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從貴州遠嫁惠安農村,兒子7歲時丈夫遇車禍去世——
慈母手中線 溫暖兒和家
多年來,陳富蘋一針一線織就溫暖的家。
本報訊(記者 陳靈/文 陳小陽/圖)19年前,第一次到惠安山霞鎮山腰村楊思明家時,來自貴州的女孩陳富蘋驚呆了——石頭房又黑又舊,一邊已經垮塌,家中還有80多歲體弱多病的婆婆需要照顧。不過轉念一想,只要是和心愛的他一起生活,她願意克服任何困難。2001年,兒子出生,儘管夫婦倆需辛苦地打工養家,一家人依然很幸福,直到兒子7歲,楊思明出車禍離他們而去。本想跟著丈夫一起走的陳富蘋,看著年幼的兒子,咬咬牙下定決心:「只要有陽光雨露,小草就能長大,我不能放棄這個家。」
為愛 粗茶淡飯也甜
陳富蘋所說的老房子到底有多糟?4月29日上午,記者在她的帶領下,進入一棟堪稱「危房」的石頭房。石頭房並不大,未經裝修,不帶洗手間,一側屋頂已經垮塌。「本來我們住那間垮了的房間,後來搬到另一側,」她笑著用流利的閩南話說,「這個房間是我們的,隔壁是婆婆的。住進來後,我們簡單粉刷了一下,不然太黑了。」夫婦倆的房間牆上貼著不少明星海報,可想當年,房子雖破,兩人還是將房間布置得溫馨整潔。由於沒有洗手間,她需要到屋外的旱廁解決。「我們到井裡挑了水,倒在這裡。」她指了指大門旁用磚頭圍的「水缸」。
「在工廠打工認識他,2年後結婚,跟他到家裡。」說起1998年的往事,她有些害羞,「他長得高,外形也好,很疼我,對我百依百順。」每天,丈夫外出「打石頭」,她負責照顧體弱的婆婆,一有空就到服裝廠做工。雖然每天粗茶淡飯,還是很開心。2001年兒子出生,看著乖巧的兒子茁壯成長,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甜。
為兒 放棄輕生念頭
甜蜜的日子才持續了幾年,就被一場噩耗打碎了。
「他像平時那樣去打工,回家的路上出了車禍……」回憶起2008年丈夫走的那一天,眼淚瞬間從她的雙眼湧出,「我差點跟他去了。」當時,兒子還在讀小學一年級,她抱著哭泣的兒子,「跟著丈夫去」的念頭才慢慢變淡,「他還那麼小,如果我走了,他就成了孤兒,我不能走啊。」這時,懂事的兒子勸慰她:「媽媽,我長大了會孝順你,照顧你的。」
雖然決定與兒子相依為命,悲痛的她還是有一年多無法出門工作。「婆婆也很傷心,我在家照顧她,兩個人就互相安慰。」那時,一些村民議論紛紛,說她可能回貴州老家,她並未理會那些流言蜚語。直到家裡「無米下鍋」,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消沉下去,必須站起來撐起這個家。
為家 再苦再難都值
為了照顧好兒子和婆婆,她繼續到服裝廠打工。山腰村委會帶她到山霞鎮政府辦理了最低生活補貼,每月340元。老房子一天比一天破舊,一下雨就漏水,她便用丈夫去世時拿到的賠償金,加上親戚好友籌措來的錢,建了一棟二層民房。
如今,在她的新家,一樓有一個房間放著縫紉機和不少衣料,牆上則掛著丈夫的遺照,仿佛想讓丈夫看到自己努力工作的樣子。她說,3年前婆婆去世後,她將更多的時間用在打工上,「服裝廠老闆很照顧我,讓我拿點衣服到家裡專心做」。
由於資金短缺,房子尚未裝修,不過陳富蘋覺得很知足了。「平時在家,兒子會洗衣服、拖地、做飯,幫我做家務。」她滿臉笑容地說,16歲的兒子已長成身高1.75米的帥小夥,正在山霞中學讀初三,「雖然日子還是苦,每個月只能賺幾百元,但兒子孝順懂事,成績也不錯,回頭看看十幾年來走過的路,不管多艱難,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