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上海復旦大學的校歌,還有一段傳奇故事。
最早的校歌作於1925年,唱了半個世紀,直到1988年時,改成另一首集體創作的新歌。復旦百年校慶時,1925年版老校歌恢復了校歌地位,取代了88年版本。
作詞劉大白,作曲豐子愷,都是民國時期響噹噹的文人。 新老交替到老歌復興,據傳還有一段佳話,88年的新校歌是這樣的:
新校歌
集體 詞曲
你是復旦人,我是復旦人,
我們共同擁有新的理想,
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強,
未來的歷史重任,在我們肩上。
刻苦嚴謹,求實創新,努力前程,為國棟梁,
文明健康,團結奮發,復旦復旦,日月輝煌。
然而新校歌並不受師生喜愛,2004年11月,正值百年校慶之際,經廣大師生強烈呼籲,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順應民心,作出決議,重新恢復使用1925年版的老校歌。消息傳出,全校師生歡欣鼓舞,好評如潮。
一首老歌何以有如此旺盛生命力,而新歌卻如此蒼白脆弱速朽呢?有識之士認為,關鍵還在於老校歌詞中反映出高下不同的文字風格,個性特色,人文底蘊,歷史傳統,學術境界等諸方面因素。
老校歌中唱得很響亮:「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政羅網教無羈絆」。經過五四洗禮, 老校歌張揚民主、科學精神,極力倡導思想和學術自由,這意味著對傳統價值的反叛和對現代價值的接受,體現出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精神。
校歌中能有這們鮮明自覺的意識,怎能不魅力四射呢?而新校歌中,大都是空話套話,也缺乏個性,若去掉歌名,做哪家校歌都行,通篇陳詞濫調,自然是不會有生命力了。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到校發表第一場演講即為中國的現代大學精神定下了通俗易懂的基調:「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學生進入大學不應該抱科舉時代思想以大學為取得官吏資格之機關。應當以研究學問為天責,不應以為升官發財之階梯。 為使上述宗旨不淪為空談,他又創立了與之相應的 「兼容並包,學術自由」 的大學學術制度和風氣。
蔡元培這一理念,至今並未過時,仍是大學精神的重要內核。與之相反的則是奴隸思想、專制思想、依附思想、犬儒思想、功利思想、官本位思想。
現今一些大學離當年蔡元培倡導的精神越來越遠,官僚氣、衙門氣、商人氣,銅臭氣、市儈氣越來越濃。因此,復旦新校失敗速朽,老校歌重新傳唱並非偶然。
復旦新舊校歌命運,反映的不只是一首校歌歌詞的高下優劣之差異,更反映了現代大學精神從創建到迷失再重新覺醒的曲折心旅歷程。
註:以上資料部分參考網絡,及耿法先生的 《從復旦新舊校歌說起》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