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文藝|劉明:父親的山寨——立碑,是追溯生命的上遊!

2020-12-23 長沙新聞網

  很多人消失了。

  許多人的姓和名,沒有人知道。

  山坡上只留下一個個隆起的土堆,大人們說,那是墳。誰家的呢?有些知道,有的不知道。

  清明或過年時,有的墳前燃著三根香,還有些花花綠綠的紙。

      有的墳呢,安靜寂寥,芳草萋萋。

(作者供圖)

  這是我小時候對墳的印象。

  那時,每逢過年的前幾天,我都要跟堂伯父漫山遍野地去「送亮」,在先人們的墳前燃香燒紙,恭請他們的靈魂回家。

  據說,這是湘西人的風俗,也是一個湘西少年必不可少的人生功課。

  父親的山寨叫馬湖寨,姓劉的少,父輩只有堂伯父和我父親,可留下的墳卻不少,有幾十座,送亮或掛清,常要跑一整天。

  那時候,我不是很懂事,只是學著大人的樣子

      在墳前祭拜,聽他們講一些遙遠離奇的傳說。

  後來慢慢長大了,讀書離開了山寨又再次回來,我開始明白了那些墳墓的意義。

  無論我們走多遠,那些故去的先人並沒有離開,他們以特有的方式守護著山寨,默默地關注著生命的延續。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那些能記得名字或不知道名字的墳墓,以及一個個逐漸變平的小土堆,其實就是我們生命的上遊。

  據口口相傳,我們生命的上遊在湖南桃源,再追溯得遠一點,從江西而來。

  我們來湘西的時間並不長。通過打碑,我發現不過百餘年時間,到目前也只有八代人。

  按父親的心願,我們從最先來到湘西的祖墳開始打碑,直到我爺爺奶奶時,一共才九座,四代人。

  爺爺前後找了兩個愛人,需要打三座碑,加上前三代的六座,六加三等於九。

  堂伯父的爺爺與我父親的爺爺是兩兄弟,到我和堂兄這一輩來說,即同一個高祖。

  堂伯父和我父親都是單傳,戰亂歲月,他們的父親死得早,母親改嫁,多靠親朋好友帶大。

  伯父大我父親十九歲,去世十二年了,病逝時七十九歲。他沒有讀過書,可很有遠見。

  一九六三年,為了抱團生存,他帶著三個兒子和我的父親,離開了祖輩們開創的劉家坡,來到了馬湖寨。

  一九六八年,父親參軍,隨四十七軍從湖南東安到陝西臨潼,前後五年多。

  父親沒有讀過書,但好學,記性好,《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老三篇,至今能倒背如流。

  因為優異的表現,父親被評為「五好戰士」,還被安排到大慶油田去當工人,可他想念堂兄,回到了山寨。

  我是一九七四年出生的。父親是一九四七生人,大我二十七歲。

  我的爺爺是一九OO年出生,一九四八年夏天就病逝了,那時我父親才半歲多。

  爺爺是「天」字輩,「國正天興順」的天,曾祖父給他取名劉天福,寓意美好。

  

(星辰拍客 眾櫻/攝)

  爺爺、父親都是按照字輩取的名字,到了我們這一輩,取名字逐漸現代化了,少了一種家族傳統的意味。

  爺爺是家中的老大,有兩個弟弟,曾祖母是當地大姓人家羅姓,聽說三兄弟還接受了一點教育。

  戰亂歲月,爺爺老老實實地待在父母身邊,生兒育女。他的兩個弟弟則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壯丁,聽說後來去了臺灣。

