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變下流——性焦慮

2021-02-18 曹醫生心理工作室

坐在諮詢室的是一位妙齡少女,讓我聯想到青春靚麗,風華正茂等字眼。她叫小文,正滿臉焦慮地望著我,似乎渴望我將她的煩惱一把抓去。

她馬上要進入高一的學習,開學前半個月突然感到強烈恐懼,害怕開學,害怕讀書。

「一想到要開學讀書了,我就焦慮不安,不能吃不能睡,這幾天看到食物就想吐,只能喝點淡湯,晚上翻來覆去,迷迷糊糊,最多睡三、四個小時。在醫院看病,精神科醫生開了百憂解和安眠藥,吃了幾天無效,又擔心藥物影響大腦,所以我強烈要求媽媽帶我看心理醫生。」小文急急地說。

「你自己認為,出現這種情況最可能是什麼原因?」我溫和地看著她,輕聲問。

「初三畢業前兩個月,有一天晚上在家緊張地複習功課,感覺很累了,看一下時鐘才十一點,離平時睡覺還差一小時,我打開電腦,想放鬆十分鐘再繼續學,不知咋回事,一副裸體男女接吻的畫面赫然出現在電腦屏幕中央,我連忙關掉電腦,但來不及了,這幅畫一下定格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當晚就失眠了。考試前兩個月,我拼命和這畫作鬥爭,強迫自己學習,感覺很累,似乎隨時都有崩潰的可能。在極度焦慮狀態下我參加考試,成績不理想,留在本校讀高中,但我已經不在乎成績了,我只需要把那個可怕的畫面從大腦中趕走。假期裡,和父母去新疆旅遊回來後,情緒似乎平靜了,那個畫面也若隱若現,不影響生活。」小文眉頭緊鎖,憂慮地望著我。

「媽媽提醒我,只有半個月就開學了。我一下子回想起在學校那兩個月痛苦難耐的日子,那可怕的畫面又鑽進了腦海裡,我害怕極了,難道要讓我重複那幾近崩潰的感覺。」小文急急地述說,不時抬眼看我一眼。

「畢業考試前,你被一副性的畫像刺激,你希望自己全心全意搞好複習,但那畫面頑固地浮現在腦海裡,讓你不能專心,你拼命壓抑它,然而又壓抑不了,於是感覺焦慮,幾乎精神崩潰,是嗎?」我輕聲問。

「是的,那感覺太可怕,我怕一回到學校,又出現那感覺。現在那畫面已經揮之不去了。我正準備吃飯,那幅畫一浮現,馬上噁心想吐,只能強迫喝點淡湯。睡在床上,那畫面更是清晰逼真,我不得不半小時就起床走動一下,擺脫畫像的控制。「小文的焦慮溢於言表,眼睛因恐懼而發光。

「爸媽知道你的情況嗎?他們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

「爸媽都是醫生,媽媽說青春期有性的想像很正常,不在意它,它就慢慢消失了,可我做不到不在意它。精神科醫生也說這種情況在中學生中很普遍,吃一點抗焦慮的藥,一段時間就會好。可事實上吃藥後越來越嚴重了,我真不知該怎麼辦?」

「你和好朋友談過這件事嗎,他們是怎麼認為的?「

小文嘆口氣,「我不敢和同學說,在網上我和陌生人聊天說這件事,他們說這是青春期性能量高的一種表現,越是控制它,焦慮越嚴重,唯一的辦法是接受它。」

「喔,媽媽,精神科醫生,網友都說這種情況很正常,不要刻意控制它,今天我這個心理醫生同樣告訴你,你的性幻想很正常,青春期學生百分之九十會有程度不同的這種感覺。而百分之十沒有這種感覺的人或是因為他們遲鈍,或是體內性激素偏低,是他們不正常。你聽了作何感想?」我平靜地說。

「是嗎,沒有這種感覺的人反而不正常,我好像放鬆了一點。只是怎麼從未聽別人說過這樣的事呢?但是別人就是有,也不會有我這麼強烈呀,我吃不好睡不好,根本無法正常生活,高中後又怎能面對緊張的學習呢?」她的臉上閃現出憂慮的表情。

