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中小學要明確每周家庭生活勞動時間,建立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託的協同實施機制。實際生活中,許多父母對如何開展家庭勞動教育卻不知所措,難以找到合適的方法,效果更是難盡如人意。這些困惑與家庭勞動教育目標不夠清晰有莫大的關係。
養成孩子勤勞的習慣是立身之本。許多父母因對勤勞習慣的認知較為渾沌,很難掌握勤勞的尺度,從而導致家庭勞動教育僅停留在口頭上,培養孩子勤勞的習慣更是不得要領。
一些父母習慣盯著孩子的勞動成果,忽視了家庭勞動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勤勞的習慣。過去,家庭勞動更多帶有「因生活所迫而不得已」的色彩,勤勞更多體現在勞動成果的多寡上。今天有些父母通常看重孩子洗了多少只碗、拖了幾回地,側重的還是勞動的時間、強度和成果,忽略了孩子參與勞動時的態度、主動勞動的意識及是否具備與年齡相適應的勞動能力等,仍以追求勞動成果為目標,顯然不合時宜。
我國傳統文化多以培養勤勞習慣作為勞動教育的目標。《詩經》的「好樂無荒,良士瞿瞿」,意指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不忘保持勤勞習慣,優秀的人更是需要時刻警惕和牢記在心。墨子說「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也」,強調人唯有勤勞才能賴以生存、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有不斷自我實現的可能。《庭訓格言》中的「民生本務在勤,勤則不匱」,更是道出勤勞是百姓維持生活的不二法則,唯有勤勞才不會讓自己的生活陷入窘境。《曾國藩家訓》中的116封家書,有9封家書的標題直接與勤勞相關。可見不同歷史時期的勞動教育內容各有所指,而將培養勤勞習慣作為明確的目標,從未改變過。
讓孩子秉承節儉的傳統,是傳家之道。在物質生活貧乏的年代,節儉是無需贅言的生活常態,人民衣食住行都不鋪張、不浪費,但多充滿著生活所迫的無奈。隨著全面小康生活的到來,節儉意識在家庭教育中成為普遍難題,與許多父母將節儉片面理解為物質生活的艱苦和清貧有關。
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小時候太苦了,艱苦奮鬥的主要目的就是擺脫清貧,讓下一代少吃苦,甚至認為今天條件好了、沒必要再讓孩子吃苦。如此將節儉理解成過清苦日子,而不是從立德樹人、修德惜福的層面去深悟節儉的意義,一旦物質條件好起來,對如何培養孩子節儉意識難免束手無策。
「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這是《國語》通過對生活實踐的提煉總結,告知後人養尊處優難以使人成才,節儉生活才是真正的育才沃土。節儉使人萌發善心的源動力,善心能催人奮進、孜孜以求,促使人不斷去完善自己。反之,好逸惡勞則會讓人自我放縱、迷失善心、滋生邪念。
「若儉約不貪,則可以養福,亦可以致壽」,《庭訓格言》直接道出了節儉與幸福人生的辯證涵義。節儉是不貪心的表現,一定程度上可以節制人的貪慾,如果一個人能夠調節好節儉與貪慾的狀態並保持一種和諧,容易步入幸福人生的境地,自然會使人延年益壽。
因此,父母要明白節儉是一種不放縱、不苛刻的生活態度,在家庭教育中將節儉意識作為明確的教育目標,陪伴孩子一起感悟節儉意義、秉持節儉意識、踐行節儉行為,不斷促進家庭和順興旺、成就和諧幸福人生。
培養孩子堅守勤儉信念,是幸福之源。凡事行一時易,堅持一世難,培養孩子堅守勤儉信念更是如此。許多父母自己很勤儉,但對養成勤儉習慣的規律性把握不足,對勤儉受益終身的重要性認識不深,於是對孩子的要求不夠明確,難以長期堅持,甚至沒有認真思考過是否要培養孩子堅持勤儉一生這個命題。
「人之一生,多由習氣而成。蓋自孩提以至十餘歲,此數年間,渾然天理,知識未判,一習學業,則有近朱、近墨之分。」《庭訓格言》的這句話表明,習慣對人的影響從很早就開始了,入學前還不太能看出明顯差異,入學之後就會在學業、人際、心理等方面出現明顯差異。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90%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都受到習慣的支配。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言:「人的思考取決於動機,語言取決於學問和知識,而他們的行動,則多半取決於習慣。」孩子一旦養成勤儉的習慣,一生就有了幸福之源。
影響勤儉習慣養成的天敵是享樂安逸,古人早已認識到貪圖舒適安逸是人的本性,父母需有堅定的信念,以持久的韌性克服這一本性和優越物質生活的誘惑,日復一日地堅持,直到勤勞、節儉成為習慣,久而久之,就成了自然、堅固的天性,為孩子的人生注入不斷成就夢想的積極力量。
(作者系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03日第9版
來源:中國教育報