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老饕一枚。喜歡隨園先生的文章,尤喜那句「苔花米粒小,也學牡丹開。」雖是一介平民,卻也愛坦陳一得之見。
最愛先生的美食美文《隨園食單》,遂東施效顰,試闢《滬上食單》與老友聊聊美食。
…………
「吃」,新華詞典裡讀chi,但在《說文解字》裡是這樣:吃,食也。從口契聲。苦擊切。苦擊切,與上海閒話的「切」字音相近,又是吃的意思,所以筆者認為用滬語寫「吃」最恰當的是用「吃」。
本草綱目:鶩
「釋名」名鴨、舒鳧、家鳧、末匹。
「氣味」鶩肪(即鴨油,煉過再用):甘、大寒、無毒。肉:甘、冷、微毒。
「主治」氣虛、寒熱、水腫。
可見還是一味不錯的藥食共用的食材。
上海人歡喜吃鴨。中秋節用老鴨煲湯,這是最家常菜餚,濃濃的鴨湯那是上海媽媽的另一種「味道」,這是平頭百姓的事。
這皇家中最愛鴨子的是慈禧。德容公主在御香縹緲錄有記載:譬如清燉肥鴨,便是太后所非常愛吃的一樣菜,它的煮法是先把鴨子去毛,去肝臟再洗淨,然後加上一些調味品,把它裝在一個磁罐子裡;再把這個磁罐子裝在一個盛著一半清水的鉗鍋裡,緊緊地蓋了鍋蓋,不使它走氣,讓文火把它蒸著,一連蒸上三天,鴨子便完全酥了,酥得可以不必用刀割,只須用筷子去夾,也可以絕不費力的夾開。那時候就可以給你大快朵頤了!皇太后雖然有時也夾些鴨肉吃,但大多時間是夾鴨皮吃的;因為那層鴨皮,才是這一碗菜裡最精美可口的一部分。
慈禧還喜歡菊花鴨。其時達官貴人喜歡以花入膳,且首選菊花。與清蒸肥鴨相似,只是在清蒸時放入食用菊花,待上菜時撒一把新鮮的菊花瓣。花香鴨肥,想想也覺賞心悅目,食指大動。
菊花鴨
對於百姓來說,大多人喜食烤鴨。最著名的京幫烤鴨莫過於「全聚德」和「便宜坊」,前者是用果木明爐燒烤,烤出來的鴨子淡淡果木香,後者則使用秸稈和其他燃料燒後熄掉明火用暗火在爐內烤制,因其沒有明火的燒烤被認為是綠色烤制。毋庸諱言,全聚德是烤鴨的頭塊招牌,正宗的北京人卻更偏愛便宜坊,看來自有它的道理,上海人也是搞不懂。
不過,全聚德只有在旗艦店裡的東西還是可以的,其他地方舉他的牌子造謠撞騙的多了去,有一年北京出差,返程時帶了幾袋全聚德烤鴨,真空包裝,到家扯開,臭哄哄一隻烤鴨,結果,全部扔進垃圾桶。
正宗的全聚德烤鴨還是夠上品的。烤鴨上桌,師傅當面片鴨。現場從鴨胸片下一小碟的鴨皮,烤鴨火候正好時,那碟鴨皮酥脆噴香,按行話那叫「一口酥」。這「一口酥」吃起來也是有點講究:首先這碟一口酥須在10分鐘內吃完,過了這個時間就當不起那個「酥」字,其次第一塊須是席間的嘉賓,或是桌上的長者先下的筷子。吃起來時,最佳的搭配卻是白糖,切忌蘸醬,那會壞了這口酥。夾起鴨胸皮,蘸些許的白糖整塊入嘴,輕咬齒,緊抿唇,這脆酥的鴨皮間滲出醇香的鴨油,一點點的肥腴,一絲絲的甘甜,瞬間滿口的幸福,難怪國宴也會將烤鴨羅列其中。接下來開始片夾餅的烤鴨月牙片,這全聚德是有工藝要求,烤鴨片須片出來須呈月牙狀,整鴨片下108片,多了少了都不是行家。然後蘸醬、大蔥、還有黃瓜條、薄餅,包起來千姿百態,大人小孩各色模樣,只求蘸醬不要滴下來,也沒那麼多的講究了。滬上的這類烤鴨店,首推全聚德(上海店),其次京悅薈也不錯。
很多年之前,關於烤鴨,坊間就有一說——北有全聚德,南有燕雲樓。燕雲樓的的名氣主要是上海的名流達官捧起來的。梅蘭芳,俞振飛等戲劇屆的名人是燕雲樓的常客。(當年上海還沒有的全聚德),這北方過來的美食根據滬上人的口感喜好有了改進。燕雲樓在烤鴨選料上有點不一樣,偏向於瘦肉多一點,鴨皮的油脂明顯少了不少,片下的鴨皮上肉很少,只是薄薄的、層層脆松的鴨皮,大概最早提及的片皮鴨就應該是這個光景。燕雲樓烤鴨出爐上桌,那層鴨皮是「脆」的,與全聚德的「酥」,各有千秋。因為是老字號,上海灘上這燕雲樓的性價比算是比較高的。
