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由於受不了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瑪麗克在自己身邊,又不願主動提分手,於是給妻子定下了嚴苛而侮辱人的共同生活規範:
妻子負責他的一日三餐等家務,臥室要永遠保持整潔,但是愛因斯坦斷絕和她的一切個人關係,只保持表面的和氣,他不準妻子在家中跟他同坐,更不準妻子與他一起旅遊;最可恨的是,愛因斯坦要求妻子「勿期待我的愛,也勿因此責怪我」、「對你說話時要立即回答我」、「丈夫有要求時要馬上離開房間和辦公室、不可抗議」……
這不是赤裸裸的冷暴力嗎?
即使偉大如科學家,對待妻子也曾這樣冷血無情。
其實我們完全不必詫異,如果我們知道冷暴力這樣的精神虐待是如何普遍地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就會明白,每一個人都曾經受到過精神虐待,並為此痛苦、煩惱。只是有些人需要承受的虐待時間更持久,方式更隱蔽,而在法律上又缺乏明確的規定製止精神虐待,導致我們忽視了精神虐待的嚴重性。
有些人因為無法承受精神虐待選擇了自殺,也有人因為遭遇精神虐待選擇了離婚、離職……而更多人對精神虐待一無所知,等危險來臨時卻被困其中,無力掙脫。
一、所有的精神虐待,都是一場施虐與受虐的共舞
精神虐待這個概念,最早出現於法國心理學經典《冷暴力》當中,這是由法國精神分析學家、心理治療師——瑪麗-弗朗斯·伊裡戈揚執筆的著作。
遇到危機時,任何人都可能會運用虐待行為的策略來自衛,每個人都曾為取得優勢操控過別人,但一般人與施虐者的區別在於,一般人的虐待行為和感覺是短暫的,事後會後悔自責,惡毒的施虐者則不會,他們會利用別人並將其毀滅,絲毫沒有罪惡感。而受虐的人正好在或對或錯的時間出現,正面的自我形象發生翻轉,他們不是受虐狂,也沒有抑鬱症,但是施虐者能夠操縱他們潛在的憂鬱或被虐待傾向。
精神虐待中的施虐者常常比較自戀,高估自己掌握關係的能力,並缺乏責任感,他們遇到困難或失敗總是歸咎於人,把所有的壞事向外投射,避免極大的痛苦。以下是常見的幾種家庭冷暴力現象。
1.掌控對方
有的人掌控伴侶是為了壓抑對方,害怕對方太靠近自己。他不明說「我不愛你」,卻總是用間接的方式表達。就像班傑明和安妮。
安妮本來和一個有婦之夫有婚外情,但後來認識了單身的班傑明,班傑明懇求安妮放棄這段外遇,安妮同意了,她和班傑明同居了。但之後班傑明卻疏離而冷漠。他處處評斷批評安妮,安妮的姿勢、語言、消費習慣都被他嘲笑,做什麼事情他都沒有好臉色,而且在公共場所,班傑明也從來不承認安妮是他的愛人。
2. 不負責任
很多冷暴力發生在出軌的一方針對受害的一方,因為他們不願為自己的婚姻失敗負責,於是設下圈套,迫使受害方趕他出門,把離婚的責任推給受害方。
電影《無問西東》裡面,劉淑芬供養許伯常讀完大學,逼他履行婚約,許伯常受道德約束,不願背負「陳世美」的罵名,只好就範。但是兩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他吃米飯,妻子吃鹹菜泡水,屋子裡的東西分得一清二楚: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劉淑芬摔了他的碗,他寧肯用自己的飯盒喝水也不用妻子的。許伯常也許只是想要逼妻子離婚,但卻陷入了另一個悲劇。
3. 轉移恨意
受到精神虐待的不僅僅是配偶,也可能是孩子。
有時候施虐者無法控制自己的病態行為,把恨意從配偶身上轉移到了子女身上;或者受虐的妻子無法正面抗議施虐的丈夫,只好把自己的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受到精神虐待的兒童不明所以,反而拼命想要獲得父母的認可,卻終歸得不到。
4. 直接虐待
很多父母抱著「教育孩子」的合理化藉口,對孩子有意無意地拒斥。他們總是在抱怨孩子笨、不懂事、不夠聰明、不漂亮……這些施虐的父母因為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便常常引發對孩子的精神暴力,他們貶損孩子的人格,使得孩子逐漸喪失關於自我的意識,而父母還虛偽地維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生活中的冷暴力一直都存在,有時候冷暴力的程度比較輕,我們以為寬容點就能夠一笑而過,但有時候冷暴力的嚴重程度超過了我們的想像,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冷暴力最大的傷害是對毀滅對方的自我價值。就像劉淑芬說的:你讓我覺得,我是這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她控訴:外人只看到我打你,但他們沒有看到,你是怎麼打我的……你不是用手打的我,是用你的態度!
