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朱迅翎
前些日子,我走進沛縣八裡屯柳編村,探訪了「柳編大王」胡成陽。初見面,他給我們精明、幹練、聰慧的感覺。
胡成陽1987年高中畢業,風華正茂,血氣方剛。他沒有選擇蘇南打工,闖蕩世界,而是繼承父業,把三百年悠悠歷史的柳編傳統的民間手藝,做大做強。
那年畢業後,適逢改革開放,鑑於八裡屯村歷史上常年從事柳編工藝,發現村民自編柳條貨,銷售有困難。為一解此弊,使群眾有發家致富之門路,在黨的政策指引下,村黨支部、村委會的支持下,2000年他註冊承辦了「徐州胡氏工藝品有限公司」。
2019年7月,在縣文體局、廣電局聯合舉辦首屆沛縣手工藝品大賽中,公司獲銅獎。村黨支部書記燕芹找到胡成陽,讓他想辦法幫助村民做好銷售。胡成陽感到這是個好路子,又增加註冊資金,辦理了「沛縣八裡屯柳製品銷售公司」營業執照,使村及附近村民不出家門,便可將貨銷售給公司,公司代銷到全國各地。
此舉深受群眾的歡迎和擁護,為群眾發家致富大開方便之門。對有困難的群眾幫助解決資金、場所,對年老的群眾送貨不方便的,上門提貨付款,對部分閒散人員收到廠裡工作。
好男兒志在四方。胡成陽高中畢業後,看到村裡不少青年外出蘇南等地打工,心想,父輩編了一輩子簸箕、簸籃、箢子,未走出八裡屯村。自己是高中畢業,外邊的世界多精彩,自己有知識有文化,應該闖蕩一番,大顯身手。也有不少同學、親朋好友這樣相勸。
成陽轉念一想,假如大家都外出打工,先輩創下柳編手藝,不就瀕臨失傳了嗎?想來謀去,堅定信念,紮根八裡屯,把柳編民間工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義不容辭。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說幹就幹。
說來容易做起難。三百多種的柳編民間工藝,並非一學就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場大雪過後,八裡屯地面上隆起一個個白色的「土包」。那不是糞堆、土崗、柴垛,那是地屋子。
八裡屯村民稱為地窨子。一般地窨子長寬和一間屋大小差不離,淺的兩米,深的三米,門口淺,裡面深,進入方便。高崗的向陽,冬暖夏涼。柳編需要地屋子,裡面潮溼,柳條不易折斷。
成陽把地屋子當課堂,低首進得地屋子,柳編的第一課,「慧眼識貨」。柳編技藝深厚複雜,從柳條種植、收割、脫皮,到編底、編鞋幫、收口,整個工藝需要手工完成。
所謂「慧眼識貨」,不論編箢子、簸箕、簸藍,唯一用料,柳條子。條子粗細、長短、光澤,都影響柳編質量。胡成陽把這些作為學習柳編技藝的主要內容,一一記在小本本上。
成陽為了闖過「技術關」,他先拜師求藝,虛心請教,刻苦練習,一遍二遍三遍,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先易後難,先編箢子,再編簸箕,最後編大活,編簸箕。
讀中學時,他學過柳青的《創業史》,為推銷柳貨,他早起清晨二點,拉平板車到山東微山縣,趕到微山縣,天剛蒙蒙亮。一個剛下學不久的高中生,呼哧呼哧地拉著平板車,上坡下坡,哪一步不用力,車輪都不會轉動。
一趟80裡,一步一喘,一步一汗。大冬天,渾身直冒熱氣,汗流浹背,氣喘籲籲。鬥轉星移,春夏秋冬,就這樣連接拉了兩三年的平板車。為節省資金,自帶乾糧,渴了喝口涼水,餓了啃口涼饃饃。
爹爹望著成陽曬黑的臉,消瘦的眼窩,撫摸著他的肩膀,心疼地說:「剛下學,不能這樣拼命呀!」娘見了疼的躲在一旁直抹淚,愛人說:「明天,我跟你去,也試試拉平板車味道!」那時兒子胡偉還不滿一歲。
胡成陽通過拉平車,跑微山縣,還有薛城、鄒城、南石溝、周營、沙溝、郭裡集,整個棗莊各個鄉鎮的廟會,學會了經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手裡也有了一定的積蓄。
晚上,他和爹娘、愛人合計著,要想把柳編生意做大做強,拉平車趕點,零打碎敲是不夠的,必須打進市場,佔領市場。
山東的臨沂,是全國的銷售大市場。通過走訪,發現臨沂主要銷售皮毛、布匹、字畫、石玩。來自山東、河南、江蘇、安徽,遠的還有雲南、貴州十幾個省市和地區的客商,雲集而來。
偶爾也有日本、韓國外商,出出進進。柳編也有,主要來源當地個體手工,品種單調,粗糙,下乘。這就給成陽打進臨沂市場造成了「有機可乘」。
一天,天剛蒙蒙亮,爹、娘、老婆敬俠,幫助收拾柳貨,送成陽上車。成陽坐上大巴車,緊張的心安頓下來。