「我也很奇怪,為何你的性幻想會這麼強烈,以至於影響生活和學習?「

「我和別人不同,我很純潔,我和男同學除了學習接觸要講話,平時基本不來往。我不喜歡性的畫面,那畫面讓我噁心,一出現我就要趕它走。我很後悔初二時做的一件事,短遍小說中關於性的描述,我鬼使神差看了好幾遍,有一個多月我都忘不了那種感覺。從那以後,我就決心避免一切與性有關的事情。」她用手揮了一下,似乎要把與性有關的事從腦中揮掉。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你平時拼命壓抑正常的性幻想,一旦稍微放鬆警惕,性幻想就乘虛而入,頑固佔據腦海,揮之不去。」我望著她,微笑說:「你想與你體內高漲的性激素作鬥爭,你註定失敗。「

「我是在與體內的性激素作鬥爭,很新鮮。我從沒這樣想過。你的意思是別無他法,只能把它當作正常接受。如果它不影響我的學習,我也就算了,可問題是它讓我無法安心讀書,高中的學習非常緊張,我無法一心二用,怎麼辦呢?」她無奈地說。

「今天的諮詢時間快到了,一次我們不可能探討太多問題,這一次交流我希望你認識到青春期性幻想很正常,越是壓抑越是強烈。離開學還有一個星期,你每隔一天來一次,我們再作深入溝通,好嗎?每次結束我都會布置作業,今天的作業是你期望的高中生活是什麼樣。把它寫下來,後天帶過來一起討論。好,再見!」

望著小文遠去的背影,我想,她的性焦慮之所以如此嚴重,就是她不允許自己有性幻想,把性當成羞恥,這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經常聽人說九零後的學生如何性開放,其實很多只是表面的開放,集體潛意識中性的羞恥感仍在控制著很多青少年。

小文帶來了她的作業,也帶來了她的開心,她說:「前天走之前,大腦亂糟糟的,並不認為諮詢有效果,還在想,我是不是要再來。回家後,竟然胃口大開,吃了三大碗飯,晚上安安穩穩地睡了一覺,第二天神清氣爽,跟同學去看了一場電影,晚上做你布置的作業時又開始焦慮,不過不太嚴重,能控制。」

「你是怎麼做到的?」我帶著好奇問。

「我不知道,」小文有點茫然,「就這樣自然做到了,我沒有刻意去做什麼。」

「當你知道性幻想是自然現象,沒必要刻意控制它,你就感覺輕鬆了,是嗎?」

「是的,這麼多人都說這種性感覺是正常的,我又何必在乎它呢?不過我仍然擔心,這種輕鬆狀態能持續多久。給,這是我的作業,你看看。」小文輕鬆的表現和上次形成鮮明對比。小文在作業裡寫道:期望高中階段能專心致志的學習,不被胡思亂想控制,不早戀,成績好。

「你以前有過心無雜念的時候嗎?」

「我在小學階段心無雜念,學習很輕鬆,從初二開始雜念就特別多,我很希望自己成績好,能專心學習,初中對自己嚴格得近乎苛刻。期中期末考試前,我都會學習到十二點。我特別希望高中階段不被胡思亂想控制,努力學習,考一個好大學。我爸媽都是醫科大學的高級醫生,我不能讓他們沒面子。」小文把後一句加重了語氣。

「你的雜念主要是些什麼內容?在什麼情況下,你能控制自己的雜念,在什麼情況下,你就無法控制?「我關切地問。

小文臉紅了一下,「唉,說出來不好意思,我的雜念大部分與性有關,有時候男同學一句話,一個眼神就會讓我聯想到愛和性,有時一幻想就是一個多小時,我需要經常與這種雜念作鬥爭。沒有考試壓力時,控制比較容易,每當期末考試,我就過得非常辛苦,又要控制雜念又要專心學習,經常極度焦慮,睡覺吃飯都會受影響。」小文的表情又開始顯出不安。

「以你的經驗,在高中階段怎樣做,就能專心致志呢?」

「這是我最擔心的事。以我初中的經驗,我根本無法自控,除非我不在乎名次,不在乎分數,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感覺來學習,但這又可能嗎?」小文很無奈。

「當你根據自己的感覺來調節學習進度,不在乎分數和名次,你受雜念的幹擾就小,是嗎?」

「是的,我有讀書的天賦,語文英語我可以自學不需要老師教,數理化只要不要求前幾名,我都能學得輕鬆。假設我們國家高中像美國高中那麼自由,不給壓力,我會活得很輕鬆。」小文嚮往地說。