二、冷暴力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表情,都是為了馴服你
為了牢牢掌控受虐者,施虐者總是製造一種溝通假象,這個溝通不是建立在雙方自由開放的雙向溝通,而是一種單向的溝通,這樣的溝通不是為了維持關係,反而是為了保持距離——因為這樣可以阻止雙方做有意義的交流,從而便於控制受虐的一方。
通常冷暴力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暗示傳達:
1. 拒絕直接溝通
握有主動權的一方常常根本不肯討論事情,他總是一言不發。他似乎拒不承認問題,他不吵不鬧,但是你質問他的時候,他要麼不搭理你,要麼假裝你所說的事情並不存在。
2. 言語歪曲
有時候他故意含糊其辭,製造混淆,故意用間接方式傳送信息,防止惹禍上身,或者他說話只說一半,語焉不詳,不講清楚。例如:
「能幫我一個忙嗎?」
「不能。」
「為什麼?」
「你自己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
「你好好想想。」
3.諷刺、嘲笑、輕蔑
施虐的一方從心理上攻擊別人,總是喜歡譏笑別人的信念和喜好,利用對方的弱點來捉弄對方,或者公開拿別人開玩笑:譬如取個古怪可笑的綽號;不給對方任何表達意見的機會,不直接對受害者說話,刻薄地指桑罵槐卻不肯解釋,並在外人跟前讓對方丟臉……
4.言行不一
狡猾的施虐者總是有雙重標準達成精神虐待的目的,他們口頭上說一套,行為上卻做另一套,明顯的語言信息和他本身行為的暗示信息總是矛盾的,丈夫把妻子逼得離家出走,說:我是在乎你的。受害的妻子總是相信他的鬼話,卻忘了他的暴行。他們從來不會大聲咆哮,只會露出冰冷的敵意,如果你受不了,他們反而取笑你荒謬。
5.否定人格
很多施虐者通過非語言的溝通方式傳達敵意,這不是直接攻擊,更令人防不勝防,脆弱的人或者小朋友就會逐漸內化,當作事實:「你什麼事都做不好」。「要是沒有我,誰會跟你做朋友」……
6.挑撥離間
有的人使用冷暴力是通過挑起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激發嫉妒與對立。他會步步為營來施行詭計:(1)迂迴地引起懷疑:你不覺得某某是這樣的人嗎?(2)把A批評B的話透露給B;你的姐妹告訴我,她認為你這人不行。(3)用謊話煽動別人作對。當A和B自相殘殺兩敗俱傷的時候,他自己漁翁得利。
7. 故作強勢
施虐的一方企圖樹立這樣的印象:懂得比較多,握有真理,唯一的真理在他手裡。
他想讓人信服,逼對方接受他的主張:「某某是個傻瓜,這是我們大家公認的,連你也不可能否認」!這種人總是能把自己的主張說成是公認的前提。利用一種影響力給自己謀取優勢,犧牲受害者的權益。
三、遭遇冷暴力是因為性格缺陷?不,也許是因為你太優秀
有人無法理解在冷暴力當中受虐的一方,他們難道是生性懦弱嗎?還是有其它的性格缺陷?為什麼受虐者會被選中,承受精神虐待的痛苦?為什麼他們不懂得反抗?
讀書之前我也曾經懷疑,為什麼那麼多人在職場、在家庭遭遇到冷暴力卻無力反擊?這些遭遇冷暴力的人,很多是我們平常看起來積極樂觀、善良友好的朋友。
而《冷暴力》中提到,受虐者通常不是因為性格缺陷而被選中,反而是由於擁有正面特質,因施虐者想要據為己有才被選中。這些在精神虐待中飽受痛苦的人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容易良心不安
很多受害者都是有良心又天性愛責怪自己的人。這種人會為最關愛的人奉獻自己,卻對接受別人的恩惠有所遲疑。他們比一般人承擔了更多的工作,在奉獻中得到很大的滿足,卻被自戀的施虐者利用。
很多人對張幼儀和徐志摩的故事唏噓不已,張幼儀為了徐志摩遠赴海外,並為他生育兩個孩子,而徐志摩卻對張幼儀毫無感情。除了時代的原因,張幼儀本身也是個甘於奉獻的人,即使離婚了,張幼儀有了自己的事業,卻依然能把徐志摩生前的詩集出版成冊。
像張幼儀這樣以他人感受為中心的人,總是容易自責,容易良心不安,這樣付出太多的人反而承擔了對方的罪惡,把痛苦留給了自己。他們常常伴隨誤解和尷尬,想要澄清,當難處越積越多,加倍努力卻收效甚微,陷入惡性循環,罪惡感有增無減,還會自責:都是我不夠好。
2.太有活力