同行是仇家,臨沂附近一家柳編個體戶姓孫,聞訊沛縣八裡屯的柳編要打進臨沂市場,覺得來了競爭對手,斷了他的財路,百般刁難,百般阻撓。一天,胡成陽剛剛下了大巴車,慌忙卸貨。貨未卸完,突然來了一幫小混混,上來搗亂,又吵又鬧,推推搡搡,阻止卸貨。事後,成陽方知道孫某幕後操縱,後臺指使。
壞事變好事,孫某指使搗亂,驚動附近土雜品批發部經理徐德春。他正尋求新客戶新產品,充實土雜品批發,一看成陽帶來的柳編工藝品,無論從品種、樣式、實用等各個方面,都超過孫某的柳貨多少倍,當場籤了300件的供銷合同。
第一份合同拿到手,成陽喜出望外,心喜若狂,連忙打電話向爹娘、老婆敬俠報告這一喜訊。當時,全家沸騰了,左鄰右舍聞訊趕來,分享快樂。
這樣,就在臨沂站住的腳,有了立足之地,徐德春的土雜品批發店,也就成了成陽柳貨的臨時銷售點。一來二往,說說笑笑,迎迎送送,關係密切。八裡屯的柳編打進了臨沂市場,一時,柳編箢子、簸箕、簸籃,成了搶手貨。
好景不長,臨沂批發市場另一土雜品批發商張維龍聞訊對手徐德春近來暴富,格外眼紅,偷偷找到成陽,暗箱操作,要求給他供貨,籤訂合同,成陽此時又驚又喜,心情忐忑不安。
成陽本是高中畢業的學生,經過幾年拉平車跑微山縣銷貨,幾年下來,學會了經營,成了「生意經」,晚上,躺在床上,輾轉難寢,一手託兩家,難啊!弄不好,雞飛蛋打,人仰車翻。果然不出所料,沒有不漏風的牆,徐德春知道後,勃然大怒,說成陽不守信譽,不夠朋友。
成陽深感生意如戰場,表面看風平浪靜,實際上有暗流、暗礁,風狂雨驟。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活人還能讓尿憋死?成陽改弦更張,轉移到網上批發商場,獲得成功。
天地轉,日月增輝。老祖宗一挑一擔,從山西逃荒來到八裡屯安營紮寨,發展壯大三百多年的柳編民間工藝,到爺爺、爸爸、成陽、胡偉已四世傳承了柳編民間工藝,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由成陽推平車到微山縣銷售,到坐上大巴車到臨沂闖市場,幾十年風雨,幾十年滄桑,到今天網上銷售,開闢了柳編的新天地。
現在走進八裡屯,「沛縣八裡屯柳製品銷售公司」的牌子,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三間辦公室,設施簡陋,一臺電腦,兒子胡偉,端坐電腦旁,手持滑鼠,屏幕上閃閃灼灼,一張全國各地柳編銷售網,呈現面前。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隨著人們物資文化生活的日益提升,柳編民間工藝,發展到今天,已不單是箢子、簸箕、簸籃,家庭使用家什,已發展成為供人們欣賞的,富有文化含量的柳編製品,手編工藝品,提籃、吊籃、臥籃,各式各樣,琳琅滿目。過去,人們編織的貧窮、飢餓,如今,人們編織著愉悅、幸福、美滿,前程,未來。
網上銷售,訂貨量大,出口創匯。成陽堅守質量第一,信譽至上。為了確保質量,發貨日期,購置了分割機、旋皮機。用機器剝皮,均勻,省力,提高了功效,保證了質量。
走進成陽家,門口擺放著幾十個簸籃,兩兩相靠,彼此相依,如戀人般偎依在一起。地窨的屋頂全是燻過的簸籃,白白淨淨的,小巧玲瓏的身軀,煞是好看。門前停放著四五輛轎車,剛買了一輛奧迪,幾十萬啊!
八裡屯瀕臨微山湖,清清運河水孕育大片清脆綠蔭的柳林,河溝旁、大路旁、岸堤旁,凡有潮溼的地方,皆能生長柳條,當地村民叫柳條子,學名叫杞柳。微山湖天然屏障,得天獨厚。成陽望著浩淼的微山湖,百舸爭流,千帆競發,他心中鼓起升騰著的風帆,激動不已。
村民說,胡成陽不愧為高中畢業生,有知識,有文化,聰明,腦子靈光,是八裡屯村民致富的領頭羊,排頭兵。防控時期,微山湖柳條便宜,成陽收購了幾萬斤儲存,備將來使用。
疫情過後,他把柳條賣給全村村民,再收購成品。今年上半年網絡銷售額1900萬元。成陽深感電商作為新興的產業,不出家門,既可銷售農副產品,又幫助群眾發家致富,前景看好,大有可為。
多年來,胡成陽遵照「當地特色為依託,村莊為板塊」的思路,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工程,深挖傳統柳編技藝,形成獨具特色的八裡屯柳編工藝村。村中有1000多人都成了柳編能手,全村柳編業人均收入年增加2000多元,生活大為改善。
探訪結束了,回首八裡屯,握別胡成陽,深深地感到,成陽和他的愛人郝敬俠、兒子胡偉一家人,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和全村村民一道,傳承了三百多年祖輩創下的民間柳編工藝,不斷發展壯大,相信八裡屯柳編村的明天,恰似初升的朝陽,會更加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