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報編輯的外交家角色研究

2020-12-13 人民網傳媒

摘要】:網絡化、數位化時代,高校學報「閉門辦刊」已不可能。學報編輯要充分發揮自己出色的社交協調能力,充當外交家的角色。編輯對內要努力協調各部門工作,保證學報按時按期出版;對外要與發行機構、營銷機構合作,及時將學報推向市場,爭強學報的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外交;學報編輯;數字出版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網絡化、數位化時代的到來使得出版產業迅速數位化,相對封閉的高校學報要想在數位化時代不斷深化的文化體制改革中抓住機遇,編輯要改變原來「閉門辦刊」的思維方式和「等靠要」的行為習慣,在學報編輯出版發行過程中充分發揮外交家的角色,協調編輯出版各環節的工作,保證學報的順利出版,並向營銷機構推廣、宣傳,做到「開門辦刊」,使學報在文化體制的改革中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一、學報的出版是集體勞動的結晶

高校學報的出版包括編輯收稿和初審稿件,專家審稿,主編定稿,文章的編輯、出版、發行等環節,編輯在此過程中要做好幾方面的溝通工作,第一,與作者、讀者交流,滿足作者和讀者合理的需求,培養其對學報的忠誠度;第二,協調各部門的工作,保證學報的正常出版;第三,與郵局等發行機構、網絡出版運營商等營銷機構合作,做好學報的發行、宣傳、推廣工作,提高學報的市場佔有率[1]。可以說,高校學報的順利出版是多方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凝集了大家的集體勞動,各環節能否順利進行取決於編輯的協調溝通能力。

此外,有條件的學報還可以與相關學院或者學術機構洽談合作,組織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提升學報和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數位化時代,高校學報編輯要能利用各種信息手段做好對內對外的聯絡工作以及學術信息交流工作,成為與業界、學界聯絡的「外交官」。「強調學報編輯的社交能力是由其工作性質決定的。學報作為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傳遞各學科研究信息的橋梁,本身就是一種交際工具。[2]」可以說,有良好外交能力的編輯才可能辦出高水平的學報,這已成為新時期辦好高水平學報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二、編輯外交家角色的體現

數字出版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行業分工越來越明顯,學科交叉和融合越來越強,高校學報編輯要想做好本職工作,就必須與相關行業或部門的人員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協作,在這過程中,出色的社交協調能力能夠保證學報各項工作的順利落實和實施[3],這種社交協調能力不僅體現在學報的編輯出版過程中,更體現在出版後的發行、營銷過程中。

(一)對內工作中的體現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中指出:「社會主義的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譯著者共同的工作,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關係」。從學報的辦刊實踐來看,編輯與作者的關係貫穿於學報出版的全過程,他們之間的優勢互補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良性互動,可以認為是刊物成功的黃金法則。如果作者不提供優秀的稿源,編輯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編輯沒有慧眼,作者再優秀的文章也會被淹沒在自由來稿的大海中。因此,編輯在文章初審時要能對各種身份的作者一視同仁,要對每篇來稿都持客觀、公正、平等的態度,並且及時處理稿件,將審稿結果及時告知作者,從而增加作者對學報的信任,培養潛在的作者群。稿件錄用後,編輯在對文章的編輯加工過程中要尊重作者的意見,對有異議的部分及時與作者商榷,切不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作者,從而偏離作者的寫作思想,造成編輯與作者之間的誤解或矛盾。

自由來稿通過初審以後,編輯要將文章送請專家審核。在這過程中,編輯首先要了解審稿專家的研究方向及最新研究成果,然後通過多種溝通方式邀請其擔任學報的審稿專家。編輯收到專家的審稿意見後要認真研讀專家的意見,有不懂或者有爭議的地方要及時向專家請教,編輯只有自己明白審稿意見的內容後才能將之反饋給作者,從而對作者修改文章提出指導性意見。當然,編輯在與審稿人交往的過程中可以不僅僅局限於審稿工作這一方面,如果編輯與審稿人在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有較多的共同點,雙方則很容易溝通,從而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4],甚至可能使他們成為學報的作者。

目前,大多數高校學報都有自己的網絡採編系統,編輯可以利用這種數位化的辦公條件和作者和審稿專家實時在線交流,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並將有用的信息運用到今後的辦刊過程中。

