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能決定高考成績嗎?對於多數學生而已,肯定是可以的,否則各個高中學校也不會挖空心思去「搶生源」,這就如同接力比賽一樣,如果實力平均,接力棒又接的很好,成績自然會更好。
但是,意外難免發生!有人會摔倒、有人會掉棒、有人會實現最後一棒的反超……,即便是在重點高中,也會淘汰一部分學生,其中有一個類型的學生,成績下滑嚴重。
這類學生,多數會出現在那些「抓的緊」的初中,這些初中,老師非常認真努力,為了提升成績,對學生要求比較嚴格,學生成績整體較好,但是這些學生中,有這麼一部分學生,他們其實沒有什麼遠大的目標或者明確的目標,也沒有多少學習的動力,但是在外界力量的督促下,還能保持學習,這個外部的力量,主要來自老師,還有一部分來自家長,因為成績下滑時,家長會積極給孩子補課,而初中課程內容和考試的模式,又比較適合這種「高壓」政策,所以在外界的助力下,再加上成績的刺激,這類學生往往能在班級中上遊,保持一定的學習狀態,最後考入重點高中。
但是,到了高中之後,這些學生從排名上就已經成為班級中下遊的學生了,這本來給他一個奮起直追的機會,但是這類學生依然保持初中那種被動學習的狀態。而高中學習的內容又多又快,老師不可能像初中那樣,一個問題多次重複講,需要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主動,發現問題,彌補問題,而這正是這類學生的「短板」,所以他們的成績很快就會下滑,雖然這些學生和家長也曾試圖努力過,但是也只是嘗試而已,由於缺乏內驅力,這種努力不會持久,也不會深入,再加上沒有好的成績和排名的刺激,所以在經過幾次失利之後,有人就會逐漸放棄,如果再加上老師和家長的「高壓」,他們可能就會採取積極或者消極的方式去應對,有些學生因此開始逃課、談戀愛……
其實,這類學生的下滑,早已經註定了,而且一旦下滑,很少有人能幫他們重新振奮起來,老師也沒有辦法,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類學生,一般而言,家庭條件都不錯,一個方面,這些孩子沒有吃過生活的苦,所以他們不知道讀書意味著什麼,也不知道相比生活的苦,讀書其實是一件簡單幸福的事情,我們70年代、80年代很多人,當時努力讀書,其實也不是有什麼遠大的理想,而是不想再吃生活的苦了,我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但是現在的孩子,會嗎?
另一個方面,這些學生缺乏人生的格局,他們讀書不多,更不會有那種「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家國情懷,他們也不會像他們父母那樣,在經歷了生活的捶打之後,更加重視讀書的作用,所以這些孩子可以說是「目光短淺」的,糾結於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他怎麼能吃學習的苦?
我一直認為,教和育是相互聯繫的,也是相互分離的,老師雖然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工作,但是老師的主要工作還是「教」,家長的主要工作是「育」,尤其是針對個人而言,老師的「育」人功能遠不及家長,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背後,往往都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家庭,而為了自己事業,或者為了「省心省事」,把孩子送到學校就不管的家庭,是很少出成績優秀的學生的。
孩子是你們的,也是老師的,終究還是你們的!所以,不管家長多忙多累,少些應酬,多些陪伴,給孩子創造「吃苦」的機會或者和孩子一起讀讀名人傳記,對孩子進行思想上的薰陶,也許孩子比你想像的還優秀。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贏在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