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拍客 雪影/攝)
「爸爸,我準備明天帶著爺爺奶奶去張家界旅遊。」端午節下午,女兒對我說。「你一個人?宸宸呢?」我十二分的疑惑,宸宸是我的外孫子,今年還只有四歲多。「肯定跟我們一同去囉。」女兒肯定地回答,我十分驚訝。「爺爺答應了嗎。」我很不放心地問。「爺爺答應了,奶奶正在準備明天去的行李呢。」
都說旅遊是找罪受,到張家界旅遊爬山是必須的,父母親都是年近八十的人了能爬得了山嗎?這幾年,父母親從瀏陽到湘潭我家裡來,也是早上來下午回家,從來不在湘潭住上一晚。可能是「「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這個俗語束縛了。到張家界去旅遊,少說也得兩、三天,而且還得住上兩、三晚年邁的父母親願意去嗎?再說我的孫子宸宸還剛上幼兒園,走起路來是一蹦一跳的,那麼陡的山,那麼遠的路,小孩子能吃得消嗎?本想一同前往,無奈假期有限,脫不開身。
三十幾歲的女兒,攙扶著年近八十的兩位老人,還帶著一個四歲多的兒子去張家界旅遊,真令人不敢想像。 為此,我特意請一直在父母親身邊照顧父母的三妹,陪伴父母親去旅遊,並且一再叮囑女兒安排好食宿、照顧好兒子,三妹一心一意伴隨父母親左右。 一夜未眠。 第二天大清早,料想不到的是,喜歡睡懶覺的小孫子,天還沒有亮就醒了,穿戴整齊,很是興奮地跑到客廳裡,伶牙俐齒地嚷開了「爺爺早、奶奶好,姥姥、姥爺早上好。」 「九點半的高鐵,我把車開到高鐵站。」女兒在網上訂好了車票,安排好了食宿,也與爺爺奶奶約定好了行程,來了一個說走就走的,年齡相差70多歲的,四代人同行的旅遊。 兒行千裡母擔憂,四代人旅遊,不知道牽動了家人的多少擔憂。 幾天裡,我們吃飯不香,睡覺不甜,一直處於忐忐忑忑之中。
(星辰拍客 hnlqy/攝)
女兒自懂事起,就與爺爺奶奶有話說。爺爺奶奶的一舉一動她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中。「爸爸,你又有好幾天沒有打電話給爺爺了,奶奶剛剛告訴我。」父親住在瀏陽,我在湘潭工作,只有節假日才回家,平日的聯繫都是用電話,有時工作一忙,也就忘記打電話了。 「今天我回家時,奶奶在我耳邊嘀咕,說是昨天晚上,爺爺肚子不舒服鬧了一個晚上,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了,是不是去醫院檢查去了,你趕緊打電話給他。」剛剛走進辦公室,女兒的電話就打了進來。
父親雖然早就退休了,但他一直忙於社會事務,特別是參與公益活動的組織,組織老年人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老年人的外出旅遊也是他最為熱衷的。我們幾兄妹每次回家,沒有哪一個不勸說父親,要少組織最好是不組織這樣的活動,怕出問題,負責不起。但我父親仍然堅持他的一貫做法,一如既往地組織老年人活動。前幾年,父親爭取一位企業家出資贊助兩百多名離退休老同志「長沙一日遊」。老同志們樂了,父親卻很辛苦:聯繫旅遊公司、選擇旅遊線路、組織旅途活動、安排衛生保健、協調同行關係、處理偶發事件,等等這一切,都是我父親這個耄耋老人在操心。
(星辰拍客 mengyoutianxia/攝)
「我準備陪爺爺奶奶去湖北祖籍地看看。」我家的祖籍在湖北,父親還是幾歲的時候就隨著母親來到了湖南,並將家安在了瀏陽,祖父祖母死得早,只到十幾年前,父親才聯繫上了失散多年的湖北的親人。因為路途遙遠,聯繫上以後不久父親就去了一次湖北省親,從此就只是電話裡與親人話親情。近幾年邁入耄耋之年的父親,思親的心更急,總是想再去看看親人。去年,女兒又陪爺爺奶奶去了一趟湖北,了卻了父親多年的心願。 「我在網上跟奶奶掛好了號,明天早上去就是。」前不久,母親身體出了點小毛病,走了幾家醫院也沒有搞清楚問題,一直想到省城大醫院看看病,又擔心掛不了專家號。我女兒一直將這件事記在了心裡,幾天後她驚喜地告訴我。第二天,我陪著母親去醫院看了專家號,按著醫生的吩咐,打幾天吊針後,母親就康復了。「我家孫女最記掛著我呢。」我母親逢人就誇獎孫女。
我們準時上高鐵了。 我們看完了千古情。 我們爬一段很高很陡的山路,回到了民宿館。 我們登上了回長沙的高鐵。 早就能夠熟練使用微信的父親,不時在微信裡,進行圖文語音直播這一次旅遊。 從張家界回到家後的第二天,父親就在微信裡,給我傳來了一大段寫旅遊的文章,我們已經安全到家,請大家放心。文章的字裡行間透露出滿滿的愉悅: 端午節的下午,孫女思思特意跑到書房裡,問我去沒去過張家界?退休以後,我每年都會出去那麼一兩次,幾個老年好友相邀著結伴旅遊,香港、臺灣等地都留下了我們互相攙扶著的身影,省內的有名景點,就連那些剛剛成為的網點,我們老兩口也相攜著走了個遍,唯獨聞名遐邇的張家界,沒有踏入半步,主要是因為畏懼去張家界要爬山。 孫女的邀請令我自豪。同時,老伴不時傳來消息使我暗暗高興,也堅定了去的決心。家人們都交代孫女「可要保證安全!」兒子對他妹妹說「你也同去吧。」兒媳婦交代女兒:「一定讓爺爺奶奶莫爬山!」 父親說:這一次,孫女安排一切,女兒包攬事務,我和老伴相攙,只管遊覽,只要走穩走好。我真享福了,享著兒孫的福! 老人笑了,兒女孝了。
【作者簡介】
劉志宇,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鶴嶺鎮中心校。湖南省作協會員、湖南省散文學會會員、湘潭市作協會員、雨湖區作協副主席。多篇散文在《湖南日報》《湖南文學》《湖南散文》《星辰在線》等媒體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