通過編輯和專家審核後的文章即將進入編輯加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編輯要與排版員、校對員等反覆溝通,經過「三審三校一通讀」的過程使文章達到「齊」「清」「定」的要求,最終將清樣送印刷廠印刷出版。實踐表明: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的編輯能夠明顯縮短文章的刊發周期,提高學報的運作效率。

此外,編輯在平時要與高校相關院系或者學術機構合作,參加他們主辦或者承辦的學術會議,與會期間與專家、學者交流,宣傳自己的學報或欄目。當然,有條件的學報也可以自行組織一些學術論壇,通過活動可以結交一批優秀的學者,培養他們成為學報的讀者或者作者,甚至可以聘請他們成為學報的審稿專家或者編委會成員,這樣的活動也有利於學報,欄目的策劃以及文章的組織,可以擴大學報的影響力。

(二)對外工作中的體現

首先,編輯要與發行機構、營銷機構洽談合作,及時將學報的內容呈現給讀者,供讀者閱讀或下載。網絡化、數位化時代,隨著數字終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可攜式終端如智慧型手機、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等的普及,人們的閱讀方式也因此發生了根本變化。學報要想生存與發展,關鍵在於讀者。因此,編輯要與發行機構和營銷機構保持良好溝通,使學報的紙質版本能及時到達讀者手中,電子版本能夠及時上傳到網絡出版運營商的資料庫系統中,供讀者下載。

其次,編輯要與同行專家交流,提升刊物及出版單位的社會影響力。高校學報編輯要利用參加高校學報研究會、科技期刊研究會以及編輯業務技能培訓等各種會議的機會與編輯同行交流與溝通,既可以與他人分享自身學報的辦刊經驗,也可以向他人請教編輯實務、學報運作過程中的困惑。此外,學報編輯也可以採用「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邀請辦刊成功的領導或者編輯經驗豐富的老師來學報傳授經驗,另一方面走出去向優秀學報的編輯請教,請他們傳道授業解惑,將他們的成功經驗用於自身學報的發展過程中,使學報獲得長足的發展。

最後,學報在市場競爭中能否佔有優勢,讀者的反應至關重要。編輯可以採用約談、電子郵件、電話訪談、讀者見面會等方式與讀者進行溝通與交流,從中傾聽讀者的需求,了解學報的學術水平、編輯質量以及未來需要改進的地方。通過這樣的交流,既可以根據讀者的需求進行欄目策劃,有針對性地組織稿源,提高學報的辦刊質量;又可以改進學報的形象,增加學報的親和力,獲得更多讀者的青睞,擴大學報的社會影響力。

當然,學術出版是無國界的,學術出版物對外開放也是大勢所趨。目前,國外三大科學文獻出版商Springer、Elsevier和Wiley都已經進入中國,對中國學術出版物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戰。為了擁有更多的學術新知,借鑑國外最新的學術觀念以及先進的學術研究手段和方法,編輯應充當學術外交的聯絡工作利用向國外作者約稿或者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機會,與國外的學術專家或同行交流與溝通,了解國外學術研究的新觀念、新方法[5],並將他們的最新成果引進到國內,提高本國學術出版物的學術質量。

三、結 語

網絡化、數位化時代,在高校學報編輯出版發行的全過程中,編輯要在其中發揮自己的主管能動作用,展現優秀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協調溝通能力,充當外交家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報的正常出版發行,縮短文章的出版周期,提高學報的辦刊質量,爭強學報的市場競爭力。

(周麗娟為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室主任,編輯,碩士; 章誠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部編輯,碩士)

 

參考文獻:

[1] 蘇振華,楊振和.科技期刊編輯角色面臨四個轉型[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0).

[2] 都媛.淺談學報編輯的社交能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1(1).

[3] 朱允,趙建萍,楊曉芳.數字出版時代學報編輯素質的變與不變[J].出版發行研究,2013(4).

[4] 宮福滿.科技期刊青年編輯人際交往空間的拓展[J].科技與出版,2013(9).

[5] 鄭東.學術編輯在學術發展中的角色定位及職崗效能[J].中州學刊,2008(5).