「是誰壓著你非得考前幾名,父母嗎?」

「我爸媽原來對我學習要求很嚴格,這幾年看我每次期末考試都焦慮不安,吃不好睡不好,就不再要求了,反而安慰我,考不好沒關係。可我自己不願服輸呀。」

「杭州有個特級教師,退休十年,年年春節很多學生去看望他,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在社會有成就的人,在學校的成績大多在十名左右。於是他研究這個現象,後來寫了一篇文章在教育報上,題目就叫'第十名現象'。這篇文章在全國教育界引起大討論,大家最後都認可他的觀點。你認為為何有成就的人反而是學校成績十名左右的學生?」

「是嗎,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也許是因為這些學生不在乎名次,有大量時間放在綜合素質的培養上,所以適應社會。」

「你很聰明。一天到晚想著考高分的人,精神緊張,意識焦慮,不自覺地禁錮了自己的創造力,想像力,思維能力。生命能量長期受到壓抑,最後成為高分低能的文弱書生。你再看西方那些科學家、偉人的傳記就知道,他們在中小學時成績不好,甚至顯得愚笨,他們不在乎,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想像力,從而成就偉大的事業。」

「我喜歡看偉人傳記,我知道愛迪生、愛因斯坦、牛頓、達文西、達爾文等很多名垂千史的偉人中小學時成績不好。真奇怪,我以前怎麼就從沒聯想到自己呢。我拼命考高分,得名次,就是要成為高分低能的無用之人嗎?「她啞然一笑。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的高考是全世界最難的,這些千難萬難考進大學的學生,大學畢業時的能力比西方國家大學生能力相差很遠,很多國家不承認中國大學文憑。中國學生十多年來死記硬背的那些知識不能轉化為能力,甚至僵化到阻礙能力的發展。你願意重蹈覆轍嗎?」我直視她的眼睛問。

沉默,小文在沉思。

「這個問題我以前從未想過,我得好好思考思考。假設追求分數和名次,反而禁錮創造力、想像力,反而阻礙今後能力的發揮。我就得三思是否值得這樣做。」

「今天交流了這麼久,你對自己有什麼新的認識?」

「我的思緒很亂,一下無法理清,我回去再好好考慮,寫一封郵件給你吧。」

「好,再見。「小文站起來告別,臉上少了焦慮,多了思考。

第三天晚上,收到小文的郵件,她說:對不起,我今天失約了。我已經叫媽媽打電話取消了預約。今天白天我和初中幾個同學爬山了,在山上,我們一起討論第十名現象,後來我們達成共識,中國的應試教育已經到禁錮人性的程度了,它只能培養缺乏創造力的無能之輩,我們這些生長在全球一體化,信息商品社會的九零後,應該敢於否定傳統,走一條適合自己個性的道路。謝謝你,醫生,我認為我不必再來了,困惑已經解除,我能夠輕鬆面對高中時候的生活了。

小文真是聰明,悟性也高,這幾年心理諮詢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女孩子的智商越來越高了,其領悟力令我們成人汗顏,怪不得高考狀元女生佔了一半多。小文說她的問題解決了,不需要再來,但我知道,她一定還會來的。她太敏感,暗示性高,在學校那種高壓環境裡,她的人生感悟抵禦不了多久。她仍然會考試焦慮,雜念叢生。

開學第十天,小文打電話預約,下午放學直接從學校來到諮詢室。她臉上的焦慮更甚於第一次。

「醫生,我又出現了新問題,這幾天我總是控制不住去看男生的下體。上周體育課,年輕的男體育老師穿著緊身體操服教我們健美操,我一下注意到他的下體,當時臉就紅了。從那天開始,遇到每個男生我都忍不住偷看,其實我不是想看,而是擔心一看到他們那樣就會引發我痛苦的聯想。放學回家路上,連小孩老人我都會忍不住偷看,老天為何要懲罰我呀,我實在不想這樣呀。」小文痛苦地哭起來。

「你在誘發因素的影響下,不由自主地看男性下體,你認為自己不該有這種行為,拼命控制,可越控制,那種衝動就越強烈,這件事讓你痛苦不堪,是嗎?」我關切地望著她,輕聲問。

