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高度的競爭壓力,生活模式的改變,很多人的睡眠都出現了問題,失眠、熬夜、長期睡眠不足等睡眠障礙,都給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帶來危害。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的調查報告,中國至少有3億人有睡眠障礙,90後熬夜更是家常便飯。睡眠不足可導致衰老、免疫力下降、認知缺陷、精神障礙等多種健康隱患。
有些人出現睡眠問題是因為對睡眠存在錯誤的認知,比如很多人認為晚上晚點上床睡眠沒關係,第二天把覺補足就行。尤其是上班族,一周5個工作日後好不容易熬到周末,想著可以在周六、周日任性地睡個「自然醒」的懶覺,有些人都會在周末的晚上肆意打遊戲、刷視頻、泡吧,平時工作日上班很辛苦,周末晚上本來應該好好休息,太多人卻黑著眼圈熬著夜,這對健康的危害很大。
為什麼晚睡後第二天補覺對身體不好?其實我們人類在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早已養成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亙古不變的生活規律,如果我們違反這個自然規律,好比漁民大晴天在家睡大覺,暴風雨來了反而出海打漁,這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已經形成晝夜節律刻入我們的基因。2017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就頒給了3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生物體中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跟這些科學家的研究,晝夜節律其實早已寫入我們的基因,最關鍵的一種叫Period基因,表達控制PER蛋白,這種蛋白在另外兩種相關基因Timeless和Doubletime的精確調節下,在夜間逐漸積累,白天又在逐漸減少,從而對生物活動進行控制。
體內晝夜節律形成的生物鐘,好比電腦自帶的時鐘系統,無論電腦關機多久,時鐘系統始終在精確運行。如果我們的睡眠和生活模式跟晝夜節律對著幹,就會導致神經內分泌紊亂,長期對健康產生危害。
很多人也有這樣的體驗,前一天晚上熬得很晚或熬通宵,第二天無論睡多久都不解乏,這說明睡眠質量絕不僅僅是睡眠時間的累積,在正確的時間節點睡覺也非常重要。
睡覺睡得好,第二天就會顯得精神充沛,工作效率才會高,而且對健康也有好處。而長時間睡眠障礙往往引起白天的功能障礙(工作能力、認知功能)、人體免疫力低下、煩躁,同時還易引發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心腦血管意外及心理疾患等,甚至造成猝死。那麼,如何才能睡個好覺呢?
順應晝夜節律
上面已經說過,晝夜節律是我們身體的生物鐘,我們一定要遵守它,該睡的時候就應該睡,該起床的時候就應該起床,熬夜對健康的危害不是補覺可以彌補的。日落而息,日出而作,這是科學的自然規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跟生物鐘對著幹,吃虧的只能是我們自己。
固定的睡前程序
每個人都應該培養良好的睡前程序,可以是聽一段輕音樂,看一會書,泡一下腳等等。睡前之前不宜做過於劇烈的運動,不宜做要求精神高度緊張的工作,而應該放鬆自己的身心,就像電腦即將關機之前一樣,應該做好逐漸清空的準備。
另外,睡覺之前不宜吃得太飽喝得太多,濃茶、咖啡、酒精等飲料不宜飲用。睡覺之前儘量不使用電腦或手機,電子屏幕藍光不利於睡眠。
良好的睡眠環境
良好的環境對睡眠影響至深。臥室是儘量避光安靜,房間應該通風無異味。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很多人會花幾十萬買一輛好車,花幾萬買一個名牌包包,但是很少人會特別注重買一張好的床。
R90睡眠方案
我們知道,成年人每晚睡眠通常有4~5個睡眠周期,每個周期包括兩個時相,即非快速嚴冬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動睡眠期(REM),NREM和REM期交替出現,循環往復,成年人的睡眠周期是90分鐘。
英國暢銷書《睡眠革命》基於睡眠周期提出「R90睡眠方案」,要求保證睡眠是90分鐘的整數倍數。比如某人第二天早上7點30起床,如果睡5個睡眠周期,那需要90×5=450分鐘,再加上從上床到入睡的時間約30分鐘,共需480分鐘即8小時,也就是說,前一天晚上11點30分就要開始上床。
R90睡眠方案指出,人體在睡眠周期剛好結束時起床精神最好,如果在周期的中間被鬧鐘醒來,就會覺得疲乏、煩躁,因此,每一個人應該計算好自己的睡眠節奏,務必在完整的90分鐘睡眠周期結束時準時起床。根據這一方案,有的人睡了8個多小時仍然覺得疲乏,而計算好睡眠周期後,睡了7小時反而覺得精神了很多。
根據R90睡眠理論,如果一個人平時長期在12點睡眠,次日起來狀態良好,如果某一天因事錯過了這個入睡點,那麼就要在一個睡眠周期後上床,也就是說,90分鐘後即1點30分鐘去睡覺,這樣才不會擾亂生物鐘。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擁有好的睡眠,次日才有好精神,好狀態。如果長期都有好睡眠,就會擁有健康的人生。要想有好睡眠,首先也對睡眠要有科學的認知,比如不要以為熬了夜補覺就可以彌補對身體的危害,再比如,R90睡眠方案可能對改善我們的睡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