  堂伯父生前曾告訴我們,上世紀五十年代,他還收到過臺灣的來信,信中還有照片,可惜都不敢保留,燒掉了。

  大奶奶姓彭,老家就在一河之隔的保靖三聯村,生下了大姑劉興英和二姑劉金翠。

  大姑去世多年,二姑還在,今年九十歲,前些年她還和我說了些爺爺的往事,只是現在記憶有些模糊了。

  在二姑眼中,爺爺是個身材魁梧的人,經常到鄰近的保靖城裡下街,做點小生意。

  二姑所說的小生意,無非是賣苦力,幫人家挑著東西去賣,來回賺點辛苦錢。

  回到劉家坡,爺爺依然是個農民,熱衷於耕田犁地、開荒拓土。

  大約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大奶奶去世了。爺爺再娶奶奶保靖向氏,生下了三姑劉興翠和我父親劉興志。

  三姑大我父親四歲,前年去世了,她生前也曾告訴我,對自己的父親印象模糊,只記得從小與我父親相依為命。

  我們也就知道爺爺的名字叫劉天福,往上數,就茫然了,父輩們根據口口相傳,也只記得那是誰家的墳。

  唉!給第一代來到劉家坡的先人立碑時,因為兩座墳不在一起,父輩們分不清男女,只好用了同樣的「高祖」之稱。

  在那個連生存都十分艱難的時代,很多事情都忘了,但不可否認,先人們曾經在這片土地上愛過、恨過、掙扎過......

  就說爺爺吧,去世時才四十八歲,我的父親才大半歲,他哪有心思記錄先人們的故事?

  奶奶病逝時則更年輕,才三十六歲,如果她還健在的話,那麼今年剛剛一百歲。

  奶奶一九一九年出生在保靖縣城向家,先嫁給了一石姓人家,生下了大姑石明玉和大伯石明漢。

  戰亂歲月,丈夫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壯丁,生死不明,為了把孩子帶大,又嫁給了我失去大奶奶不久的爺爺。

  大姑石明玉生於一九三八年,精神矍鑠,前幾年,我到永順松柏她家才知,奶奶的名字叫向代翠。

  解放後,大姑和大伯一起去永順萬坪煤礦當了工人,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才有聯繫。

  我至今記得,糧食短缺年代,大姑曾救濟過我們。父親翻山越嶺地從她家背來大米,那顏色和香味讓人一輩子都忘不了。

  奶奶和我爺爺生活不到十年,解放後,為了把父親和姑姑們帶大,她又嫁給了一位彭姓老紅軍。

  奶奶和老紅軍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叫彭善秀。一九五五年,小女兒出生才三天,奶奶就病逝了。

  新社會好,我這位小姑姑得到了黨組織的關照,被送到永順縣漢劇團,後來聽說嫁到了桑植。

  這些年,我曾找過她,可一直沒有聯繫上。

  但奶奶的墓碑上仍刻著她名字,因為不知道實名,父親說,就寫個「彭二妹」吧。

  今年,這個「彭二妹」才六十四歲,我想她一定在某個地方幸福地生活著。

  當然,如果她知道母親離開人世的時間,又恰恰是自己年齡時,或有幸得知母親長眠在馬湖寨,那也肯定會來看的。

  爺爺、大奶奶和奶奶的墳很近,都埋在曾祖母墓地旁,墓地前邊,是大片的田地,那是她們生前開墾的。

  如今,父親還選種著這些田地,我也經常在田地裡勞作,累了,我們就坐在先人的墳前歇涼、抽菸、聊天。

  父親說,對自己父親的印象模糊,一個當時才大半歲的孩子,能對父親有多深的記憶?

  父親對於奶奶印象也不深,他說母親去世時自己快八歲了,可很多事都不記得了。

  不知是父親真不記得,還是不想說。

  前不久,為奶奶立碑時,大姑姑石明玉和姑父莫昌華特來到馬湖寨。

  父親說,看看你姑姑吧,和你奶奶長得一個樣子……

  八十一歲的姑姑,在爺爺奶奶墳前哭得一塌糊塗。

  她哭著說,自己是母親第一個孩子,母女相見十七年,看見了她一輩子的辛酸,回想起來,不由地讓人落淚。

  大姑還說,奶奶改嫁過來後,忘不了那個年代,我爺爺給予她和她弟弟的關愛。

  往事如風,恩情常在。

  姑姑問及給爺爺奶奶立碑花了多少錢,她說一定要表達自己的心意。

  我說,這都是我和弟弟劉輝出的,不需要她操心,我們這樣做也是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

