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在這一年裡,人們的生活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健康的理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更為深刻。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開始轉變,大多數人已不僅僅在追求單純的「身體健康」。人們開始意識到擁有「健康能力」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項基本能力。健康能力聽來陌生,但實際上,它和學習能力、生活能力一樣,指代的是一種讓自己能夠保持更全面健康狀態的能力。在健康意識不斷加強的今天,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構建出屬於自己的健康能力?
健康,從平面到立體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也讓人從另一個側面開始認識到,健康對於生活的重要性。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這些以往一直被強調但常常被忽略的良好生活細節開始逐漸成為每個人的固定生活習慣。甚至還有數據顯示,約有38%的民眾開始意識到勤鍛鍊的重要性,並且將其作為自己的健康生活準則之一認真執行。
這種行為上的改變到底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
今年之前,每年換季時候的醫院兒科都會出現大量感冒患兒排隊等醫生看病的現象,可是最近,兒科診室比之以往要安靜了不少,前去求醫的人數有明顯減少。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顧申楓在接受看看新聞的採訪時表示,「今年兒科的患病情況總體是下降的,病人的數字大概是往年的50%左右。」顧申楓解釋道,之所以數字會下降,與今年大家習慣了佩戴口罩是非常相關的,「正確地戴好了口罩,減少了很多呼吸系統疾病的傳播。」
阿里健康網際網路醫院的數據顯示,最近3個月,在線問診中關於感冒發燒的諮詢量,較前3個月下降了78%。天貓平臺上,今年四、五月份關於感冒藥品的搜索量也比去年同期減少了約30%。
這種因為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而獲得的健康體驗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直觀感受,也是人們健康意識、健康能力有所提升的一種側面表現形式。疫情之後,人們對於健康的理解再度發生變化,它再也不是傳統概念中扁平的「不生病」概念,而是一種更加立體的、涉及到多個維度的表現。
今年年初,丁香醫生聯合飲食、運動、心理等生活方式領域APP,通過在線問卷、平臺數據分析的方式,從健康素養、飲食、運動、心理這些與生活高度相關的因素,對約7萬人次的健康狀況進行摸底和分析,最終發布《2020國民健康洞察報告》。該報告顯示,隨著人們對於健康這一理解的越發深入,健康觀念得到全面提升,心理健康被高度關注,「健康=擁有更高質量的生存狀態」開始成為共識。
多重維度,解讀健康能力讓自己擁有更高質量的生存狀態、擁抱美好生活是每個人的訴求,但如何將其化為現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或許會給你帶來答案。這一由上而下全面鋪開的行動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個人共同努力,作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個人不僅要幫助打造符合家庭特點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時更應該培養自己的健康能力,養成符合自身實際的健康生活理念和行為。那麼問題來了,健康能力到底是什麼?
所謂「健康能力」,其實可以理解為讓自己持續保持健康狀態的能力。人們應該從更廣泛的維度來綜合評估自己的健康能力狀況,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交健康、財務健康等等。
身體健康狀態:指的是擁有強健的體魄,積極預防未來重疾威脅,享受更多人生樂趣。每天堅持力所能及的運動舉措、多吃蔬菜水果、懂得一些基礎的急救措施……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就是構建身體健康的具象化體現。
心理健康狀態:指的是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可以較好地排解工作壓力、以良好的狀態來解決生活中問題……近年來隨著工作壓力生活節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心理健康能力的重要性。
社交健康狀態:強調的是能夠與他人建立良性的溝通交流,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與自己身邊的人保持良好的互動、願意為社會的公益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良好的社交健康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
財務健康能力:是指個體或家庭能夠擁有長遠家庭財務規劃和準備,不論是當下或是未來,當家庭成員面臨未知的健康威脅或突發事件時,家庭的財務狀況都能支持和承受。即使應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或者變化,依舊能讓生活保持在軌道上。
重視健康能力,讓生活更美好健康能力看似平平無奇,但它對於生活質量的提升卻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經歷了一系列公共健康問題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它的重要性,並開始培養自己的這種能力。
家住在廣州的新媒體從業者黃先生的故事相當有代表性。因為不想被貼上「油膩的中年人」的標籤,今年36歲的他非常注意身材管理。幾個月前,他因為小腿骨折而不得不請假在家休息。在家養病的一個月裡,他不僅沒有長胖,還在複查過程中被醫生表揚「恢復得很好」。「沒有骨頭湯,也沒有完全躺著不動,相比較傳統的護理概念,我的做法可能比較新潮。」在黃先生的日常食譜中,營養平衡是重點,考慮到因為不能劇烈運動,他在制定食譜時特地選擇了低油低鹽的方式,烹飪手段也多以蒸煮為主,此外,他還每天堅持進行上肢鍛鍊,讓身體的肌肉不至於因為行動不便而退化,「很多人說骨折要靜養、還得多吃點好的補一補,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你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合理的方案,否則一味大補,等傷病結束之後,可能又會多出其他問題來。」
「其實我一開始並不知道這些知識,」黃先生坦白地說,「但因為總是有一些不良案例在身邊發生,久而久之自己就產生了要去學一些正確的健康知識的念頭,沒想到自己竟然也用上了。」
積極的溝通、學習,抓住機會就向營養師學習應該吃什麼、向推拿醫生了解肌肉的走向和受傷後的科學回複方法,不斷為自己的健康加碼……今年34歲的黃先生雖說尚未成家,但相關的準備工作早已經做好,「很多人說健康這件事是看命,但我覺得,健康是一種能力。只要你肯學、願做,多與人交流,且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你也可以擁有讓自己放手去拼搏人生的健康能力」。
三步走,打造自己的健康能力在了解了健康能力對於生活的影響之後,很多人或許已經默默地在心裡開始給自己的健康能力打分,而更多的人可能想要問出這樣的問題——健康能力到底該如何培養?
實際上,開啟健康能力的構建並不難。首先,你需要升級健康認知,了解平衡多維度健康能力的重要性。在信息獲取極為便捷的今天,許多「健康謠言」被包裝成了科學知識的樣子進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之中,學會鑑別這些謠言對於健康能力的培養來說至關重要。當然,在培養健康能力之前,你也可以用客觀的眼光來審核一下自己各個維度健康能力的強弱,保持強勢、補足弱勢,有針對性地對需要加強的健康維度進行提升。
其次,你要認識到健康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你需要有長遠的陽光和規劃,也需要你花費時間、精力去實現。一蹴而就難於登天,一步一個腳印才是正道,在日常生活中堅持踐行力所能及的健康小舉措。可以從日常運動、飲食、心理這些方向出發。請一位健身教練來指點你的運動、使用控油壺控鹽勺來實現低油低鹽生活、多看一些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的書籍以促進積極心理狀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這些看似簡單的小習慣,就是改變你生活的關鍵點。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健康而有質量的生活的重要性,但總是囿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在真正邁向健康的道路上踟躕不前。一場疫情敲響了警鐘,讓潛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健康意識真正覺醒,以個人為原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健康能力對於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從現在開始,從每個小舉措開始,培養自己的健康能力,讓自己擁抱更高質量的美好生活。
作為值得信賴的長期夥伴,大都會人壽聚焦於健康保障的子品牌360Health,倡導人們升級健康認知,從日常舉措開始構建健康能力。
大都會人壽360Health,通過一站式健康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包含產品到增值服務到客戶體驗的完整解決方案。時刻協助和支持您與家人積極預防、了解和管理健康重大問題,為您提供共馭健康壽命之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