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迅翎
圖:來自網絡
子承父業的周洪偉,1984年在沛縣的郵局當上了一名投遞員,而後妻子周洪梅通過招工的方式,也來到了丈夫所在的投遞班。他倆在這裡相遇,在這裡相扶相守,風雨同舟三十載,工作中兢兢業業,家庭中孝道有佳,幾年來,一直默默地幫扶一位留守兒童,在微山湖畔譜寫了一曲綠色的頌歌。
子承父業 風雨同舟
父親周叢餘,現年75歲,從事郵政工作四十餘載。兒子周洪偉望著父親鬢角的白髮,禁不住回憶當年。父親17歲,風華正茂,邁進了郵政的門檻。那時節,郵電、電信一家人。
1959年,早春的微山湖尚未解凍,湖邊的薄冰撞擊堤岸發出譁譁的響聲。父親早上六點,清點好郵件,背上沉重的郵包,踏上了崎嶇不平的鄉間小道,挨家逐戶地投遞信件、包裹。風雪打在他的臉上,他全然不顧。
累時,餓時,他想起了爺爺給他講起了當時鐵道遊擊隊在微山湖上戰鬥的故事,禁不住唱起:「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
城北小街子、李瓦屋、李堂、孔莊,數十家村民,聽到父親的「鐵道遊擊隊之歌」,便敞開大門,迎進這位風雪投遞小夥。那時的父親雖是17歲的小夥,但他熟悉這一帶的鄉音民俗,看慣那嫋嫋的炊煙,聽慣了那哞哞的牛鳴,一封信一份情啊!
1984年,25年後,周洪偉接過父親的郵包,頂風冒雪,又踏上了當年父親走過的郵路。25年,鄉音未改,民俗依舊,村容村貌雖有改觀,但八十年代,蘇北農村依然是鄉間小道。不消說水泥路,就是沙石路也是若干年後築的。
變化最大的,是妻子周洪梅,來到他的身旁,手拉手,肩並肩,風雨同舟。說起周洪偉、周紅梅喜結良緣,他倆是郵路上結的緣,在當地傳為佳話。
周洪偉1983年,沛縣二中高中畢業,從校門到郵政門,也就是一年的時間。那時,周紅梅的父親是李瓦屋村的村支書。李瓦屋,其實沒有瓦屋,全是草房、泥房。瓦屋是村民的一種期盼。
周支書帶領村民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舊貌換新顏,未來的希驥。周支書自幼喜歡看書閱報。每當「滴鈴鈴……」周支書喜悅的心情油然而生。風雪中,當周洪偉將帶著體溫的信函報紙送到他的手中,周支書頓感溫馨。一來二往,周支書對這位剛走出校門不久的年輕投遞員產生了好感。
那時,周支書的女兒周紅梅也是二中,剛剛高中畢業。有一次,周末,周洪偉給父親送完信函報紙,遇上暴風雨。「紅梅,快叫洪偉在咱家避雨。」「洪偉哥,」紅梅不知哪來的勇氣,出口竟喊聲「哥哥」。其實,洪偉早就成了紅梅心中的情人。周支書「順水推舟」,使這對郵路上結緣的一對年輕人,終成眷屬。
近30年,周洪偉投遞郵件行程150萬公裡,經他手投遞14070253封郵件,1409381份報紙,從沒出現差錯。2017年訂閱報刊送到百分之三百。
傳承美德 孝道有佳
沛縣是漢高祖劉邦的故土,位於微山湖畔大沙河兩岸,古黃河從這裡悠悠流過。這裡的人們勤勞質樸,崇文尚武,崇德向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曾到這裡講過學,漢城公園至今保留著老子的宅居。
周洪偉,周紅梅,自幼好學上進,同姓、同校,不同屆,但他倆都是二中優秀學生。他們深知,孝敬父母、公爹公婆,是自己的必修課。
父親周叢餘,17歲參加工作,四十年風雨,四十年雷電,四十年歲月,身背綠色郵包,行走在鄉間的小徑上。洪偉,從校門到郵政門,啥也不懂,啥也不會,是老父親手把手,言傳身教。手把手地教,親自帶他熟悉郵路。
剛開始,洪偉不安心郵政工作,感到整日分分發發,查門鼻子,沒啥意思。父親發現後,頓感不安。那年的夕陽西下,父親、兒子坐在微山湖畔百裡長堤上,夕陽的餘輝,照在父子的身上。「兒子,你看過電影短片《紅色背簍》嗎?」「沒有。」「應該好好地看看。」