  孝順父母,以順為孝。

  記得很多年前,我和堂兄給先人們「送亮」時,幾十座墳,總是分不清,搞錯。

  父親說,要是有個石碑就好了。

  這些年,很多鄰居都在給先人們立碑,父親一個人住在山寨,也常和我聊到了這個想法。

  繼去年給祖墳立碑後,今年初,我和弟弟商量,決定全力完成父親的心願。

  父親聽了很高興,不過,他還給我出了道題目,希望能在爺爺的碑前寫幾句話,刻在碑上,激勵後人。

  我說,好,便連夜提筆,寫了三百多字,並取名《立碑記》,全文如下:

  布衣常念祖宗德,蔬食不忘天地恩。小時候,過年前幾天,常跟堂伯父劉興富漫山遍野地去「送亮」,他曾無數次告訴我,

  裡「躺」著你的爺爺,那邊「睡」著你的奶奶,不遠處,還埋著我們的先人。然後反覆叮囑我要記牢,到時候再告訴我的兒孫。

  爺爺劉天福一九零零年出生於劉家坡,三兄弟,兩人據說去了臺灣。他一九四八年六月去世時,父親劉興志才八個月,爺爺娶彭

  生女劉興英、劉金翠。娶向氏代翠生女劉興翠、生子劉興志。劉興志娶汪氏丁梅生兩子兩女:長子劉明次子劉輝,長女劉群次女劉豔。

  爺爺的一生是平凡的,對於我們甚至是模糊的,但一想到這又是千千萬萬湘西人共同的命運,不由地讓人感到一種奇異的莊嚴。如

  今,我們為他立碑,是希望後人們不忘初心、牢記根本。感念先人,感恩土地,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

  孫劉明於二零一九年正月初二日。

  父親說,我們劉家人來到這裡,祖祖輩輩都沒有打過碑,這回從祖上開始,一共打了九座,確實要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

  父親說得很真誠,我明白他的心情。

  馬湖寨,過去是一百多人的山寨,由於實施了易地搬遷,加上外出務工,目前常住的不到十人。

  我們劉家後人雖不少,但大都進了城,除了我和母親時不時地去山寨,很多時候,父親都是和牛們、狗們、豬們、雞們相伴。

  這次暑假,我特帶孩子們去看他,在給我爺爺碑前打掃衛生時,兒子也很認真。

  兒子問我,這是誰的墓啊。我說是我的爺爺,他死了,在另外一個世界,我們立碑紀念他。

  小傢伙轉身問他的爺爺,「爺爺,將來您會死嗎?我也要立碑紀念您。」

  童言無忌。父親沒有回答他,笑了。

  可望著父親瘦小而微駝的身子,我想哭,卻又哭不出來。

  是啊,為什麼要哭呢,父親不是還活得好好的嘛!