「是的,我怎麼就那麼下流呢,我觀察其他女同學,她們都沒這種衝動,她們和男同學打打鬧鬧,顯得很輕鬆。這樣的高中生活該怎麼過呀?我還以為自己一切都沒問題了,不需要再找你了。」她停了下來,靜靜地流淚。

「我理解你,你現在正被一個'瘋狂的念頭'所控制,這個念頭就是'我總是偷看男性下體,我是個下流女生'。告訴我,這個'瘋狂的念頭'在一天中哪個時候對你的控制要小一些呢?」

她想了一下,「午間休息和晚飯後的時間,我比較平靜。我們在教室午休,男同學走來走去影響也不大。數學課時特別強烈,因為數學老師和體育老師的身材有點像。」

「當你休息比較放鬆的時候,這個'瘋狂的念頭'對你的控制就小,對嗎?被這個'瘋狂的念頭'控制後,哪一天你過得最輕鬆?」每當我說「瘋狂的念頭」這個字眼時,我就加重語氣,我暗示小文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你只不過被一個念頭控制而已。

「前天我覺得比較輕鬆,開學後我們進行了一次摸底考試,前天公布結果,我竟然考了班級第三名,全校大會表揚,那天心情愉快,那個'瘋狂的念頭'就不嚴重。」小文學我把這種感覺稱為「瘋狂的念頭」。

「每當你心情愉快,精神放鬆時,你就不會被'瘋狂的念頭'控制,是嗎?」我微笑地說。

「是的,我並沒有時時刻刻被'瘋狂的念頭'控制。」小文顯得平靜一些。

「你經歷了幾次強烈的焦慮,假設不焦慮為0分,最嚴重時焦慮為10分,你認為現在的焦慮是幾分?」我使用焦點解決短期諮詢中的量化。

她想了一下,「喔,大概7分吧,應該是6到7分之間。」

「啊,太棒了,你做了什麼使你的焦慮控制在6到7分之間呢?」我充滿好奇地問。

「我不知道,」小文似乎有點茫然,「也許是我知道性幻想、性焦慮在青春期非常普遍,時間長了,就會慢慢淡化的緣故。」

我欣慰地說:「你很有悟性,我非常佩服你的理解力。你因為一個誘因引發性焦慮,你很不喜歡這種感覺,拼命壓抑它,而這種感覺、這個'瘋狂的念頭'就像彈簧,你壓得越厲害,反彈力越強,當你明白這種性焦慮是青春期普遍現象時,你就不過分壓抑了,焦慮自然就減輕了。」

小文舒了一口氣,「我似乎平靜下來了,我不過是被一個'瘋狂的念頭'控制而已,我並不壞也不下流,性焦慮在青春期很普遍。可是醫生,在你這裡我能夠想明白,能夠平靜下來,可是一到學校,我就會身不由己被它控制。我該怎麼做呢?」她懇切地望著我。

「想一想前天,當你沒被'瘋狂的念頭'控制的時候,你在想什麼,做什麼,或感覺什麼?」我提醒她。

「前天課間操,學校表揚了班級考試前三名的同學,我心裡特高興,獎勵自己放鬆一下,上課時沒有強迫自己認真聽課,下課和女同學打打鬧鬧,午休和晚上我看新出的《文摘》雜誌,整整一天那種'瘋狂的念頭'都很弱,都不需要特別控制。」

「那麼以你的經驗,在學校怎樣做,你就不會完全被那『瘋狂的念頭'控制?」

她沉吟一會:「讓自己心情好就不會被它控制,可老師不會天天表揚我呀。對,不表揚我也可以自己讓自己開心,下課和女同學笑鬧,課餘看自己喜歡的書,上課嘛,能聽多少就多少,偶爾胡思亂想一下也沒關係。」小文平靜下來,「醫生,我知道我該怎麼做了。我不可能完全不被那'瘋狂的念頭'控制,但我起碼可以通過自我放鬆來緩解那種焦慮。」

「我們交談了這麼久,對今天的交談有沒有新的認識?」這是我結束時一般會問的話。

「這段時間我被一個'瘋狂的念頭'控制,這個念頭就是:我忍不住看男性下身,我是下流的。我明白這其實就是青春期性焦慮,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雖然以後這個'瘋狂的念頭'不會馬上去掉,但我可以通過精神放鬆,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來緩和焦慮。」她停頓一會,轉換一種語氣說:「學習是人一輩子的事,我有自學的天賦,中學階段我完全可以放鬆對學習的要求,多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比如晚上看自己喜歡的書,周末去打球爬山。我決定不再盲目壓制自己的生命能量,探尋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握著小文嬌嫩的小手,看著她白裡透紅的清秀面容,我在心裡祝福:青春,走好!