接著,老父親就講了山裡的供銷社的女營業員,為了及時地將油鹽醬醋送到山民手裡,她背起背簍,行進在大山深處。
最後,老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兒子,郵政包裹、信件,送送發發,是單純些,但你送出的每一封信,每一件包裹,卻是黨和政府聯繫群眾的紐帶呀!」老父親的字字句句,敲擊著兒子的心靈。周洪偉悔過的流下了熱淚。
父親現在已到了耄耋之年。四十年的奔波,四十年勞累,積勞成疾,胃病、腸炎,多病纏身。洪偉,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他常常望著父親佝僂的背影,回憶起父誨子的許多往事,心潮湧動。
母親一生務農,鍋前灶後,縫補漿洗。早年,家裡還有幾畝自留地,父親上班沒閒空,母親為了不影響父親的投遞工作,割、砍、鋤、耙,風裡雨裡,一個婦道人家,主動承擔。母親落下頭疼、腿疼等多種疾病。
周洪偉,每次送畢郵件歸家,他總是先到父母的住處,問長問短,給父親說說工作上的煩惱,拉拉與同事的交往,社會見聞。最主要的是關心父母的病情。他常常更深夜靜,跑藥店,為父母取藥,煎藥,餵藥。
兒媳紅梅,更是無微不至。「爹,娘。」紅梅自進周家,從來沒有叫過公爹、公婆。她常想,爹是爹,娘是娘,公爹公婆,也是爹也是娘。她常給公爹洗衣服,給婆婆梳頭洗腳。村幹、村民常為他倆點讚,新聞媒體也常報導他倆孝道的事跡。
弘揚大愛,情系留守兒童
沛縣地處蘇北,經濟欠發達,每年外出到蘇南崑山、無錫打工的達五六萬人。留守家庭、留守兒童成了社會問題。情系留守家庭,關心留守兒童,成了周洪偉、周紅梅一門心事。
孔莊村留守家庭孔士齊,兒子到崑山打工,留下的爸爸、奶奶都到了耄耋之年。孔士齊患有癲癇,一犯病撲嗵睡倒,口吐白沫,母親出走,家庭生活十分困難。
周洪偉知道情況後,每次送完郵件,總是要拐到孔家,看望兩位老人,給兩位老人送油,送麵粉,就連煤氣,也是周洪偉灌好氣,親自送到家裡。為了孔士齊癲癇病,他沒少操心,曾帶他到縣、市大醫院檢查,也到鄉下打聽民間藥方。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洪偉的耐心調治,孔士齊的病情大有好轉,一年來沒有犯病。
周洪偉為了不使兩位老人、孔士齊孤單,還為他們訂閱了《現代快報》、《老年生活報》、《中國老人》雜誌。爺爺、奶奶、孔士齊逢人便講:「周洪偉天下好人啊!」
周紅梅郵路上,有一留守兒童,名叫李士寶。父母在無錫打工,二年沒有回家。李士寶才12歲,在曙光小學上五年級。爺爺自幼患眼疾,當地群眾稱為雞宿眼,天一黑,便覺得世界模糊起來,什麼也看不清楚。奶奶患有滑膜炎,嚴重時不能下床走路。這是婦科常見病,打玻璃酸鈉,一年只能打一次,打打只能緩解病情,不能徹底治癒。
在這裡一個留守家庭,留守兒童李士寶12歲,清瘦,看上去只有五六歲的樣子。周紅梅像丈夫周洪偉關心留守家庭一樣關心留守兒童。她常想,兒童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接班人。情系、關愛留守兒童是郵政戰線上職工義不容辭的責任。
每逢周末,紅梅總是來到李士寶家,問寒問暖,幫助他們打掃衛生,清溝理灶,做飯,洗衣服。每年的「六·一」兒童節,紅梅為了讓留守兒童李士寶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享受節日的快樂,她總是給李士寶買來書包、筆、簿本、衣服。
有一次,紅梅送完郵件拐到李士寶家。發現李士寶沒有上學,一摸頭髮燙,立即給周洪偉打通電話,夫妻倆一起將孩子送往附近的醫院。
當他倆拿藥取針守在孩子的身旁,醫生、護士、病友,紛紛點讚:「你看,父母多麼疼愛孩子呀!」哪裡知道,周洪偉、周紅梅不是留守兒童李士寶的父母,而是沛縣郵政局投遞線上的「夫妻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