  算命的說,父親身體好,最低能活到九十歲,他今年才七十二歲!就算想哭,也至少是十八年之後的事情了。

  再過十八年,兒子二十七歲,我六十有三了,我們的年齡加起來,剛好是父親的年齡。

  那一年,是二零三七年。說近,很近。說遠,不遠。

  且行且珍惜。(完)。

  【作者簡介】

  劉明:男,湘西人,中新社原記者,十八洞村、大漢控股集團等單位和景區宣傳策劃顧問。曾被評為新華網十大名博、感動家鄉十大人物。

相關焦點

  • 朱自清父親的背影和劉明父親的背影
    相同點頗多:都是父親,都感人至深,都和背bèi有關。凡是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朱自清的《背影》,一些個語文教育大家也多以《背影》來上公開課、展示課。大家都知道,一節成功的公開課、展示課背後,必有一篇經得起檢驗的好文章。農曆八月,劉明回到父親的山寨,陪父母過中秋,幫父親掰包穀,背包穀,寫了篇《父親的山寨:背包穀,背得我淚流滿面》。
  • 星辰文藝 | 閆進堂:題字
    星辰文藝 | 閆進堂:題字 綠色新聞 | 2020-12-23 11:04:23 星辰在線 | 編輯:周森林 (星辰拍客 浩歌/攝)  乾坤無窮盡,  滄海一粟小,
  • 星辰文藝丨蔡志斌詩詞選(四)
    星辰文藝丨蔡志斌詩詞選(四) 綠色新聞 | 2020-05-08 19:29:16 星辰在線 | 編輯:宋舒悅 (一)星辰文藝丨蔡志斌詩詞選(二)星辰文藝丨蔡志斌詩詞選(三)星辰文藝丨蔡志斌詩詞選(五)
  • 星辰文藝|蔡志斌詩詞選(二)
    【相關連結】星辰文藝丨蔡志斌詩詞選(一)星辰文藝丨蔡志斌詩詞選(三)星辰文藝丨蔡志斌詩詞選(四)星辰文藝丨蔡志斌詩詞選(五)星辰文藝丨蔡志斌詩詞選(六)>星辰文藝丨蔡志斌詩詞選(八)>星辰文藝丨蔡志斌詩詞選(十)
  • 星辰文藝 | 朱松林:雪中行
    星辰文藝 | 朱松林:雪中行 綠色新聞 | 2020-12-14 15:42:10 星辰在線 | 作者:編輯:陳貝貝值班主任:黃斯達值班編委:鄭文新(星辰拍客 飄動的心弦 攝)雪中行朱松林長夜行路寒氣升冷月林稍凍三更穹野斷崖落深澗
  • 星辰文藝|李先平:風箏與上弦月
    星辰文藝|李先平:風箏與上弦月 綠色新聞 | 2020-07-08 18:48:17 星辰在線 | 編輯:宋舒悅 (星辰拍客 擺渡人/攝)    經意間抬頭遠看,  天空一輪仲夏的上弦月,  冷清清空懸。
  • 星辰文藝 | 天空:茶說
    星辰文藝 | 天空:茶說 綠色新聞 | 2020-07-20 19:04:47 星辰在線 | 編輯:宋舒悅 (星辰拍客 讓人忽悠/攝)一我一直以為漢族就是黃皮膚,黑眼睛黑頭髮和漢服、鎖吶、威風鑼鼓,扭秧歌。
  • 星辰文藝丨廖建中:百年青春(歌詞)
    星辰文藝丨廖建中:百年青春(歌詞) 綠色新聞 | 2020-05-04 10:56:42 星辰在線 | 編輯:宋舒悅 (星辰拍客 蝸牛隱士/攝)像一個春天,如期到來,萬千花蕾,全在眼裡盛開。
  • 給父親的信:飲水思源,應該永遠銘記!
    父親,您老是講孩子們都住城裡,山寨木屋不要改造了,可惜錢。可山寨也是我們的根啊,無論走得多遠,大家都時刻掛牽著。 再說,我們經常回山寨,總不能老是來去匆匆,特別寒暑假和過年時,孩子們也想住在木屋裡,人多,總得有睡覺的地方吧?
  • 「地頭蛇」劉明涉黑團夥被摧毀
    2018年4月3日,廣元市公安局以劉明團夥其中一起案件為抓手,成立「4·03」專案組,全力追查劉明等人涉黑團夥案。「劉明很聰明,知道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是動真格的,他開始全面規劃和安排自己的退路。」辦案民警說,劉明一面把心腹和手下小弟遣散到全國多個省市以躲避風頭,另一方面,他排查曾被自己收拾過的人,恐嚇威脅使受害人不敢報警。「最後他手下一個人都沒有了。
  • 紀念先輩,如何立碑,五代以上的碑文怎麼寫
    為先輩立碑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搞清楚你和他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你對他如何稱呼,必須按照規範的稱謂執行。以自己為中間起點,對上九代稱謂,依次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和鼻祖;對下九代稱謂,依次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雲孫和耳孫。
