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學者揭示去琥珀醯化酶SIRT5調控免疫代謝在炎症中的功能和分子機理丨BioArt推薦

2021-02-26 BioArt

BioArt按:SIRT5是Sirtuins中的一員, 與家族其他成員不同,它具有極低的去乙醯化酶活性,卻可以調控三種新的賴氨酸修飾——琥珀醯化、丙二醯化和戊二醯化,其中以去琥珀醯化最具代表性,也相對有較多的研究。科學家們在既往的研究中利用質譜技術鑑定了成百上千個SIRT5的潛在底物,而對其生理和病理功能卻知之甚少。6月13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楊芃原餘紅秀研究組在Cell Report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SIRT5 desuccinylates and activates pyruvate kinase M2 to block macrophage IL-1β production and to prevent DSS-induced colitis in m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SIRT5不僅能夠調控巨噬細胞代謝,而且還可能通過調控巨噬細胞代謝在結腸炎甚至結腸炎癌惡性轉化中有重要功能。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王芳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楊芃原教授和餘紅秀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解讀:

Sirtuin是一類高度保守、 NAD + 依賴的去乙醯化酶家族蛋白,具有去乙醯化酶活性。細菌和古菌中含有1-2個Sirtuin,而哺乳動物中一共有7個成員(SIRT1-7),不同的成員有著獨特的亞細胞定位。其中SIRT1和SIRT2在胞質和細胞核中都有定位,SIRT6和SIRT7主要定位於細胞核中,其餘的SIRT3/4/5則主要定位於線粒體中(下圖)【1】。

SIRT家族蛋白的亞細胞定位示意圖。引自:Herskovits, A. Z., & Guarente, L. (2013). Sirtuin deacetylase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of aging. Cell research, 23(6), 746-758.

Sirtuin可以通過對多種底物進行去乙醯化作用,從而在機體內參與維持基因組穩定、維持細胞抗脅迫能力以及參與能量代謝,並且在線蟲和果蠅中被認為參與了壽命延長的調節過程【2】。

SIRT5是Sirtuins中的一員, 與家族其他成員不同,它具有極低的去乙醯化酶活性,卻可以調控三種新的賴氨酸修飾——琥珀醯化、丙二醯化和戊二醯化,其中以去琥珀醯化最具代表性,也相對有較多的研究【3-6】。然而科學家們在既往的研究中利用質譜技術鑑定了成百上千個SIRT5的潛在底物【7】,且SIRT5基因敲除的小鼠沒有明顯的表型【8】,因而而對其生理和病理功能知之甚少。

免疫代謝(immunemetabolism)研究免疫細胞在增殖、分化、應答及轉歸等過程中代謝調控機制及功能,是國際上前沿和快速增長的研究領域,該領域的發展不僅能從理論上深化人們對免疫細胞生物學的理解,同時也展示了在維持機體免疫穩態、腫瘤免疫治療等方面的重要的應用前景。

巨噬細胞在被LPS激活後會大量消耗葡萄糖,糖酵解作用顯著增強,表達M1型分子標誌物並大量產生炎性因子IL-1β,其機制是糖代謝中間產物琥珀酸(Succinate)累積,琥珀酸穩定的Hif-1α加強了IL-1β的轉錄,糖酵解關鍵酶PKM2的激活在其中也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楊芃原餘紅秀團隊進一步發現了PKM2的上遊調控機制——PKM2被SIRT5去琥珀醯化調控。在SIRT5缺失的細胞中,PKM2的琥珀醯化水平增加,PKM2由四聚體轉化為二聚體,同時其丙酮酸激酶活性下降,二聚體化的PKM2進入細胞核,與Hif-1α協同作用結合在IL-1β的啟動子區,顯著增強了IL-1β的轉錄,並增強了巨噬細胞的糖酵解作用(下圖)。

