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習成績是父母最關心的事情,甚至有些父母從幼兒園就開始「張羅」,各種興趣班、輔導班「齊頭並進」,絲毫不敢懈怠。
但有經驗的家長會發現一種奇怪的「高中現象」,孩子小學、初中的成績都比較突出,但上了高中之後,考試成績卻「一塌糊塗」,這時,很多父母就慌了神,認為孩子的腦子是不是不夠用了?
但經驗豐富的老師卻不這樣認為,孩子小學、初中成績好,不代表上了高中成績就會優異,這並不是孩子腦子跟不上,而是另有「隱情」。而奮鬥在一線的老師認為,有兩類孩子在上了高中之後,成績會大不如從前。
老師:兩類孩子在上了高中之後,成績落後其實早有預兆
1)「低質勤奮的學生」,其實比懶惰的孩子更可怕
從小學升入到初中之後,雖然科目增加了很多,但初中的大部分知識相對基礎、簡單,因此,很多孩子僅靠刷題、上輔導班,重複所學的知識就可以獲得一個不錯的成績,但高中就有所不同了。
去年,朋友家的孩子考上了不錯的高中,但由於分班成績沒考好,所以,只進了普通班,但孩子很懂事,也很勤奮,為了讓自己脫穎而出,每天熬夜看書做題,但月考成績一出來,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
因為孩子物理只考了50多分,其他科目也沒有很好,在班裡的排名不要說優秀了,就連中下遊的水平都算不上。
當時朋友又失落又無助,於是去找班主任詢問情況,老師說:雖然孩子非常勤奮,但高中學習需要的是方法和技巧,而這也是她所欠缺的。
其實這類學生並不少見,他們每天從早到晚地刷題、看書,但就是不出成績,其實不是腦子不夠用,而是沒有用對方法,就像一隻無頭蒼蠅似的,亂撞一氣。
2)「固定偏科」和「隨意偏科」的學生,很難平衡各科分數
在高中當中,有兩類偏科學生,一種是「固定偏科」的學生,指的是總是偏向某一科,而其它科成績怎麼也提不上來。另一種是「隨意偏科」的學生,指的是這段時間學哪科,哪科成績就好,反之亦然。
無論是哪種偏科的學生,他們的問題都是無法平衡各個學科的時間和精力,導致成績總是不穩定。
其主要原因就是兩個:一是對知識的理解不透徹,不能做到「舉一反三」、「一通百通」的效果;二是對學習有些牴觸情緒,只學習自己喜歡的科目。沒有融會貫通的能力和思維的遷移能力。
如何讓孩子的優秀保持下去?父母需要費點心思
1)與孩子制定階段性的目標和計劃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當中,作者提到:效能指的是朝著正確的方向,然後逐漸靠近目標。其中,個人想要成功,要遵循三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
而父母的任務是將孩子的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勞逸結合,將當天最重要的三項學習任務完成,先彌補自己不足的科目,再加深自己擅長的科目。並對學習成果進行階段性的測試,查漏補缺。
2)培養孩子系統化思維
剛開始接觸系統化思維的孩子,不可能立刻上手,需要一段時間的學習和適應,而父母也要陪伴左右,對於生活中的常見現象,父母要引導他提出問題,並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其繪製出來。
而思維導圖的思考方式也可以幫助孩子拓展大腦思維,幫孩子了解背後的問題,從而連接不同的知識體系,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