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謝浩軍
翻開南開百年歷史書卷,可以讓人感受到近代中國教育的發展。創辦者愛國教育家嚴修、張伯苓以「教育救國」為宗旨,一心想為國家做貢獻。他們二人都有著不服氣的精神,這也成了南開的特點。愛國主義與民族情懷,孕育、構築了南開校園文化,成就了南開精神。周恩來總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更是激勵了一代代南開人。
為國而辦學
1904年,愛國教育家嚴修、張伯苓在天津共同創辦「私立中學堂」,就是南開學校的前身。而1919年,註定是風起雲湧的一年。國際上,一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上,西方不斷爭吵,重新瓜分利益,然而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代表沒有出席會議,拒絕籤字。中國因巴黎和會對於中日青島問題無法解決,進而爆發全國反日的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10月17日,愛國教育家嚴修、張伯苓本著「文以治國,理以強國,商以富國」的辦學宗旨創立的民辦南開大學開學,是南開系列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學校設文、理、商三科。新中國第一任總理周恩來,即為文科第一期學生,學號六十二。
此後,南開歷經坎坷,櫛風沐雨,不斷前進,如今已發展為包括大、中、小學不同層次的系列學校,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南開學校初創時僅有73名學生,而今,南開學子遍布大江南北和海外各地。一百年,從南開走出大批優秀的人民公僕和高素質的建設者,走出大批傑出的政治家、經濟學家、科學家、藝術家和文學大師,走出一批功蓋千秋的革命英烈。周恩來總理是南開的驕傲,他一往情深地說,「感謝母校對我的教育」,「我是愛南開的」。
艱難時期不斷拼搏
1937年8月,南開大學師生跋涉南遷,10月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組成長沙臨時大學,不久繼遷昆明,1938年4月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三校師生以「剛毅堅卓」的精神,生活越艱苦,讀書越勤奮,在鐵皮屋頂教室、簡陋的茅草房培養了一大批興業之才、治國之士、學術大師,預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創造了世界教育史的一個奇蹟。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再一次嚴重毀損南開大學校園建築,但學校再次憑藉南開精神站了起來。師生好像當年的西南聯大,在地震棚中學習,教學科研工作從未中斷。20世紀末,面對高等教育競爭加劇的挑戰,南開大學堅持"求精求強注重特色"的發展戰略,保持適度的辦學規模,師生員工戮力同心,躋身中國「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行列。
南開系列學校不斷壯大
目前,南開系列學校包括南開大學(含南開大學附屬小學、南開大學附屬中學)、天津市南開中學、天津市第二南開中學、重慶南開中學、自貢市蜀光中學、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天津市南開翔宇學校、天津市興南中學、重慶南開(融僑)中學九所系列學校,並成立了南開校友總會。這些學校都視張伯苓為第一任校長,用著統一的校歌、校訓、類似的校徽以及其他類似的識別,他們的學生有著共同的名字——「南開人」。
青島萊西南開學校,將是南開系列學校中色彩濃重的一筆。萊西市姜山鎮的青島萊西南開學校,佔地面積400餘畝,投資近10個億,是涵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及國際交流中心的一所現代化高端優質學校。
不斷奮力前行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作為南開校訓,它凝練了南開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品質,意指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備,與時俱進,每日每月都有新的變化。按照張伯苓的本意,是要「培養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惟公故能化私、化散,愛護團體,有為公犧牲之精神。「公」、「能」校訓作為南開教育的核心理念,一種人文底蘊、學脈淵源,積澱成為貫穿百年歷史、賦予學校長久創造力的精神力量,啟迪陶冶了成千上萬南開人。愛國愛群、化私為公體現了南開精神之魂。
南開具有開放意識,應時求新的價值觀念和與時俱進的自覺追求。「日新月異」的校訓,既體現在南開辦學、治學的宏觀思路上,也體現在南開傳道、育人的具體要求上。新中國的南開學校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各校在黨的領導下實行民主改革,開始了各自獨立辦學的進程,指導思想、教育方針、運行體制、實力規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革命的、科學的、朝氣蓬勃的精神傳承下來,播灑在南開人的心間。
南開建校後的一個世紀,始終與民族同呼吸,共命運,以頑強的毅力、卓然的智慧,篳路藍縷,鑄就了南開教育的人文魂魄——南開精神。對百年南開歷程的回眸與紀念,絕不僅是華燈流彩的慶典,更有對她成功經驗的總結和發掘,對她精神特質的傳承與弘揚。先哲的風範,前輩的心血,意蘊綿長的南開精神凝聚在百年時空之中,照耀著一代又一代的南開人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