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高中報到第一天,我去的比較早,在教室裡碰到另外一個男孩,於是兩個人在教室裡就聊了起來。
聊天的內容自然離不開兩個人的中考成績。我問他中考考了多少分,他報了一個非常高的分數,後來我才知道這個分數是我們班的第一名。
印象最深刻的是,問完他成績時,我緊接著跟了一句,將來可以考清華北大了,他也非常謙虛的說了一句,試一下吧。
我當時幾乎篤定的認為,他是有希望的,畢竟他的中考成績那麼高。
然而事實證明,一個期中考試下來,他就從我們班的第一名掉到了十幾名。一年後,他的成績只能在我們班算是中等,到最後高考,他只是勉強的考上了本省的一個二流大學。
你說這個男孩不聰明嗎?不,據我觀察,他其實很聰明。那為什麼明明拿了一副好牌到最後卻輸了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住校沒有父母的管教,他變懶了。
其實很多家長都會心生疑問,明明自己的孩子上初中的時候學習很好,為什麼到了高中就一落千丈了?
家長覺得困惑的事情,其實在班主任眼裡再平常不過了。任何結果的形成都有一定原因,資深班主任來告訴你,這4類學生,即便初中成績再優秀,到了高中也會掉隊。
依賴性學習的學生
很多初中的孩子成績之所以好,是依賴於父母的幫助。這部分學生進入高中後,面臨龐雜的學習,沒有了父母的幫助,很快成績就會掉下來。
初中的知識學習相對比較簡單,而且側重於知識識記。相對於高中學習的靈活變化,一些學生甚至靠死記硬背就可以獲得好的成績,但是死記硬背,在高中是行不通的。如果還是按照以前的機械式學習方法,勢必會在高中掉隊。
更多的孩子在初中學習,是藉助於父母。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形成了依賴,覺得學習是父母的事,只要靠父母督促,孩子就能夠拔苗助長。但是到了高中,父母所能提供的幫助減少了,而孩子已經形成了依賴性,這時候再讓孩子自己獨立學習,孩子便會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獨立學習方法,很快就會掉隊。
死記硬背型的學生
前面說過,初中知識相對比較少,而且知識框架比較簡單,只要掌握基本的技巧和方法,基本上可以勝任學習,再加上初中知識的科目比高中也少,所以學生精力足夠應付。
在初中階段的學習,死記硬背效果不錯。但是知識是無限的,一旦上高中之後,知識的面積變大之後,再靠死記硬背就非常困難了。
有些孩子在初中靠死記硬背,獲得了不錯的好的成績,就理所當然的想把這種方法套用在高中學習上,孰不知高中學習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的,這時候死記硬背已經完全行不通了。
抗壓能力差的學生
因為初中和高中知識的深度、廣度和難度是非常明顯的,很多學生在初中成績不錯,就造成一種自己的成績應該繼續好下去的錯覺。
結果在高中第一次模考後,面對慘敗的成績一時接受不了,總覺得自己曾經那麼優秀,怎麼能現在成績考得這麼糟糕?因為一時無法接受,意志消沉反而影響了後面的學習。
其實面對高中成績的集體下滑,不光學生覺得困惑,家長也覺得困惑。
每年高一模考結束後的家長會,很多家長都會反映,明明自己的孩子上初中的時候都能考個八九十分,為什麼到了高中只能考個六十分甚至不及格。
這種學生和家長的困惑,每年高一帶班的老師都會遇到,其實答案很簡單,還是那句老話,初中知識體系和高中知識體系有著明顯的差別。如果你用以前的學習方法是無法勝任高中學習的,必須要做出及時調整和改變以及適應。
在這種適應和改變中,有些學生積極自我調整,最後回到了正常的成績軌道上。而另一些學生抗壓承受力較差,最後放棄了自己,導致成績越來越差。
缺少學習規劃和方法的學生
如果你問高中老師,哪些學生最有可能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績。老師肯定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在足夠努力的前提下,如果一個學生能夠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規劃好自己的時間,那這個學生一定可以考出好成績。
其實高中學習,是一個綜合比拼的過程,既要比拼努力程度,也要比拼學習方法,還要比拼自制能力與時間規劃。把好成績的獲取,單純的歸納在某一個點上,實際上是不可取的,任何成功的獲取,必然是綜合因素形成合力的結果。
很多學生在初中的時候,通過依賴老師和家長獲得好的成績,沒有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規劃,到了高中之後,還想通過依賴別人獲得好成績,其實是不可行的。所有的路只有靠自己走,靠自己總結,才能面對千千萬萬條的路。
那些在初中時候是學霸的學生,如果在高中時不幸淪為學渣,這時候不要洩氣,請仔細分析,對照上面四點原因,找到自己的問題癥結所在。
遇到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漠視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你才能在學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你是怎麼想的?請留言交流。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