工作模型示意圖

因為IL-1β在炎症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們以結腸炎為模型,研究了葡聚糖硫酸鈉(DSS)誘導的小鼠結腸炎模型中SIRT5的功能,發現Sirt5敲除小鼠結腸炎明顯加重。這些結果提示SIRT5不僅調控巨噬細胞代謝,還可能通過調控巨噬細胞代謝在結腸炎甚至結腸炎癌惡性轉化中有重要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繼他們與復旦大學趙世民教授團隊合作,發現「SIRT5通過對IDH1和SDH的去琥珀醯化,激活它們的活性,降低了線粒體的琥珀醯化,挽救了線粒體功能,抑制神經膠質瘤細胞代謝和生長」(Molecular cell, 2015,60:1-15)【9】以及與復旦大學葉丹教授團隊合作,發現「SIRT5通過去琥珀醯化調控IDH2、去戊二醯化調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的活性增強神經細胞的抗氧化能力」(EMBO reports, 2016,17:811-822)後【10】,發現了SIRT5調控的一個新底物PKM2,闡明了SIRT5調控免疫代謝在炎症中的重要功能。

參考文獻:

1、Hirschey, M. D. (2011). Old enzymes, new tricks: sirtuins are NAD+-dependent de-acylases. Cell metabolism, 14(6), 718-719.

2、Qiu, X., Brown, K. V., Moran, Y., & Chen, D. (2010). Sirtuin regulation in calorie restriction.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Proteins and Proteomics, 1804(8), 1576-1583.

3、Park, J., Chen, Y., Tishkoff, D.X., Peng, C., Tan, M., Dai, L., Xie, Z., Zhang, Y., Zwaans, B.M., Skinner, M.E. et al.SIRT5-mediated lysine desuccinylation impacts diverse metabolic pathways. Mol. Cell. 2013; 50: 919–930

4、Rardin, M.J., He, W., Nishida, Y., Newman, J.C., Carrico, C., Danielson, S.R., Guo, A., Gut, P., Sahu, A.K., Li, B. et al. SIRT5 regulates the mitochondrial lysine succinylome and metabolic networks.Cell Metab. 2013; 18: 920–933

5、Weinert, B.T., Schölz, C., Wagner, S.A., Iesmantavicius, V., Su, D., Daniel, J.A., and Choudhary, C. Lysine succinylation is a frequently occurring modification in prokaryotes and eukaryotes and extensively overlaps with acetylation.Cell Rep. 2013; 4: 842–851

6、Identification of lysine succinylation as a new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Zhang, Z., Tan, M., Xie, Z., Dai, L., Chen, Y., and Zhao, Y. Nat. Chem. Biol. 2011; 7: 58–63

7、Tan, M., Peng, C., Anderson, K. A., Chhoy, P., Xie, Z., Dai, L., ... & Ro, J. (2014). Lysine glutarylation is a 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regulated by SIRT5. Cell metabolism, 19(4), 605-617.

8、Yu, J., Sadhukhan, S., Noriega, L. G., Moullan, N., He, B., Weiss, R. S., ... & Auwerx, J. (2013). Metabolic characterization of a Sirt5 deficient mouse model. Scientific reports, 3, 2806.

9、Li, F., He, X., Ye, D., Lin, Y., Yu, H., Yao, C., ... & Wu, X. (2015). NADP+-IDH mutations promote hypersuccinylation that impairs mitochondria respiration and induces apoptosis resistance. Molecular Cell, 60(4), 661-675.

10、Zhou, L., Wang, F., Sun, R., Chen, X., Zhang, M., Xu, Q., ... & Yang, P. (2016). SIRT5 promotes IDH2 desuccinylation and G6PD deglutarylation to enhance cellular antioxidant defense. EMBO reports, e201541643.