有一部分受害者遭遇冷暴力,正是因為他們的快樂容易引起施虐者的嫉妒。這些無辜可憐的受害者,他們常常忍不住表達自己的快樂,就像家庭中原本無憂無慮的孩子,他們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卻也是理想的獵物。
在家庭當中,孩子也常常遭遇來自父母的精神虐待,當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出現問題之後,孩子遭遇冷暴力的概率更大。譬如《熱鍋上的家庭》中,女兒克勞迪婭叛逆、痛苦甚至自殺,是個家庭麻煩製造者,但是通過家庭治療大師卡爾的治療才發現,克勞迪婭的問題,其實來源於她的父母感情出現危機,所以孩子經常遭遇來自母親的精神虐待,成為家庭中的替罪羊。
3. 過分天真
還有很多受害者是天生具有聖母瑪利亞的情懷,她們相信自己能夠拯救地球和宇宙,尤其能夠拯救一個不快樂的男人,當他們在親密關係當中遭遇到了冷暴力時,他們不會懷疑愛人的品質,反而非常樂觀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這一切,他們的代表想法是:
「只要我解釋,他就會明白並為自己的行為道歉」。
「他那麼做一定是因為不快樂,我會幫他找到快樂,慢慢把他治好。」
這些人就像陶虹主演的電視劇《春草》中的主人公春草一樣,有樂觀開朗、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她的丈夫不管怎樣傷害他,她都不離不棄,相信能夠改造對方。春草的結局還是不錯的,但是現實中,很多人不一定這麼幸運。
魯迅和朱安是在父母撮合下結合的婚姻,朱安從小受封建禮儀的薰陶,自認嫁給魯迅後無論自己丈夫怎麼對待自己,都會毫無怨言地跟著他。她本以為自己的不離不棄總有一天會感動丈夫,偏偏魯迅這塊石頭一輩子也沒能捂熱。
總體來講,深受冷暴力所害的人,他們容易受控制的弱點來自童年,他們大多生長於壓抑的環境當中,如果他們能夠以言語或憤怒情緒對羞辱或騷擾做出反應,長大後就有能力保護自己不受精神虐待。
我們知道離開才能獲救,但是在走出童年的創傷之前,他無法採取行動。
四、任何溝通都是枉然,遭遇冷暴力要及時抽身
很多受害者深陷冷暴力的囚籠當中並不自知,有人在長期的精神摧殘下變得脆弱、敏感,毫無生命力,也有人還在苦苦掙扎。冷暴力的發展需要經歷很長的影響期才會逐漸陷入心理癱瘓,逐步走向自我毀滅階段。
如果我們提前了解相關的心理學知識,並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了冷暴力的精神折磨當中,不要勉強自己去學習溝通技巧,你需要做的,只是認清現實,減輕壓力,並付諸行動。
1. 沉默是金
遭遇精神虐待者的折磨時,要遵守一個基本原則:停止為自己辯解。
你所有的解釋和辯護都會使自己陷得更深,任何一點點漏洞都會被狡猾的施虐者作為攻擊你的利器,槍頭會重新對準受害者,加大馬力對你射擊。所以,此時沉默反而是一種自衛的手段。
2. 放棄容忍
受害者應該認清楚虐待的過程,並明白自己不需要為婚姻或者家庭的衝突擔負全部的責任,拋開罪惡感,打破惡性循環,把危機攤在眾人面前,促成改變,不要讓危機拖得太久,否則越來越難以收拾,難以逃出魔爪。
3.求助法律
有些情況只有法律才能解決問題,但精神虐待的證據常常並不容易取得。所以,受害者決定與施虐者分手時,要設法讓虐待行為發生在第三者面前,而且這個人要願意作證,受害者也要保留書面證據,能夠證明受到的精神傷害。
4. 心理療愈
心理治療對受害者化被動為主動有很大作用,他必須確立自己的界限,能夠及時領悟到對方的越界行為,建立自主性,保護自己不再受到傷害。
後記:
我有個朋友,因為遭遇職場冷暴力,得了精神分裂。很多人不去指責傷害她的人,反而責怪她心理素質太差,經不起一點事兒:一點職場矛盾就能把自己氣出精神病來。
我們沒有受過別人受過的苦,無端去揣測別人、評判別人,這樣的行為並不明智。
有時候精神上的虐待比身體上的虐待更折磨人。那些說不出來的苦,才是真正壓垮一個人的利器。
《冷暴力》可以讓我們提高警惕,警惕身邊那些惡意攻擊,警惕那些莫名其妙的指桑罵槐、含沙射影給我們帶來的挫敗感等身心傷害,儘管我們無法把所有的精神虐待者送上法庭,但我們可以警惕他們造成的傷害與危險,幫助現在和未來的自己少受些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