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考成績好可以讓你上一個好高中,但是卻不見得能讓你上一個好大學,有時候成績並不是一路高歌猛進的,而是起伏不定,初中學霸高中學渣的故事多得是,於是很多家長都納悶:我家孩子初中也是年級前100名的,怎麼到了高中連年級前500都進不了呢?
高中知識點多且深,有大部分同學不會適應得很好,所以出現落後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其中有一個類型的學生,成績下滑嚴重可以說是早有徵兆!
那麼是怎樣的一類學生呢?
「嚴」校出高徒!
不知道怎麼回事,初中的「嚴」似乎慢慢高於高中了。去年我回老家才發現,我們那裡的初中可比高中管得嚴多了(這裡排除高三)。這些初中,老師非常認真努力,為了能使本班上多考入一些重點高中,對學生要求也比較嚴格,學生成績整體來說也不錯。當然努力考個重點高中無可厚非,畢竟上重點大學機率也會增加很多。
但是在這些初中「學霸」群體中,有一小部分同學,他們其實也沒有多大目標和規劃,也沒有多少學習自主性,全靠嚴格的教學環境和老師、家長的諄諄教誨才能維持在一定的高度上,而且初中課程不算很多,內容也比較淺顯,只要好好學通常差不到哪裡去,只不過這個「好好學」大部分都是在外界的壓力下促成的,真正自主學習的很少。所以在外界助推及成績的刺激下,這些學生的成績往往能在班級的中上遊,甚至前幾名,並在這種學習狀態下,順利考入重點高中。然而這樣做也為以後成績下降留下「病根」。
很多時候所謂的「笨鳥先飛」通常都是「揠苗助長」,在沒有培養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前,這些初中「學霸」,只不過是「空中樓閣」。
一般來講這些學生初入高中的時候,成績都還過得去,只不過由於能上高中的人已經通過中考刷下去一些,留下的都是合格人才,整體水平提高了就顯得他們從初中的「中上遊」成為班級的「中下遊」,這本是個調整學習狀態、奮起直追的機會,但往往這類同學依然保持初中的被動學習狀態,老師留什麼作業就做什麼作業,但是高中的學習內容不僅多還很深而且還快,高中三年的知識基本上會用兩年的時間講解完,最後一年複習,這更要求學生最好能課前預習課後複習,而且高中老師可不會像初中老師那樣,一個問題來來回回重複講,一般簡單的知識點講一遍就行了,這就需要學生更加積極主動,不會做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請教、及時補救,而這種「主觀能動性」恰恰是這類同學最欠缺的,所以他們會迅速掉隊。
當然這裡面有些同學能及時調整,最終也是名學霸,但更多的同學在試圖努力、嘗試改變,由於缺乏內驅力,這種努力還是外界強迫的,不深入也不持久,在經過幾次考試失敗後,慢慢地有人會適應這種「周期性努力」的怪圈裡,成績起伏不定,但好歹看得過去,只不過無法與初中相比;還有一些同學在老師、家長、周圍人的「高壓」下,採取更為消極的方式去應對,開始自暴自棄,談戀愛、逃課等。
「填鴨式教育」為什麼會引人爭議,關鍵就在於此。它把學生過早的囿於「被動學習」的框架中,把知識強制擺在你面前讓你學習,而從不教主動吸取,這樣的學習它不是可持續性的,就好比一個嬰兒想要學會吃飯,總得自己動手是吧,要是天天由大人餵到嘴邊上,這孩子永遠學不會吃飯,總有一天沒人餵他飯了,他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另外家長們也不要過於埋怨學校為什麼這麼嚴格?這些都是外因,關鍵還是在於學生自己能否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而這些習慣最好的培養土壤其實就是家庭。在我看來雖然老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工作,但目前老師的主要工作是「教」,而「育」更重要的是家庭工作,所以家長們也要多關心孩子,有意識的從小培養孩子一些習慣,不要為了「省心省事」,把孩子留給老人或者學校就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