楊芃原教授,復旦大學化學系特聘教授,生物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曾任中國人類蛋白質組學學會理事長,質譜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蛋白質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兩次擔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除此之外還主持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重點項目與上海市創新團隊項目。曾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二等獎、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個獎項。以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兩百餘篇。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質譜儀器開發與應用。

餘紅秀博士,副研究員,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獲得者,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系統生物學系副主任,上海市閔行醫院兼職教授。研究方向為蛋白質翻譯後修飾,腫瘤代謝與免疫代謝。近五年來已在Cell Reports、Molecular Cell、EMBO reports、Molecular Cellular Proteomics等國際專業雜誌發表論文二十餘篇。任Journal of Proteomics、Proteomics、Scientific Reports等多種國際刊物通訊審稿人。近五年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等十二項國家和部級科研項目,作為骨幹參與多項國家級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獲第九屆國際蛋白質組學大會 「青年科學家」獎,2016年中國生化大會青年科學家論壇三等獎,2012、2014和2015年復旦大學校級優秀獎。



BioArt,一心關注生命科學,只為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關注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ID:fullbellies或郵箱:sinobioart@sina.com

相關焦點

  • 水生所肖武漢組揭示SIRT5和琥珀醯化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的功能
    琥珀醯化普遍存在於生物中,廣泛的參與代謝調節、表觀調控、信號傳導等眾多生物學過程,特別是中心代謝和中間代謝的很多代謝酶都存在琥珀醯化修飾。琥珀醯化修飾水平異常與包括腫瘤、心血管系統疾病、代謝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炎症等在內的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不僅對宿主細胞抵抗外源病毒感染至關重要,更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疾病和腫瘤免疫中有重要功能。但是至今為止,對核酸免疫的細胞生物學功能,除了已知細胞自噬、細胞分化/轉分化和細胞衰老外,所知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供應單位。線粒體動力學調控線粒體形態的持續和快速變化,在細胞能量代謝,細胞器完整和細胞命運決定等多個重要細胞生物學進程中關鍵。但是,對於核酸免疫識別是否能主動控制線粒體這一關鍵的細胞器的形態和功能,也尚不清楚。
  • 復旦大學揭示套索RNA代謝的分子特徵
    RNA代謝的分子特徵。傳統上認為套索RNA被去分支酶DBR1線性化後被降解,但近年來發現動植物中很多套索RNA逃逸線性化以環形RNA的形式存在並參與基因表達調控。然而儘管套索RNA的快速清除非常重要,動植物的dbr1無義突變體都是胚胎致死,但RNA拼接過程中分支位點如何選擇以及套索RNA被降解還是被滯留的分子特徵均不清楚。為了深入探究套索RNA的代謝調控機制,研究團隊結合擬南芥、水稻、玉米和番茄中上千種套索RNA測序數據和RNA測序數據鑑定了6萬餘個植物內含子分支位點。
  • 楊碩/戴略合作揭示焦亡效應分子GSDMD調節腸炎發生新機制
    炎症性腸病是一類由腸道黏膜免疫功能紊亂引發的複雜炎症性疾病【1】,在我國發病率逐年增加,但目前的治療方法僅能緩解病情,不能完全控制炎症和疾病復發。因此,深入了解腸道炎症發生背後的免疫分子細胞事件對開發新的炎症性腸病幹預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顯示炎症小體在調節腸炎發生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 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觀調控獲進展
    幹擾素在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過程中,幹擾素產生的多少與持續時間受到精確調控,以確保機體清除入侵病毒的同時能避免病理性自身免疫損傷。目前關於幹擾素表達精確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免疫信號通路蛋白分子,而以細胞核內RNA修飾的方式調控幹擾素表達的機制尚不清楚。
  • 曹雪濤等提出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觀調控新機制
    《自然—免疫學》雜誌 8 月 29 日 發表 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的論文,報導了 RNA 解旋酶 DDX46 能夠通過 RNA 去甲基化修飾導致抗病毒效應分子 mRNA 核滯留、進而抑制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的研究結果。幹擾素在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 曹雪濤等提出抗病毒天然免疫表觀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自然—免疫學》雜誌8月29日發表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的論文,報導了RNA解旋酶DDX46能夠通過RNA去甲基化修飾導致抗病毒效應分子 幹擾素在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在病毒感染過程中,幹擾素產生的多少與持續時間受到精確調控,以確保機體清除入侵病毒的同時能避免病理性自身免疫損傷。目前關於幹擾素表達精確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天然免疫信號通路蛋白分子,而以細胞核內RNA修飾的方式調控幹擾素表達的機制尚不清楚。
