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想上幼兒園。」「媽媽,你陪我一起去教室吧。」「為什麼要上學,媽媽你不想要我了嗎?」......
相信家長們在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時,都碰見過這些問題。
從遲遲不肯出家門口時的「抗議」,到入園時的大哭大鬧......也許家長都會覺得,孩子不喜歡上幼兒園,是不聽話,想要留在家裡玩的表現。
但其實背後,也許是孩子的「分離焦慮」導致的哦!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與親人分離從而表現出的不安、恐懼和戒備的反應。分離焦慮一般起源於6~8個月,高峰期會在14~18個月,之後情況會逐漸下降。
別看分離焦慮給家長帶來各種棘手的難題,它可是孩子情緒能力發展過程的一種重要能力,也是親子依戀關係建立下的必經階段。
這時候,家長不妨通過陪孩子讀相關的繪本,同時通過一些有趣的互動,引導孩子認識並緩解分離焦慮的反應。
▼
本期繪本趣讀,我們邀請到Grace媽媽,給我們分享一本和分離焦慮有關的繪本Owl Babies。
《繪本趣讀》| Owl Babies
本期分享嘉賓:Grace媽媽
Hi!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我是Grace媽媽。今天和大家一起來讀這本,廖彩杏書單中的經典繪本Owl Babies(貓頭鷹寶寶)。
讀故事之前,建議爸爸媽媽先從封面開始閱讀。除了關注封面上的圖畫,繪本的作、繪者和出版社信息,建議都可以作為一種拓展,介紹給孩子。
這本書推薦閱讀年齡是4-8歲,但是我認為只要是孩子準備踏足陌生的環境(幼兒園、小學等),都可以給孩子讀讀這個故事。
繪本解讀
故事主要講述三個不同年齡的貓頭鷹寶寶,當媽媽不在身邊時表現出的不同反應。最後在漆黑的森林裡勇敢等待,直到媽媽回來。
故事情節簡單,卻溫馨得讓人掉眼淚。作為親子共讀的啟蒙繪本再合適不過了。
故事中的三隻貓頭鷹寶寶,代表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故事裡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Suppose she got lost.」said Sarah.
「Or a for got her!」said Percy.
「I want my mommy!」said Bill.
「她可能迷路了」Sarah說。
「沒準是被狐狸抓住了!」Percy附和道。
「我要媽媽!」Bill嚷嚷道。
從簡單的對話中不難發現這三兄小貓頭鷹各自的性格,同時也代表著各年齡階段的孩子,面對分離的反應。
老大Sarah已經懂事,看起來很有主見,也很有號召力。
老二Percy雖然會有自己的想法,喜歡去猜想各種可能。
最小的Bill更像是兩歲以下的寶貝,對媽媽充滿著無限的依戀,分離焦慮表現也最明顯。
當然,媽媽最後也回來了。幾隻小貓頭鷹一邊喊著媽媽,一邊上躥下跳地走向媽媽。
這一幕實在非常暖萌,讓我一下子想起了每天下班走進家門時,孩子開心上前的樣子。而我也會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說一句:「寶貝,媽媽回來啦!」。
這也許是這個簡單溫馨的小故事想要傳達給我們的: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家長要學會在細節中,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幫助他們更勇敢去面對這種情緒。
繪本拓展
1、改編童謠
故事讀完了,家長不妨可以通過趣味童謠,陪孩子在唱唱跳跳中,重溫一遍內容。
下面這首有趣的童謠,家長可以按照「兩隻老虎」的曲調,陪孩子一起唱哦!
歌曲裡單詞「who」的發音,和故事裡貓頭鷹寶寶們的叫聲很接近。
這裡家長不妨根據下面的提示,換成其他動物的叫聲,如Penguin(企鵝),就把「Who」換成「Squawk」。
這樣只要一首歌曲,就可和孩子一起唱出各種不同動物的叫聲啦!
2、單詞遊戲
家長還可以利用可愛的貓頭鷹寶寶形象,通過提問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玩問答遊戲。
比如第一張家長可以提問,讓孩子指出:Which owl is short?(哪一隻貓頭鷹寶寶比較矮呢?)
在玩的過程中,不僅能鍛鍊孩子的反應能力,還可以認知單詞,了解反義詞的概念。
3、手工活動
除了通過兒歌和遊戲,家長還可以陪孩子一起動手做手工,比如用棕色的碎紙,拼貼出貓頭鷹的形象。
還可把顏料塗滿手掌(這個年齡段的小孩都喜歡這麼玩),然後在紙上留下掌印,添上五官,一隻生動的貓頭鷹就這樣完成啦!
讀完來自Grace媽媽的繪本分享,這些實用的閱讀技巧,你get√了嗎?
希望爸爸媽媽能藉助這個故事,不僅能幫助孩子緩解這種情緒,還能在共讀和拓展中,給孩子一種安全感。
家長別忘了告訴孩子,就算是短暫的分離,孩子也要勇敢面對,因為家長的愛和陪伴,從不曾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