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復旦大學黃有光教授在撰寫的主題為《中國人如何更快樂》的文章中宣稱:「面對男多女少的情況,應考慮一妻多夫制。」
此文一出,輿論一片喧譁。反對者有之,力挺者也有之。雙方你來我往,刀光劍影,在網上唇槍舌戰,只為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
顯然,女性支持後者居多,男性支持前者居多。然而可惜,無論男女爭論得如何激烈,這也不過是個話題,是個設想,若非發生重大變故,根本不可能施行。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長期執行一夫多妻制。不過也有說其實那也是一夫一妻,其他的只能算作妾而非妻。
然而,古代的一夫多妻制還真的未必看上去那麼美好。
首先,古代一夫多妻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礎之上。
古代女人地位低下,婚姻之事很少能夠自做決定,大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種方式,導致了大量的愛情悲劇。如著名詞人陸遊和才女唐婉。再如千古悲劇愛情故事《孔雀東南飛》等等不一而足。
女性地位低下決定了在感情中沒有主動權,無法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決定。很多男人有了權和錢,就可以大肆討小老婆,納妾室。進而妾的多少,成了男人們爭相競比的對象。
其次,分配不均,後宮起火。
前一段時間宮廷劇盛行,無論男女都津津樂道,今天翻誰牌子。
老公就一個,然而妻妾成群,眾嬌爭寵,難免惹出事端。看看宮廷劇中大女主的上位史,完全就是一部黑化史。
傻白甜基本上活不過三集,就會領盒飯或者打入冷宮。
作為她們的老公,在整日老婆們的爭風吃醋明爭暗鬥之下,手心手背都是肉,說誰也不是,自然不勝其煩。
最後,妻妾多,甚至嚴重影響國家穩定。
有錢人多多益善,窮人沒錢怎麼辦?那只有打光棍。很顯然,婚姻制的發明,本來就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
東漢時陳蕃上書說:「比年收斂,十傷五六,萬人饑寒,不聊生活,而採女數千食肉衣綺,脂油粉黛,不可貲計。鄙諺曰:『盜不可五女門』,以女貧家也。今後宮之女豈不貧國乎?且聚而不御,必生憂悲之感」。(《後漢書·陳蕃傳》)陳蕃清楚地說明了一夫多妻足以貧國的道理。
大家可以翻看一下歷史,凡是貧富差距嚴重的時代,男人們革命的熱情就越高漲。甚至現在遊戲中也大肆宣稱:搶錢搶地搶老婆。
最最後,不利於種群發展。
從生物學角度上講,一夫多妻,一妻多夫都不利於種族基因優化,不利於種族的發展。容易遺傳更多疾病。嚴重影響後代人的智力!
所以,無論一夫多妻還是一妻多夫,都不利於社會穩定,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初衷不相符合。
正如梁啓超的一句話:「它有害於養生,有害於傳種,有害於蒙養,有害於修學,有害於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