南方的燒鴨與北方的烤鴨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剛開始一直弄不明白,為何有的店家叫烤鴨,有的叫燒鴨。留心以後,方知這燒鴨是南方的做法,關鍵的區分就是烤之前的處理,烤鴨是原味的,燒鴨須用特製的滷汁浸泡後再吹乾烘烤,帶有特有的香味。這燒鴨上桌時,卻是將鴨肉浸在汤滷裡,蘸的醬料也有幾種,喜好甜食的,那款話梅蘸醬味道不錯,酸酸甜甜。這類燒鴨主要是粵港澳地區的做法。滬上做得好的,首推久光那裡的「龍記」,還有「鵝夫人」,其餘的避風塘和廣幫菜館也做的不錯。
粵港澳地區的人比較喜食燒鵝,這燒鵝與燒鴨工藝基本相同,但性價比燒鴨絕對高,且本人覺得燒鴨的肉質更嫩一點。但自也有人喜歡燒鵝的咬勁和肉香。
金陵真是個好地方!近現代的各種有名的烤鴨、滷鴨、鹽水鴨都出自那裡,為因那裡曾是明朝的古都,這些有名的鴨吃都是從此出來的。
現在的南京地方也有一款燒鴨,做法同鹽水鴨相仿,不像廣幫的燒、鴨用的燒字,偏向於「烤」。南京燒鴨更偏向於燒煮的「煮」。在淮海路上有家金陵燒鵝店,味道也是不錯的。
不過南京最著名的還得算是桂花鹽水鴨,滬上首推雲南路上的「小金陵」。
初食桂花鹽水鴨,遍尋桂花不得,後來才知原來是指用桂花盛開時節的鴨子,此時的鴨子最好,嫩,肥,鮮美。小金陵鹽水鴨的調料也是有其獨到之處,肥而不膩,鹹淡適宜,深得上海人的喜愛。雲南路上是他的總店,在那裡,帶著出爐時的三分熱氣,本人認為最佳滋味就在這個時段。
上海灘比較有名的還有光明邨醬鴨,紅油赤醬,味道尚可,但選用的是白條鴨,只能當日吃完,隔夜味道大走樣。
綠楊邨的香酥鴨倒是不錯,但油氣大了一點,也是白條鴨的原鴨,因為在油裡炸過,隔夜後的味道並未差很多。
上海老飯店的八寶鴨,名氣頗大,本人卻不甚喜歡,因為去那裡往往是酒宴,到後來上的八寶鴨往往食慾已不是太強,只是夾開鴨子挑裡面的八寶吃一點,八寶無非是,瑤柱、開洋、白果之類。有時覺得沒有好好品嘗,有點對不起大廚的精心製作。
崑山地方有一款「爊鴨」,爊字也是怪癖字。據說奧灶面的奧最早就用的這個「爊」。關於這個爊鴨有個傳說,據說當年邱姓店家,慷慨用爊鴨救助叫花子,後方知那叫花子是呂純陽(呂洞賓),自此名聲大噪。從此這裡有了「一家爊煮,百家飄香」的美譽。本人感覺爊鴨比鹽水鴨味淡一點,更香,更有咬勁。
四川的「樟茶鴨」,也是赫赫有名。只因用的是樟木屑和茶葉燻烤而成,所以烤制好的樟茶鴨色、香、味、型樣樣俱佳,現在上海獨多的是川菜店,一般都能吃到。比較有名的如渝信川菜,俏江南,等等。
有段時間常在杭州出差,有一款「錢塘啤酒鴨」印象深刻,為因啤酒的作用,鴨肉除了啤酒香,還有啤酒有的酵母作用那肉就更為鬆軟。不過加了點辣椒,有點川菜的影子,有點不倫不類,杭不杭,川不川。代表了新時代菜餚多樣化的趨勢吧。
專門提一下鴨胗:鴨胗也是好吃的東西,在零食很缺的年代,鴨胗絕對是上品的零食,最佳的是「稻香村」的,在老上海人中的口碑是很不錯的。只是一直搞不清他們的鴨胗皮是怎麼搞乾淨的,一定是「秘方」。
探尋了滬上有名的吃鴨去處,林林總總差不多羅列在此。但一定還會遺漏不少妙處,希望有愛吃鴨子的同好相互交流。
下次與老友們聊聊吃雞的逸聞趣事。
…………
(文中所用圖片均來源網絡,僅供參考勿深究,重在賞文)
歡迎大家將此文分享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