小文斷斷續續發來一些郵件,報告她的感覺和感悟。我把我的欣慰之情通過附件一次次傳遞給她。

兩個月後,小文再次來到諮詢室,一進門就急急地說:「醫生,這半個月又出現了新問題,我怎麼調節也調節不過來,我又吃不好睡不好了。我心裡明白這也是一種性焦慮,不要在意它,慢慢會緩解的。可我做不到,我完全被它控制住了。"

我沒說話,用信任的眼光靜靜地看著她。

「這個月我們換了一個年輕的班主任,高高瘦瘦的,喉結特別明顯。他經常把我的作文當範文在班上讀,上課時總是向我投來鼓勵的眼神,我能感覺他很欣賞我。我坐第二排,上課看黑板時,總是看到老師一上一下滾動的喉結。我們英語老師,數學老師,生物老師都是男老師,以前我沒注意過他們的喉結,自從注意到班主任老師的喉結後,這幾個老師的喉結也不由自主的注意了。」她停了一下,定定神:「剛開始我還能自控,我不停地告訴自己,這是一種性焦慮,不在意它,它會慢慢消失的。問題是,我無法脫離這個環境,我必須天天面對老師的喉結,情況越來越嚴重,班上男同學的喉結我也注意上了。」

她抬頭看我一眼,眉頭緊鎖,表情迷茫,「我不會像上次注意男性下體那樣認為自己下流,但這一上一下的喉結在我大腦中定格了,閉上眼睛也是它,連喜歡看的雜誌也看不下去了。你說該怎麼辦,醫生,快幫我想想辦法吧。」小文焦慮地看著我,仿佛我有靈丹妙藥似的。

「你因為注意到班主任老師的喉結,繼而泛化到注意所有男性的喉結,你知道這是一種性焦慮,你並不羞恥。只是這個畫面定格在你腦海中,你很不喜歡這種感覺,你想把它趕走,但它偏不走,於是你很焦慮,是嗎?」我理解地說。

她點點頭,「是的,我不喜歡這個感覺,它讓我日夜不安,我希望自己心情平靜,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很高興,你沒有因為這件事而責怪自己下流,你明顯成熟了。你知道青春期的性幻想無處不在,它總會在不經意間撥動少男少女的心,你沒有像前幾次一樣感覺自己要崩潰,你真的成熟了。」我欣慰地看著她。

「我確實沒有羞恥感,我只是奇怪,這些莫名其妙的感覺為何總是糾纏我。我對生活要求不高,我已經不在乎名次了,我只希望靜下心來做自己想做的事。而老天似乎總是和我作對,讓我不得安寧。」她的口氣很是無奈。

「你嘗試過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她不好意思地笑笑,「我想起書上介紹過的脫敏療法,暴露療法,晚上在家讓爸爸坐在前面,連續半小時看他的喉結。我又從電腦上下載一張喉結的圖片,每天不眨眼地盯著它,但這樣沒效果。喉結的影像依然揮之不去。」

「你知道為何佛教流行的地方要造佛像嗎?那是為那裡修行的人造的。修行的人每天面對佛像,時間長了,睜眼是佛,閉眼是佛,連自己的言行都與佛一樣,那就說明修行到家了。你好像也在對著喉結修行,這喉結的影像不就定格在你腦海中了嗎?」我臉上帶著微笑,心裡也在笑她對著喉結修行。

「是嗎?呵喲,我還以為自己在做脫敏治療呢。真有點聰明反被聰明誤。不過現在已經如此了,我該怎麼辦呢?」

「有例外嗎?什麼時候你的這種感覺就沒那麼讓你焦慮?」

「周末,去打球遊泳爬山的時候。這種'瘋狂的圖像'對我的控制就小很多,還有課間操,體育課,音樂課時也不明顯。」小文說「瘋狂的圖像」五個字讓我欣慰地笑了,這個聰明的女孩。