  • 天然免疫中caspase活化和識別GSDMD介導細胞焦亡的完整分子機理
    該研究完整地揭示了天然免疫應答中caspase精確地自剪切活化,進而特異地識別和切割GSDMD,引發細胞焦亡的分子機制。細胞焦亡是機體重要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拮抗和清除病原菌感染中發揮關鍵作用,過度的細胞焦亡會誘發包括敗血症在內的多種炎症性疾病。
  • Immunity綜述精讀|免疫代謝物對蛋白質的修飾作用
    和胞內信號通路一樣,新陳代謝改變也被證明是免疫細胞對特定免疫效應分子應答的重要決定因素,這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代謝物可以通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PTMs)途徑調控免疫細胞功能。
  • 免費註冊丨Cell Press Live :代謝性疾病中國研究進展—新聞—科學網
    然而,過量的脂質儲存會導致包括肥胖、糖尿病和脂肪肝在內的代謝性疾病的發展。脂滴(Lipid droples,LDs)是一種動態的亞細胞器,負責脂質儲存和調節細胞內脂質的穩態。本次演講將討論CIDE家族在控制LD融合和脂質儲存中的作用。由Cidea、Cideb和Cidec(Fsp27)組成的CIDE蛋白家族是LD和ER相關蛋白。
  •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時間:2019-02-23 11:2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抗病毒免疫突破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北京2月22日電(金歆、莊穎娜)日前,我國科學家在機體抗病毒機理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Nat Commnuni 復旦大學揭示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與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染色質是真核生物承載遺傳和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由145-147bp的DNA雙鏈以左手螺旋環繞核心組蛋白八聚體構成。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
  • 分子所劉穎課題組揭示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HLH-11 modulates lipid metabolism in response to nutrient availability」的研究論文,揭示秀麗隱杆線蟲轉錄調控蛋白HLH-11及其哺乳動物同源蛋白TFAP4能夠感知營養條件,調控脂質代謝。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機理
    該結構是目前報導的最高解析度的剪接體結構,首次展示了剪接體狀態轉變過程中的「動力驅動」蛋白——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其重塑的結構基礎,並結合大量生化實驗,闡明了Prp2在前體信使RNA上單向移動的分子機理,回答了Spp2如何通過將Prp2錨定在剪接體上輔助其發揮重塑剪接體的功能等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
  • 研究揭示脂質代謝如何調控Treg抑制功能
    研究揭示脂質代謝如何調控Treg抑制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7 15:00:04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Erika L.
  • 大咖談腫瘤微環境研究的三角關係: 癌症,炎症與免疫
    而決定這些細胞運動的一類重要分子是細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CAM), 其中, 整合素(integrin)家族是最重要的一類黏附分子。在細胞運動的過程中,  整合素的功能受到動態的、精確的調控。而病理條件下的整合素功能會發生紊亂。圖2.
  • 李家洋課題組在擬南芥生長素合成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李家洋課題組在擬南芥生長素合成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來源: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17   今日/總瀏覽:1/3945
  • 代謝調控血栓形成的新機制和治療新靶點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劉俊嶺課題組與孫海鵬課題組合作首次將支鏈胺基酸(BCAA)代謝與血小板功能和血栓風險建立緊密聯繫,揭示了一個全新的BCAA代謝調控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機制
  • 上海科學家合作揭示環形RNA在天然免疫過程中的重要功能
    該研究為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的重要功能研究奠定基礎,並為自身免疫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4月25日,相關論文發表在了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上。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隱身於細胞中數以萬計的環形RNA逐漸浮出水面。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12月29日,南京農業大學李姍教授研究組和華南農業大學王少奎教授研究組合作在The Plant Cell發表了題為Natural Allelic Variation in a Modulator of Auxin Homeostasis Improves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