相關焦點

  • 【論文評議052】高校學報青年編輯如何握好手中的紅筆與藍筆
    【題名】高校學報青年編輯如何握好手中的紅筆與藍筆【摘要】
  • 高校學報成學術垃圾產生地 專家:應追求獨立性
    1977年,中國高校學報種類大概是150家,30年後的2007年,根據全國高校資料中心的統計,高校文科學報數量已達到1130多家。學術期刊數量的增長並沒有帶來質量的提高,甚至有學者提出,在精神產品方面,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產地,而學報可能就是最大的生產基地。
  • 中國高校學報發展面臨困境 體制化突破知易行難
    千家學報,幾家被識?  我國有1300多家社科學報,每年刊載論文不少於18萬篇,但除少數名校學報外,所刊載論文能夠產生重大影響的屈指可數。有相當數量的學報發表的文章幾乎不被引用和轉載,因而沒有什麼學術影響,以至於有「學報生產垃圾」之詬病。
  • 我校學報編輯部兩本期刊入選中國高校傑出•百佳•優秀科技期刊
    本網訊 日前,「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第22次年會在重慶召開,我校學報編輯部主編的《中國農業大學學報》入選 「2018年度中國高校百佳科技期刊」,《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英文刊入選「2018年度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其中《中國農業大學學報》是連續入選。
  • 破除高校學報潛規則需徹底改革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
    C刊的稀缺性與學術群體需求間矛盾突出由於人文社科研究的特殊性,以及受自身英文水平和研究方法的限制,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要在A&HCI和SSCI收錄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並非易事。20年前,教育部為了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專門委託南京大學研製CSSCI期刊目錄(即中文版的SSCI)。
  • 薦讀|清華大學學報主編仲偉民:不能正確地認識學報的歷史與傳統,是導致學報今天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清華學報》編輯出版人員的組成也體現了高校特點,富有創造性,突出表現為編輯部成員中既有教師,也有學生;教師可擔任中英文掌校、編輯,學生可兼任總編輯、中英文編輯和經理,這看上去不可思議,但效果卻非常之好。教師中先後任職者有楊恩湛、饒樞齡、高祖同、陳楨、戴元齡、王文顯、狄瑪、劉大鈞、吳景超、朱自清、吳宓等;學生中任職者有陳烈勳、陳達、楊振聲、浦薛鳳、梁思成。
  • 堅守學術精神須從最基本的編輯工作做起
    高校學報是高校定期出版的學術刊物,也是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教育和科研事業的蓬勃發展,高校學報編輯的整體學歷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不少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加入編輯隊伍,還有一些具有高級職稱的院系教師改行從事編輯工作。
  • 中國科學報:破除高校學報潛規則需徹底改革異化科研評價制度
    這種辦刊體制決定了高校學報主要是為主辦單位的師生發表論文服務的。這是高校學報區別於其他中文期刊的鮮明特徵。這種特徵也使得很多高校學報的辦刊相對比較封閉,而開放式辦刊是比較有可能辦出高質量期刊的。眾所周知,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期刊有助於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但是,這種功能的發揮及作用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 《心理學報》編委會試行「責任編輯」制
    新一屆的《心理學報》編委會自今年初組建以來,除了繼續奉行以往的辦刊宗旨——發表我國心理學家最新、最高學術水平的心理學科技論文,反映心理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外,還制訂了編委職責及編委會制度,特別強調了服務理念。   數十年來,《心理學報》實行了嚴格的審稿制度,這一制度雖然確保了《心理學報》稿件的高質量,但也使稿件的平均審稿周期長達半年或更久。
  • 學報史話 | 陳星老師訪談
    我是1985年到學報工作的,那時候學報的負責人是李立心老師,一年後,李立心老師退休了,換了孫霆老師做主任和主編。從1985年初來學報到1992年,這7年時間裡我的主要身份是助理編輯和編輯。1985年前,我們的學報還處在草創階段,各種選題安排、印刷質量、稿源等等都還比較粗糙。這也不能怪杭師大,其實全國的學報都普遍如此。「文革」剛結束不久,學報辦刊剛起步,粗糙也在所難免。
  • 武大同濟等高校學報被CSSCI降級,學術評價誰說了算?
    1月16日,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最新公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及集刊(2017-2018)目錄》(下文簡稱「目錄」)。此舉一出,立即引起學界爭議。一大導火索是新目錄中包括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在內的幾份高校學報從「C刊」降為「C擴」了。
  • 大學學報只收「雙一流」高校投稿引爭議!身份歧視or無奈之舉?