  • 星辰文藝丨吳如軍:《蝶戀花》·傷月(有聲作品)
    星辰文藝丨吳如軍:《蝶戀花》·傷月(有聲作品) 綠色新聞 | 2020-12-20 12:44:14 星辰在線 | 編輯:陳貝貝
  • 星辰文藝 | 王躍文:假如我還能活下去——寫在新冠狀病毒肆虐的寒夜
    星辰文藝 | 王躍文:假如我還能活下去——寫在新冠狀病毒肆虐的寒夜 綠色新聞 | 2020-02-03 17:09:18 星辰在線 | 編輯:鄧婷
  • 星辰文藝 | 劉志宇:帶著爺爺奶奶去旅遊
    父親雖然早就退休了,但他一直忙於社會事務,特別是參與公益活動的組織,組織老年人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老年人的外出旅遊也是他最為熱衷的。我們幾兄妹每次回家,沒有哪一個不勸說父親,要少組織最好是不組織這樣的活動,怕出問題,負責不起。但我父親仍然堅持他的一貫做法,一如既往地組織老年人活動。前幾年,父親爭取一位企業家出資贊助兩百多名離退休老同志「長沙一日遊」。
  • 鳳鳴中學舉行元旦文藝晚會-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12月22日,鳳鳴中學舉辦元旦文藝晚會,揮別2020年,喜迎新篇章。「我覺得學校這次元旦文藝晚會節目類型非常豐富,我很喜歡,也祝福我們的學校越來越好。」學生陳朝生說到。此次元旦文藝晚會通過歌曲、舞蹈、小品、器樂等形式,為學校師生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展示了鳳鳴中學師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豐富了師生的課餘生活。
  • 劉明是個大佬
    年輕時中等身材結實壯碩的劉明,四十五歲的時候就兩鬢蒼蒼,雙眼渾濁。身體大不如從前。之前的十幾年他一直是開著豪車的轎車,出入高檔場所的本城的一個算是鼎鼎有名的大佬。那時候他年輕,用做鋼材生意的賺到的幾千萬塊錢,參加法院竟拍,拍到了一片劃撥土地使用權的廠房。主要是地塊大,幾萬個平方,雜草叢生的土地中有一片舊磚砌成的廠房,當時是正常出租給什麼鄉鎮企業開的摩託車配件廠。租金並不高。
  • 星辰文藝丨廖建中:紅船駛進新時代(七一獻禮歌詞七首)
    星辰文藝丨廖建中:紅船駛進新時代(七一獻禮歌詞七首) 綠色新聞 | 2020-07-01 10:39:22 星辰在線 | 編輯:周森林 (星辰拍客 zjx2006hn/攝)·紅船駛進新時代·
  • 中國古代一直強調文藝的生命特徵,一直是把文藝歸結於生命的
    而文藝又具有「生命」的性質。中國古代一直強調文藝的生命特徵,一直是把文藝歸結於生命的。《樂記》論樂,即云:「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 星辰文藝|劉志宇:耄耋情深
    父親的度哥,是我的姑爹。姑爹十多歲時就參加了地下黨,解放初,姑爹在一家地方黨報工作,因為寫了一篇《郭亮帶兵抓郭亮》的文章,揚名三湘四水,這讓比姑爹小十歲的父親把他當崇拜的偶像了。因姑爹姓李名度,父親便一直尊稱他為度哥。而今姑爹已是米壽之年,是《湘潭日報》的離休老幹部。
  • 祖墳立碑風水原則
    2、正文:主要寫明立碑者對死者的稱謂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鬃大人之墓」。  3、落款:寫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時間可寫可不寫,有政績和功績的人們還要刻上墓志銘。墓志銘常常由標題、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組成。很多人為了省事,把生者和死者的名字刻在一起,比如倆夫妻有一個故去,把生者也雕刻在墓碑上,楊老師認為,這個不很恰當,活著的人上墓碑和故去的人相伴總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