較知名的魚翅、燕窩、鮑魚等都出自粵菜菜系,是公認的高檔菜之一。截至本期,記者將八大菜系中在長春比較流行的幾大菜系整理刊發,美味匯的介紹也告一段落。魚翅、燕窩、鮑魚出自粵菜粵菜講究原汁原味,注重原料原香的保留和突出,不破壞主味的原有口味。
  • 天津本地人整理的天津旅遊攻略(2018版)
    八大碗用料廣泛、技法全面,有素有葷,多採用炒、溜、燉、煮、燴、炸、燒、靠、篤、氽等技法操作,大汁大芡,大碗盛放。(本地人建議:天津人好像都沒吃過)7)篤麵筋麵筋各地都有,天津的也獨具特色。這種麵筋做菜可謂是可葷可素,現在到天津的餐館吃飯,很多外地的朋友還都會點蝦仁篤麵筋。
  • 梅菜扣肉和東江鹽焗雞吃過沒有?快來了解下吧
    梅菜扣肉和東江鹽焗雞吃過沒有?快來了解下吧午飯在一天之中是很重要的,而一頓好的午餐也是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來準備的,不過,當你吃著自己做的香噴噴的午餐時,相比之下,也就不會那麼在意它所耗費的時間了吧。那麼,想要知道怎樣做好一頓午餐嗎?
  • 盤點素包子的5種做法,原來素包子也能這麼好吃!
    那麼今天我給大家介紹4種素包子的做法1.石頭門坎素包石頭門坎素包在清朝時期,天津有一家真素園食店,以經營各色素食而聞名,其中製售一種用綠豆芽、油麵筋、木耳、黃花菜、白香乾、粉皮等調成餡料製成的包子,以其選料多樣、清素不膩、製作講究、物美價廉而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
  • 天津人耐吃的「餑餑」,可海了去了!
    天津人耐吃的餑餑,那花樣可海了去了!玉米面,咱天津人叫「棒子麵」,過去是窮苦人家養家餬口絕對的一道主食,現在食物的種類多了,可是我們還是時不時的想吃個棒子麵餑餑。我們一般家常的做法就是貼餑餑、蒸窩頭、蒸菜糰子。**貼餑餑**小編家日常熬魚、燉肉,一定就著玉米面餑餑才行。解膩的粗糧與下飯的大魚大肉,才是絕配啊!
  • 粵菜經典-客家錫紙鹽焗雞的做法
    工藝 :鹽焗口味 :原味難度 :中等時間 :40分鐘食材 :三黃雞輔料 :海鹽、沙姜、薑黃粉,花生油、客家米酒、豬油、蔥、精鹽、香油、雞精、錫箔紙、香菜鹽焗粵菜的經典,是以鹽為導熱介質的一種烹飪方法,鹽焗的做法能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僅僅是因為鹽焗的方法能讓食物保留其鮮味,更能保留住食物的營養成分,說起鹽焗的菜餚,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客家的鹽焗雞了。
  • 粵菜65歲老師傅:鹽焗雞,不加一滴水,放幾克它,雞皮金黃又入味
    普通食材大製作,美味佳餚小菜一碟!眾所周知粵菜有著不計其數的傳統經典菜餚,食材之廣泛,無論是天上飛的,水裡遊的,還是地上走的。在粵菜大廚手裡都可以塑造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餚!在廣東的餐桌上有著無雞不成宴的習俗,所以「雞」這種食材在粵菜裡佔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單單做法就多達200種之多,其中白切雞,豉油雞,鹽焗雞,炸子雞更是傳統粵菜中的招牌菜!採用原汁原味的烹飪方式,保留雞最鮮美的味道,每一口都會讓我們回味無窮!鹽焗雞是一道客家的傳統名菜,在整個烹飪過程中不需要添加一滴水!
  • 它是粵菜中的代表之一,每次做這個菜,總是不夠吃,連湯汁都不剩
    鹽焗雞是廣東粵菜的代表菜式之一,用別具中國特色鹽焗的烹調手法製作而成,首創於廣東東江一帶,300多年前的東江地區沿海的一些鹽場,有人把熟雞用紗紙包好放入鹽堆醃儲,這種雞肉鮮香可口,別有風味。後來東江首府鹽業發達,當地的菜館爭用最好的菜餚款待客人,於是創製了鮮雞燙鹽焗制的方法現焗現食。鹽焗雞保留了雞肉豐富的營養價值,外表澄黃油亮,雞香清醇,而且香而不膩,爽滑鮮嫩。經常食用有涼血潤燥,滋腎通便、溫脾暖胃的功效。 做鹽焗雞最好使用粗海鹽,這樣受熱比較均勻,買不到可以用精鹽代替。醃製的調料可以買鹽焗雞粉,也可以自己調配。
  • 吃貨俱樂部~北海鹹蟹子、昌邑大餑餑
    特忌風裡,風則壞而不美也。」又法:「直煮鹽蓼湯,甕盛,詣河所,得蟹則內鹽汁裡,滿便泥封。雖不及前味,亦好。慎風如前法。食時下薑末調黃,盞盛姜酢。」目前,北海鹹蟹子主要包括兩種口味:一是清香型,另一種為魚香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