「也就是說當你身體活動起來時,'瘋狂的圖像'就不能控制你。」

「是的,我不能安靜,一靜下來'瘋狂的圖像'就揮之不去,連雜誌都無法看。「

「當雜誌都無法看時,你會做什麼?」

「在學校上課,我就低著頭在本子上畫小人畫。晚上在家,我就一會兒上網聊天,一會兒跳繩,一會兒唱歌。爸媽都跟著我焦慮不安,他們把上次剩下來的抗憂鬱藥和安眠藥拿出來,強迫我吃。吃了兩天,我堅決不再吃,我知道不能依賴藥物,我要靠意志戰勝它。」

小文臉上閃現出堅毅的表情。

「你感覺一下'瘋狂的圖像』有沒有可能哪一天會自動消失,如果有,需要多久?」

「我不相信它會自動消失,我擔心它一輩子跟著我,我很害怕。請你告訴我有什麼方法可以消滅它。」

「如果這個問題一輩子好不了,圖像一輩子跟著你,你會一輩子這樣生活嗎?「

「我不知道,」小文茫然地回答,沉默了一會,「是呀,假設這個圖像一輩子跟著我,我就這樣一輩子生活嗎?我還想將來寫一本長篇小說呢,我還想全世界旅遊呢,不能!我必須改變!」

「你準備怎樣做呢?「

她沉吟一會,「如果這個問題一輩子也消失不了,我就選擇走文藝這條路,學樂器,學跳舞,或學聲樂。我對音樂有感悟力,一旦唱起來跳起來,這'瘋狂的圖像'就控制不了我。考音樂學院文化分數要求不高,我上課就是低著頭畫畫,晚上不做作業也能達到要求。對,條條大路通羅馬,就算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我也可以活得精彩。」小文臉上第一次顯出開心的表情。

「如果一定要說這個問題有什麼好處,那它的好處是什麼?」

「好處?好處就是讓我明白,人生的路千條萬條,不要一條道走到黑,一條不通,走另一條。」

「你好像不為這個問題擔心了,你想想,這個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是什麼呢?"

」新的問題?我的問題會層出不窮嗎?」她似乎對我的話有點不高興,停頓一會,若有所思地說:「我這個年齡的問題一方面是性焦慮,一方面是學習焦慮,我已經決定不再為學習焦慮,你的意思是我還可能出現性方面的問題?如果天意如此,我照單全收,沒有跨不過去的坎,實在過不去,我還可以來找你呀!我的問題不是來一次解決一次嗎。」小文的臉開朗起來。

「說說對今天的交談有什麼新的認識?」望著她青春洋溢的臉我欣慰地問。

「我今天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到人生的路千條萬條,一條走不通,就選擇另一條,放棄有時候也是一種智慧。謝謝你,醫生,今天收穫很大,我會用郵件跟您匯報情況的。」

小文走了,步履輕鬆。我知道,對這個過度敏感,聰慧的女生來說,前面的路還很長很長。

小文用郵件斷斷續續和我聯繫。假期她從西藏給我發了一封長信,她說和五個同學結伴去西藏旅遊,在奇妙的大自然中,心胸開闊,雜念全消,很為以前一些卑瑣的念頭好笑。她說自從不和那個「瘋狂的圖像」鬥爭後,圖像不知什麼時候消失了。具體以後是準備考綜合大學還是藝術院校,現在沒做決定。但不管今後的路千難萬難,她都作好了心理準備去勇敢面對。

我回了一封長長的信祝福她。

校對:陶(女)

