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全職媽媽李紅的兒子上初中二年級,學校組織了暑假留學交換項目,去英國十幾天,費用近4萬元。
「雖然學費太貴我們也捨不得,但是他們班一半同學都報了,我家孩子也得去。」李紅說,她支持兒子參加這個項目,因為遊學路線是去英國名校參觀學習,不僅能開闊視野,還對英語口語有所幫助。
今年暑假,她還為兒子安排了3門「一對一」補習班。「我也很心疼孩子,但是我對學習這件事一點不敢怠慢,多花點錢沒問題,但是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
無獨有偶,據杭州當地媒體報導,一名六年級小學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英國遊學活動,這是他第一次出國。家長表示這次是「被逼急了」,「現在才知道,兒子小學6年,全班竟然只有他一個人沒出過國。」
在微博上,「全班只有兒子沒出過國」成了熱搜話題。
在鄭州一家輔導機構,另一位家長王女士聽老師介紹了一圈暑期課程。「我們這邊一對一的授課效果最好,1小時280元,報200個課時1小時260(元)。」這位老師說,「您的孩子現在已經比別人落後很多了,這個暑假他一定要補課趕進度。」
王女士的兒子在私立中學就讀,在班裡能考到第五名,但在這位輔導機構老師口中,這樣的成績在鄭州「一抓一大把」。
王女士聽完輔導老師的話開始焦慮,但是當天並沒有給孩子報補習班,原因一方面是知道孩子討厭上補習班,另一方面是價格一時無法接受。
「現在的補習班太貴了,萬一孩子沒學到什麼就是在浪費錢,但是俗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我回去和他爸商量一下。」王女士說。
「再窮不能窮教育」道出了許多家長的心態。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供給。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走訪中發現,市面上的輔導班五花八門,大致分類有補習班、興趣班和遊學夏令營等。上課形式也令人眼花繚亂,有大班課、小班課和「一對一」授課等方式。
而補習班和興趣班的價位也是天差地別,在鄭州,價格低的號稱僅需1元就可學習整個暑期課程,價格高的1小時500元不止。遊學夏令營花費更高,鄭州某私立中學的20天遊學交換夏令營,需要39800元。
如此「天價」,真的有人埋單嗎?
為了孩子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和財力的家長不在少數,目的都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既然「別人家的孩子」都在補習,就要努力創造各種機會,讓自家孩子得到同等的教育資源。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了解到,學生和家長選擇報補習班的原因有三個:
一是教育資源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大多在城內重點學校,而大多數農村教育資源貧乏,一些學生希望從校外獲得補充。
二是考試制度的不完善。為了適應一些中學入學考試「超綱」要求,學生不得不參加校外補習班。學校授課的速度往往取決於班級裡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這就使得一些學生需要額外輔導,而成績優異的學生則通過校外補習進一步提高成績。甚至有學生需要通過輔導班提前學習高年級的知識,以在考試中佔得先機。
三是提升素質的需求。素質教育時期,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很多家庭希望通過課外輔導班來提高孩子素質。
2018年農曆新年剛過,教育部等四部門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聚焦6類不規範行為,要求停辦或整頓有安全隱患、無證無照、有照無證的教育培訓機構,糾正培訓機構具有應試導向的學科類培訓,禁止培訓機構組織競賽並與招生入學掛鈎等。
但是暑假補課市場的「繁榮」,與現實需求量大有關,政府在減負,家庭卻在增負。此種情況下,一些輔導機構的價格飆升,但只重宣傳,教學質量存在「泡沫」。針對這種現象,河南大學教師馬翠軒認為,輔導班興起:一是跟現行的「分數決定命運」現狀有關,以分數為唯一標準的中高考更成為家長心中痛點;二是跟教學機制有關,寒暑假長達三四個月,家長要工作難以照顧孩子。「其存在有一定合理性,但政府應加強監管其辦學質量和收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