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加買抱起一摞報紙和幾個包裹,走出郵政所,報紙上鮮紅的「人民日報」四個大字格外醒目。他把報紙和包裹放進摩託車上的郵政投遞專用馱包內。綠色的摩託車乾淨鋥亮,是前幾天郵政公司剛發下來的。
他騎上摩託車駛進了漫天大霧中。冬天的會澤大橋梁子,格外寒冷。摩託車行駛在通往錯初村委會的山間柏油路上,樹林上空偶爾傳來幾聲黑頸鶴高亢嘹亮的鳴叫聲。濃霧中,公路兩旁的樹上掛滿了厚厚的冰凌,形如冰雕,晶瑩剔透,幾乎要將樹枝壓斷。
如果是來看風景的話,濃霧瀰漫中,粉妝玉砌的世界確實很美。但是譚加買並沒有關注這些,一是多年來這樣的風景他已經見慣不怪,二是因為天氣寒冷,地面溼滑,他要專心駕駛摩託車。
從事投遞工作多年,從青春年少到中年,譚加買用來投遞的交通工具從最初依靠雙腳徒步,換成了自行車,又換成了現在的摩託車,路也由塵土飛揚的紅泥巴路變成了柏油路。他要負責把黨報黨刊、匯款單、各類信件以及跟客戶電話預約好需要投遞的各種大小包裹送到7個村委會的收件人手裡。不管酷暑還是寒冬,每周三次的投遞,他無一日中斷,無一個包裹丟失或損毀,更沒有一個用戶投訴。
譚加買說:「投遞日就投遞,其他時間就是在郵政所裡面分揀報刊、郵件,整理包裹,特別是要隨時觀察檢修車輛,確保能順利出班。」到現在,譚加買摩託車都騎壞了兩輛。最近,會澤縣郵政分公司配發了一輛全新的豪爵摩託車給譚加買。
投遞之初,通往各個村委會的路彎坡陡,碎石、大坑隨處都是,遇到下雨更是泥濘溼滑。譚加買在一次出班中,騎摩託車不慎摔斷了左手,滿身泥濘的他爬起來先看了看郵件,看到郵件沒有損壞後,舒了一口氣。他忍著手臂的疼痛,搭了一張同鄉的車,把剩下的郵件送完才到醫院治療,一個多月後,受傷的左臂才基本能出力。由於常年騎摩託車,譚加買的膝蓋患有風溼,天陰時,膝蓋和手臂就會隱隱作痛。提及這些,譚加買很是淡然。
摩託車行駛在蜿蜒的山路上,微風吹來,樹上的冰凌「譁啦譁啦」地掉下來,打在譚加買的頭盔上,打在摩託車上,「啪啪」作響。路邊偶爾堆著成堆的冰凌渣子,他要謹慎地駕駛摩託車,如果不小心碾到這些冰渣子,摩託車就容易滑翻。譚加買說,柏油路很好走,但是雨天,路上的一層浮泥就會很滑,摩託車滑翻跌倒是常事。他在路上時不時遇到村民翻倒在側溝裡的馬車,他都會停下摩託車,幫村民一起抬馬車。
在錯初村委會,綠色的樹枝上堆滿了雪白的冰凌。譚加買停下摩託車,把報紙交了以後,拿出一個屏幕已經摔碎了邊緣的手機,在寒風中點開「郵政普遍服務監督管理系統投遞員端」登陸打卡。辦完手續後,他又騎上摩託車駛向更遠的者米村委會。摩託車衝進濃霧中,前方朦朧一片,道路兩邊的行道樹若隱若現。
譚加買每周投遞三天,出班前一天都會來郵政所把第二天要投遞的報紙、雜誌等郵件分揀好,第二天早早拉上就出門。他負責投遞7個村,每個村委會、學校的報刊、包裹、信件重量一般都在35公斤以上,隨時把他摩託車上的兩個大帆布包裝得滿滿的。遇到《雲嶺先鋒》《今日會澤》《半月談》等雜誌多的時候,兩輪摩託車根本拉不動,他就騎家裡的大三輪車去送。他一般早上6點30分出門,到下午3點左右回到郵政所,冬季投遞時間更長一點,一圈循環下來,裡程有80多公裡。
從小生長在會澤縣大橋鄉的譚加買,和群眾有深厚的感情。在多年的投遞過程中,他踏遍了大橋鄉的溝壑,接觸了許多村民。居住在地德卡村的鮑忠良老人,是昆明一家企業的退休工人。多年來,鮑忠良的退休工資都是從郵政寄來,每當有包裹和匯款單的時候,譚加買總是在第一時間親手送到老人的手中。前些年,一 場大雪把水管給凍裂了,老人兒子不在家,譚加買上門投遞時看到,擼起袖子就幫老人修好了水管。看著他凍得通紅的雙手,老人感動不已,他們也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每每去投遞,老人都會熱情地招呼他進屋喝點水,不忙時,坐在一起嘮嘮家常。譚加買說:「幫鄉親們交個話費、電費,或者買點生活日用品也成了投遞過程中的常事。」
在者米村,幾個放學的小學生見到譚加買,顯得很高興,急切地問:「叔叔,有我家的包裹嗎?」在者米小學上4年級的李敏,爸爸媽媽在江蘇務工,她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平時爸爸媽媽會買東西寄回來。這段時間天氣轉冷,李敏的媽媽打電話告訴她,給她買了新棉衣寄回來。看到譚加買,她急切地想知道媽媽寄來的新衣服到了沒有。「有寄來給他們的包裹,我都會及時通知他們,看到他們收到包裹開心的樣子,我自己也高興。」譚加買說。
大橋鄉大橋村委會黨總支副書記莊永萬在接過譚加買送來的報刊時對我們說:「老譚對工作非常認真負責、細心, 報紙、雜誌一期都不會少。」
會澤有106萬人,國土面積5886平方公裡,山區面積佔95.7%。會澤郵政有26個普遍服務網點74條投遞線路,投遞裡程總長4000餘公裡,道路崎嶇、山高坡陡,投遞成本高,服務難度很大。在投遞線路上,會澤郵政有很多像譚加買一樣的投遞員在不停地「奔跑」。
肖麗莉 韓竺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