    眾所周知,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期刊是有助力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功能的。但是,這種功能的發揮及大小主要取決於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高校學報的編輯隊伍規模參差不齊,多的6-8人,少的3人左右,而高校學報是綜合性期刊,要服務來自眾多學科的稿件,編輯規模小的高校學報則顯然會力不從心,即使是編輯規模較大的高校學報,其力量也只是相對而言。
  • 外交學院
    外交學院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周恩來總理向外交人員提出的「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十六字方針作為校訓,把培養高層次外交外事人才作為辦學目標。培養思想好、專業基礎紮實、精通外語、知識面寬、實際工作能力和研究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學院提倡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刻苦嚴謹的學風,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
  • 上海交大學報編輯回憶修改江澤民能源論文經歷
    上海交大學報編輯回憶修改江澤民能源論文經歷 2008年04月08日 09:04 來源:新華網   那一夜,位於上海交大圖書館15樓的《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編輯部,在接近凌晨時仍然燈火通明。作為編輯部主任的龔漢忠和他的同事們,正面對著一篇特別的來稿。   這篇滿是圖表和注釋的長篇學術論文是編輯部郵箱裡剛剛收到的。它很快讓這份發行   量不過2000餘冊的學術刊物的編輯們陷入一片興奮。
  • 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工作的意見
    要充分認識高校社科學報的地位與作用。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是高等學校主辦的、刊登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論文的、高層次學術理論刊物,是高等學校教學科研工作和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與辦學模式的變化,有關高校要按照新聞出版總署的要求,進一步做好現有學報的調整工作,實現從數量增長為主向質量提高為主的轉變。要樹立特色化的發展理念,走特色化的發展道路。要精心選擇一些學校學術實力雄厚、辦刊基礎較好的學報,在教育部和高校大力支持下,爭取在三五年內創出一二十家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高水平的大刊名刊,以此帶動全國各高校學報整體質量的提高。
  • 學報主編李宗剛看望原特聘英文編輯李自修教授
    近日,在我校迎來建校70周年之際,山師學報主編李宗剛代表編輯部看望了學報原英文翻譯特聘編輯李自修教授,並送去了校慶紀念品,以感謝李自修教授在2004—2016年間擔任特聘英文編輯期間為山師學報發展作出的歷史貢獻。
  • 規範出版流程 提高學報質量
    如何在這些紛繁複雜的稿件中甄選出高質量的文章,取締關係稿、劣質稿,進而提升學報內容的學術質量,已成為眾多高校學報編輯部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筆者認為,高校學報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一所大學的校風校紀、文化活動及科研水平,是該校學術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相接軌的重要平臺。為了該平臺的持續健康發展,學報編輯部制定並出臺正規的出版流程即顯得尤為重要。
  • 經管學部編輯承辦的《管理科學學報(英文)》被Scopus資料庫收錄
    本站訊(通訊員 谷鑫)日前,《管理科學學報(英文)》(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andEngineering,JMSE)被Scopus資料庫收錄。《管理科學學報(英文)》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出版社和天津大學共同主辦,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編輯承辦的開放獲取英文學術期刊,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認定的管理科學A級重要期刊。
  • 訪談︱朱劍:回歸學術共同體是學術期刊及其編輯的最好選擇
    顯然,如何實現專業化、數位化和集約化以及建構高校學術期刊體系是這一方案設計的重點。這一方案得到了入選「名刊工程」多家學報的認可,2011年3月,由其中的17家學報聯合創辦的「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共10種在中國知網以開放獲取方式正式上線。
  • 侯中軍:1949年以來國內關於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外交關係研究綜論
    學界探討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外交的研究專著是在1990年以後開始出現的,這其中分為兩個類別,一類是通史性外交專著,另一類是分國別探討的中外關係史著作。進入2000年後,學界在通論性著作和雙邊關係史著作中都有新的論著出現,進一步擴展了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的外交關係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