相關焦點

  • 下流社會:一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也許我們未曾觸及「下流人」的邊緣?(附PDF)
    我是在高中的時候看的這本書,當時看到某一本雜誌有推薦這本書,覺得新奇,居然有人說日本社會向下流動,淪落為「下流社會」,於是便找了這本書閱讀。近期看到有小夥伴提到這本書,才終於在最近忙裡偷閒地重新閱讀了一遍。 開篇需要明確的是,這裡所指「下流化」,指的是社會階層向下流動,而非中文語境中與道德含義相關涉的內容。
  • 閱讀《下流社會》
    小黃同學此篇為《下流社會》的讀後感。這樣的讀後有點出乎我的意外了,有點像家長和孩子間的代溝出現了。小黃同學說,對三浦展居高臨下的精英口吻頗感不舒服,對書中所描寫的下流階層標準感到處處被說中。說實話,小朱老師讀到這樣的讀後感,瞬間感到事與願違了。我的初衷是想讓同學們多讀書、多思考、多奮鬥啊。
  • 《下流社會》:我們都是「下流人」
    三浦展的《下流社會》則是一本完全基於社會調查得出社會規律的書,這本書從語言風格上比較通俗,也沒有過多主觀臆斷,大多基於大量的社會調研。從這麼多調研中,我們又總能發現自己的影子。 所謂的「下流」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下流,而是三浦展將社會人口分為的三個層次---上流、中流和下流。
  • 「下流社會」的實質是階層向下流動
    但是,不論這是對社會空前壓力的反抗還是個體的生活的焦慮,都無法阻止我們看到問題的實質:社會階層向下流動的危險徵兆。在筆者看來,正是向社會下層流動的危險跡象才導致了人生缺乏熱情和個體的社會焦慮。試想,一個開放的社會,人人通過奮鬥和努力都有向上流動的可能,誰會主動處於「下流社會」呢?相反,如果通過奮鬥和努力,還看不到向上流動的光明和希望,恐怕就只能導致個體焦慮的出現。
  • 換個環境孩子就性情大變?家長別忽視,多半「環境性焦慮」在作祟
    在心理學上,環境性焦慮是指當我們在接觸一種比較陌生的環境之後就會感受到這種外界環境對自己施加了一定的壓力。樂樂就因為換了新的幼兒園產生了環境焦慮。環境性焦慮對幼兒來說危害極大,其中周圍環境的陌生感佔了很大的原因。
  • 我喜歡你,但我不想被你喜歡,這就是性單戀
    我喜歡你,但我不想被你喜歡,這就是性單戀我好喜歡他,跟他聊天很開心。與他相處的每分每秒,我幾乎都是掛著笑容,我十分珍惜跟他在一起的各種時光。朋友們都帶著微笑看著我們之間的互動,或許在任何人的眼裡都會覺得我們會在一起吧。
  • 中國也像日本一樣,步入下流社會了嗎?
    A:《下流社會》是我心中的代表作,這本書是我長達了10年的一個思考,終於出現了能總結思考的好詞。 此「下流」非彼下流。「下流階層」基本相當於「中流階層中的下層」,其實指的是對全盤人生熱情低下的年輕一代。
  • 育兒心情我也不想離開你!!屬於爸媽的分離焦慮
    第一次感受到分離焦慮,成人也會有分離焦慮『媽媽我不想離開你~』,從胖胖的口中出現這句話時,我知道不只是胖胖本身,我自己又再次面臨到『分離焦慮』?!最後,我妥協了,和先生商量,剛好,單位有調動,先生可以從講臺調到行政部門,我們將孩子接回身邊,就這樣我們一直在輪流當『全職父母』,直到現在胖胖三歲進到幼兒園。那時,我才知道,不只是我,連胖爸也都有某種程度的『分離焦慮』,只是他沒說~。
  • 存在性焦慮:通往生命的意義
    雖然焦慮和抑鬱也可能由其他的原因產生,但有時候它們的出現也可能是因為個體在人生的某一時刻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人生似乎毫無意義,從而產生了絕望的情緒。類似地,存在性焦慮還可能讓人產生&34;或&34;的恐懼。
  •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4個方法,幫助幼兒緩解分離焦慮
    而兒子卻總回應:「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幼兒園的小朋友我都不認識!」「在幼兒園,我不能看動畫片,媽媽也不能跟我一起貼貼畫了,我不要去幼兒園!」作為幼師,我深刻地知道,孩子的「分離焦慮期」來了。尤其對於3歲的孩子來說,他甚至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只會認為家長不理解「我」。家長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然後開開心心的去幼兒園呢?在知道怎麼做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幼兒的「分離焦慮」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幼兒會出現「分離焦慮「?了解了這些,家長會更理解孩子的焦慮情緒,從而平和的去應對。
