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的爸爸離婚了,淨身出戶以前那個房子歸我前夫,這是我的無房證明,這下總可以報名了吧。」說完,將一紙證明「啪」的放到了招生老師的桌上。
這是近日在某名校一年級新生的招生現場,出現的「奇葩」又令人心酸的一幕。
原來,該校一年級報名遵循房子優先的原則,這名女子家的戶口在名校招生區域內,學校要求她提供所有家庭成員無房證明,才能讓她的孩子報名。
偏偏她在另一個區有房子,按政策只能到房子所在地就讀,眼看要與名校擦肩而過,家長心有不甘,回家火速與老公辦理了離婚,並將房子歸屬前夫名下。這樣這位媽媽就成了無房戶,就理直氣壯雄糾糾的來學校報名了。
開學在即,家長們望子成龍趨 「名」若鶩,為孩子能上個好學校使出了各種殺手鐧。聽說像這名女子一樣,不惜選擇離婚創建條件擇校的不在少數,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只是用「離婚」這樣的下下策,是不是個別婚姻本就不太穩定的家庭,又會出現新的狗血劇?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竭其所能,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希望子女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認為擁有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就一定會擁有更好的教育利益回報。
於是,有的家長像《三十而已》中的顧佳一樣,為了孩子能進入那所有名的貴族幼兒園,她貸款買房住進高檔小區,她想方設法接近幼兒園董事長的夫人,不惜給校董王太太提鞋,伺候王太太閨蜜的下午茶聚會,甚至修望遠鏡這種高難度技能也修煉出來了。
為了提前獲得名校入場券,幾乎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被迫輾轉於各種培優班、奧數班、興趣班,參加各種比賽拿證書,好讓孩子的簡歷能做得更漂亮些,甚至家長們也要想辦法提高綜合素養,以便參加學校面試時家庭背景能拿個高分。
有的家庭為了給孩子選擇一個好學校,甚至會「擇」得債臺高築。我的一個朋友,為了孩子能微機派位到一所初中名校,5年前就開始準備,平時節衣縮食的,幾乎是舉幾代人之財力,在名校附近貸款買了一套高價學位房。
每月要還的貸款幾乎是夫妻倆工資的總和。為了不斷供,他業餘時間幾乎都在做著兼職補貼家用,完全沒時間和心情享受生活,四十幾歲的人,就已經頭髮花白身形佝僂了。
但懷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苦心,他寧可自己緊巴一些,辛苦一些,總覺得只有孩子上了名校才有前途。
而每年開學時,城區比較有名的學校壓力都非常大,某小學校長表示,每次到報名時,他的電話就要關機,否則就會被打爆,儘管如此還是有家長託各種關係找上門來,希望讓孩子進學校就讀。
擇校猶如「私人訂製」,表達了人們對高質量教育的追求與渴望,是一種純自我的教育選擇性行為,古今中外皆有之。
印度電影《起跑線》也呈現了中產階級擇校搞笑又無奈的一幕:簡陋的公立學校無人問津,私立名校則擁有堪比五星級酒店的校園和培育無數社會精英的校史,這讓拉吉和米塔夫婦心動不已。
印度政府規定,每家私立名校必須拿出25%的招生名額給貧困學生,這項規定早已經成為有錢人「竊取」名額的遊戲。拉吉一家也參與其中,不惜搬進貧民區假扮窮人,鬧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幕。
但筆者認為,上最好的學校不等於接受最好的教育,更不等於成才。很多家長不是根據孩子需要選擇學校,而是盲目跟風擇校。
適合自己的才是誰最好的,與其送孩子到離家很遠的名校,不如就近入學,給孩子一個更加寬鬆和自在的環境,比如買一個舒適寬敞的房子,上學有公交車直達或者能直接走路上學,周邊有一些健身和休息的設施,自己多花點時間陪陪他,多一點耐心,少一些折騰,讓孩子度過一個美好的童年。
對於擇校問題,你怎麼看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