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知舊事,激蕩百年續新篇」,歡迎收聽「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上海」系列微團課。從這今天開始,我們將要了解中國人民、上海人民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歷程。系列課程第十二講「『一·二八』淞滬抗戰」,為大家介紹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國挑起戰爭的歷史,1400公裡相隔的瀋陽與上海如何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以及中華兒女如何在炮火中堅毅扛起抗日大旗。
我們都知道,日本帝國主義在1931年蓄意製造了「九·一八」事變,而國民黨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全境淪陷,3000多萬同胞淪為亡國奴。「九·一八」事變的消息傳到上海,全市人民義憤填膺,要求反抗日本侵略,而上海學生在這場抗日救國運動中發揮了先鋒作用。
1931年12月6日,在黨的領導下,上海市54個團體組成的上海民眾反日救國聯合會成立。圖為上海民眾反日救國聯合會成立宣言。
最先舉行罷課、抗議日軍侵略行為的是東亞同文書院的中國學生;緊接著,復旦、交大、同濟等大學相繼宣布罷課,並組織宣傳隊到工廠、農村宣傳抗日救國。在全市學生抗日救國的運動中,三次赴南京請願是非常典型的事件。
1931年9月25日,復旦、交大、同濟、暨南等大學近4000名學生首次赴南京請願,迫使蔣介石出見請願學生,他們提出了集中兵力驅逐日軍出境、懲辦不力外交官等5項要求。面對學生的請願,蔣介石一再搪塞、迴避,在他軟硬兼施的脅迫下,學生被迫返回上海。
1931年11月,東三省淪陷,國民黨四大作出決議,要求蔣介石「迅速北上,保衛國土,收復失地」,蔣介石也裝腔作勢地表了態。11月24日,上海大學聯組織全市8000多名同學第二次赴南京請願,敦促蔣介石北上抗日,並要求他「當眾親書誓師詞」,最晚於12月1日親自率軍北上。蔣介石儘管被迫出來見了學生,但老調重彈,訓令學生回校安心讀書。學生反問蔣介石:「東三省大片國土淪於敵手,幾千萬同胞成了亡國奴,學生豈能安心?」蔣介石只得虛偽保證「三天內出兵東北」。
1932年1月10日,上海大中學聯和民眾反日會發起召開市民大會,追悼南京珍珠橋死難烈士,會後抬著楊桐恆烈士的棺木示威遊行。
請願學生剛回上海就聽說日軍大舉進攻錦州,擾亂天津,而國民政府在國際聯盟大會上提議「錦州中立,天津共管」,實際上是公然放棄對錦州和天津的主權。為此,北大學生組織了南下示威團舉行抗議,卻在南京遭到了殘暴鎮壓。為了聲援從北方南下的示威學生,上海學生第三次赴京,並首次打出了示威的旗幟。12月17日,上海2000餘學生和各地同學萬餘人舉行聯合大示威,聲討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揭露國民黨的不抵抗主義,呼籲民眾抗日救國。示威隊伍在《中央日報》社遭到了國民黨軍警的血腥鎮壓,死傷30餘人,被捕60餘人,上海的共青團員楊桐恆受傷後被推入秦淮河淹死。第二天凌晨,政府出動大批武裝軍警把示威學生押上列車,趕出了南京。
「一二·一七」慘案發生後,宋慶齡、魯迅等先後發表宣言和文章譴責政府的暴行。1936年1月10日,上海大中學聯和民眾反日會發起追悼「一二·一七」慘案和死難反帝戰士市民大會,會後,代表們抬著楊桐恆烈士的棺木示威遊行,路人不斷地加入遊行隊伍,人數多達萬人。正如宋慶齡先生所寫:「雖然今天當權的反動勢力在進行恐怖活動,中國千百萬真正的革命者並不放棄自己的責任……他們將加緊工作,朝著革命所樹立的目標勝利前進。」
接著,我們來了解「一·二八」淞滬抗戰。日本帝國主義在強佔我國東北後並沒有停手,為了轉移國際視線,迫使南京國民政府承認東北被強佔的既成事實並進一步壓制和取締抗日運動,日本軍部選擇上海作為「佯動作戰」的目標,並蓄意製造了日僧事件和三友實業社放火事件作為戰爭的導火索。
三友實業社毛巾廠是一家民族工業企業,它一方面在產品競爭中優於日資東華紗廠而遭到日商的嫉恨,另一方面它的愛國工人成立抗日救國會、組織抗日義勇軍,成為了日本海軍陸戰隊的眼中釘。1932年1月18日,日本特務在關東軍指使下,假裝成工人毆打在三友實業社廠外尋釁肇事的日蓮宗和尚,然後蓄意嫁禍於三友實業社的工人,並以此為藉口擴大事態。20日,幾十個日本浪人放火焚燒上海三友實業社總廠,又有上千日僑持木棍遊行。在這一連串的暴行之後,日本駐滬領事向上海市政府提出道歉、懲辦兇手、賠償、取締抗日運動等無理要求,但這不是目的本身,侵略者真正的目的是製造戰爭氣氛、加緊備戰、增調兵力。