  • 沒有下流段子的灰暗世界:這部動漫明明很汙卻過於淺嘗輒止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鞠。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一部動漫叫做《沒有下流段子的灰暗世界》,又名《沒有黃段子的無聊世界》。這部動漫於2015年上映,引發了日本群眾非常大的爭議。當然在國內,當年在貼吧討論的熱度也不低。最近小鞠看完了這部動漫,總結了一下觀感:這部動漫明明很汙卻過於淺嘗輒止。
  • 道德經,大國下流
    我們接著來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先看一下原文,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 原創書評(第28期):《下流社會》
    這幾部作品關注的日本社會,起始於二戰結束後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跨越七十年代日本經濟起飛,八十年代的黃金時代,再到九十年代泡沫經濟破裂,以及新世紀以來的持續低迷,出現「下流社會」、「低欲望社會」這樣引人關注的社會性問題。
  • 逃避之歌爆紅網絡: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
    作者:阿信來源:中信出版(ID:citicpub)最新一期的《脫口秀大會》,王勉唱了一首年輕人的逃避現實之歌,吐槽自己平時在生活中喜歡逃避:不想上班、不想回家陪女朋友、不想太早結婚、不想下樓倒垃圾……這樣的吐槽引發了很多年輕人的共鳴,因為過於扎心,很多人都表示:是不是又在我身上裝攝像頭了!
  • 讀《下流社會:一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
    日本出現了一些被稱為「新中間層」的社會階層,並逐年增多,在這些新的中間層中,從「下流」上升至「中流」的人數增加尤為可觀,故此整個社會呈現出「中流化」的傾向時至如今,這部分中流階層正在日益減少,逐步兩級分化成上流階層和下流階層。但由「中流」升「上流」的鳳毛麟角,而由「中流」跌「下流」的卻大有人在。簡言之,日本中流階層正在經歷著一個「下流化」社會過程。
  • 焦慮|我對抗焦慮的辦法
    當我強迫自己去參加一場聚會(天知道我有多麼地不想去參加)後,我才明白千萬不要強迫自己去做某些你不願意去嘗試的事情。在那次活動之後我更焦慮了。與身邊人相比,我好像一無所有,一無是處,有深深地挫敗感。當旅行結束後,那種焦慮的感覺又會重新回來。甚至旅行還沒有結束,我就開始焦慮。為給家人買什麼禮物而焦慮,為家人會不會喜歡我買的禮物而焦慮……看書對我來說用看書來擺脫焦慮,其實和用旅行來擺脫焦慮是一樣的效果。我本身是一個喜歡看書的人,打開書本以及到合上書本的時間段,確實沒有焦慮的感覺。
  • 歪門邪道卑鄙下流惡貫滿盈改邪歸正霸氣喝酒口號意思
    抖音上面經常會有人分享一些有趣的歌曲、段子等,最近流行的喝酒口號不知道大家都學到了沒,來看看歪門邪道卑鄙下流惡貫滿盈改邪歸正喝酒口號。  2019喝酒口號:  歪門邪道、卑鄙下流、惡貫滿盈、改邪歸正!  這四個成語,十分形象生動地把倒酒這一個動作形容出來了。
  • 晚安故事:我不想離開你,和孩子一起平穩度過分離焦慮期!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一起平穩度過分離焦慮期呢?請各位家長先聽一個媽媽說她和孩子的真實故事:一個媽媽說她和孩子的真實故事之前,我兒子每次跟爺爺奶奶回老家,分別的時候,他都抱著我大哭,傷心得不得了。後來我發現了這本《我不想離開你》書中的故事,跟我兒子的境遇是一樣的,它用含蓄的方法讓孩子明白,不能總是依賴媽媽,自己也要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 「卑鄙、下流」這次難聽的詞,在英文裡怎麼說?
    米米從來不與這樣一些「卑鄙、下流」做人做事無底線的人來往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事業上她都是人們眼中「正直、敢為」的形象那麼「卑鄙、下流"在英文裡怎麼說呢?yellow 就是」卑鄙、下流「的意思,比如 a yellow dog 就是」一個卑鄙的(下流的)人「在中式翻譯裡是一條黃色的狗haha,但英文裡就是」卑鄙、下流「的人e.g: I dislike Tom for he
  • 不想上班的職場焦慮,是危機還是轉機?
    一切照舊的作息,工作壓力的回歸,再次讓人感到窒息,再次陷入不想上班的職場焦慮情緒。職場打拼,壓力的產生在所難免,久之久之便會滋生出心理上的焦慮情緒。其實,職場焦慮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遭遇,而且焦慮本身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心理學家麥可•辛克萊博士表示:有時候,焦慮是適應性的和有幫助的。適度的職場焦慮可以幫助職場人集中精力,自我調節,提升自身實力,進而促進和推動工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