日本領事於1月27日晚向上海市政府提出最後通牒,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很快復牒接受上述要求,還下令封閉了各界抗日救國辦事處。但侵略者顯然不會就此滿足,1月28日中午,日軍又提出中國駐軍必須撤出閘北的狂妄要求,沒等答覆就開始向閘北進攻。「一·二八」事變就這樣爆發了。
駐防京滬的第十九路軍,原本已奉命要調離上海,總指揮蔣光鼐和軍長蔡廷鍇激於民族義憤,毅然率部奮起抵抗;第五軍軍長張治中在蔣介石同意後,也率部從南京開到上海參加作戰。「一·二八」淞滬抗戰由此拉開大幕。
戰爭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月28日至3月1日是敵之進攻和我之防禦階段,3月1日至3月3日是我之退卻和敵之追擊階段。日軍追擊階段十分短暫是由其戰略所決定的,而中國軍隊始終沒有一個進攻階段,則主要由於當時「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影響,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幻想作祟,因此這次抗戰是不可能持久、徹底和全面的。中國軍隊被迫於1932年3月1日撤退,在英、美、法、意等國和國際聯盟的介入調停下,南京國民政府於5月5日籤訂了屈辱的《中日上海停戰及日方撤軍協定》,通稱《淞滬停戰協定》。
上海各界群眾踴躍捐款捐物,支持前線戰士。圖為女工為抗日將士趕製被服。
但「一·二八」淞滬抗戰讓中國人民看到了萬眾一心的力量。中國軍隊第一次直接衝破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全國人民和海外僑胞的支援下——特別是在上海各界民眾的援助和配合下——奮勇抗敵,日軍被迫三易主帥,四次增兵,海軍、陸軍相繼登場,在30多天的攻勢作戰中屢屢受挫。這是自甲午戰爭和「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對日本侵略者的重重一擊,中國軍民強烈的愛國信念和必死決心讓日本速戰速決的幻想破滅,同時也有力改變了民眾的懼日心理,增進了全民族團結救亡的共識。
「一·二八」淞滬抗戰開了中國局部抗戰的先河,在這之後,榆關抗戰、熱河抗戰、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和綏遠抗戰接踵而起,繪織了局部抗戰的璀璨畫圖。1937年七七事變和「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全面抗戰開始。歷史進程表明,「一·二八」淞滬抗戰為全國抗戰奏響了一曲悲壯的前奏曲。
最後,我們做一下總結。「九·一八」事變後,以三次赴南京請願為標誌,上海學生在上海人民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先鋒作用。1932年1月,以日僧事件和三友實業社放火事件為藉口,日軍進攻上海,中國軍隊衝破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人民支持下奮勇抗敵。「一·二八」淞滬抗戰開中國局部抗戰的先河,給侵略者以重重一擊,增進了全民族團結抗日救亡的共識。
在「一·二八」淞滬抗戰後,上海的抗日救亡運動會有怎樣的發展?敬請收聽下一講「『一二·九』運動與上海各界救國會」。
參考資料
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
2.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 餘子道:《一·二八淞滬抗戰》,上海人民出版社。
4.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在上海85年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5.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
文字 | 易潤秋 馬若般
圖片 | 參考資料
播音 | 李易涵
音頻剪輯 | 黃龍千
排版 | 劉婧萱
願以曉陽之光
暖人之心
弘復旦之精神
如旭日之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